邱 玉,姚 爽,周 方,文 靜
(吉首大學 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1年7月,中小企業在全國4 600多萬企業主體中占據將近90%的比例。在全國企業主體創造的價值統計中,中小企業貢獻了過半的稅收、GDP和科技創新成果。中小企業能夠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近年來,中小企業解決了80%以上的待就業人群的就業問題,顯著緩解了城鎮勞動力的就業焦慮。中小企業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有生力量。在改革中,中小企業因其適應新機制較快等特點,當選為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區和突破口,為大企業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經驗。反觀現實,全球創業熱潮興起雖帶來了眾多創業機遇,但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比較短,一些中小企業最終消失在激烈的競爭中。另外,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加強了企業所面臨環境的復雜強度,導致企業間的競爭形勢轉變。但是,企業關系網絡的存在,為企業由單一競爭轉向群體競爭提供了可能。“資源”和“能力”是不可分離的,無論是有形資源,還是無形資源,都只有在企業能力的作用下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因此,只有將企業資源與企業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成長。
關系資本的概念經Johnson[1],黎旭[2],朱順和等[3]的不斷深化研究逐漸豐富且貼合企業實際,關系資本的基本內涵拓展為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和提高價值潛力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主要是指企業與供應商、顧客等利益相關者之間以及企業與所在網絡中其他成員之間建立、維持、發展并投資的一種關系資本。
本文借鑒學者研究觀點,從管理學角度界定關系資本,將關系資本定義為:企業建立、維持、發展并且投資的一種與企業利益相關者相聯系的且能夠為企業創造新競爭優勢的關系。
一些學者按照關系資本主體進行分類,邊燕杰等[4],高遠等[5]將關系資本劃分為橫向聯系、縱向聯系和社會聯系;還有學者從關系資本的表現形式來具體化企業的關系資本,如Lee等[6]認為可以通過相互信任和互惠承諾這兩個維度進行測量關系資本;薛萌[7]認為除了這兩個維度之外還應包括溝通維度;黎旭[2]結合以往學者觀點,認為企業擁有的關系資本可劃分為縱向、橫向、員工以及社會等4種。
本文借鑒學者觀點并結合關系資本的涵義以及中小企業經營發展特性,用橫向關系資本、縱向關系資本和社會關系資本來衡量中小企業積累的關系資本。
2.1.1 基于能力視角
Teece&Pisan[8]認為企業動態能力是在響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過程中企業所表現出來的資源獲取、整合以及配置能力;Wang &Ahmed[9]也將動態能力看作是企業為適應環境變化重整、更新和創造的資源與能力;馬鴻佳等[10]將動態能力視為企業對已有和潛在的資源和能力進行整合并且企業資源整合會隨著環境變化而發生改變的能力;還有學者認為動態能力是能幫助企業識別機會和威脅,傾向性作出即時的戰略決策并有效實施的能力[11]。
2.1.2 基于創新視角
Teece&Pisan[8]認為動態能力不同于一般企業能力,它能夠幫助企業獲取新資源,建立新核心競爭力,并有利于企業及時調整更新企業經營方向;Helfat[12]將動態能力看作是對生產產品、服務和運行流程進行創新的能力,從而維持競爭優勢;馮晨旭[13]認為動態能力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就是使企業從無到有,形成新的技術軌道和技術范式;鄧麗紅等[14]研究發現動態能力能夠使企業隨著市場變化優化、重組、創新資源,還能使企業在最短時間內研發出新產品投入市場以應對市場競爭。
盡管學者對于動態能力概念有著不同的見解,但其中也蘊含著一些相同之處:動態能力是企業改變能力的能力,能夠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且能夠為企業帶來獨特競爭優勢。
2.2.1單一指標角度
從單一指標角度出發,在實際研究中,有學者采用某一具體可量化、簡單有效的指標衡量企業動態能力。Marsh&Stock[15]使用新產品新流程開發能力測量企業動態能力;Hung等[16]則用研發創新能力這一單一指標衡量企業動態能力;Cepeda &Vera[17]是用知識重構能力測度動態能力;Zhou&Li[18]在探究戰略導向如何影響動態能力時,使用適應能力對動態能力進行測量。
2.2.2 多指標角度
從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較多從動態能力的內涵和構成來劃分維度。Wang &Ahmed[9]認為適應能力、吸收能力與創新能力可以描述企業的動態能力;Pavlou&ElSawy[19]研究發現感知能力、學習能力、整合能力和協調能力能全面展示企業的動態能力;吳航[20]認為動態能力在企業中主要表現為整合、識別可用機會和利用機會的能力;歐陽勝[21]則是從機會感知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及組織重構能力這三種能力來描述企業的動態能力。
Penrose[22]認為企業成長主要表現在企業規模擴張和獲取資源能力增強2個方面;李柏洲等[23]研究指出,企業成長的抽象體現是某段時間內企業資源現值不斷增加,企業成長的具體體現是隨著企業資源的重組,企業的環境適應能力得到持續改善;楊栩等[24]認為新創企業成長的關鍵在于如何整合與利用所有現有資源以及利用整合之后形成的獨特資源。
綜上所知,企業成長表現為質和量的統一,是一個企業規模從小到大、企業綜合能力由弱變強且變革永不停止的過程。
3.2.1 單一指標角度
Penrose[22]從企業資源觀角度分析了企業成長,用就業機會衡量企業成長;Dunne[25]選擇的企業成長測量指標是企業5年間營業銷售額的絕對增長量;張子娟[26]用營業收入增長率衡量企業成長;曾月陽等[27]采用營業收入代表企業成長能力。單一指標一般側重于反映企業成長的某一方面特征,數據簡單易得,但是局限性較大。
3.2.2 多重指標角度
杜運周等[28]采用與主要競爭對手作比較的3個相對指標測度企業成長現狀,即稅前利潤和銷售收入的增長率以及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呂一博等[29]則選取銷售收入、雇員人數和凈利潤的增長這3個指標測量企業成長[29];Wang等[30]認為企業的成長可采用銷售收入、市場份額和員工雇傭3個指標來衡量;劉禮花和鄭山水[31]從銷售額、市場份額和雇員的每個會計期間的增長率來判斷企業是否成長。
在研究過程中,學者從單指標測度企業成長轉變為多指標測量企業成長,力求全面反映企業成長狀況。企業成長是一個過程,體現在企業發展的多個方面,因此,采取多重指標測量企業成長更具有客觀性。
有學者認為,關系資本不僅能夠加強企業與利益伙伴間的聯系,提高顧客的復購率,還可以削減組織成本,實現資源組合的優化,最終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組織效益的提高[32];Agostini等[33]研究表明關系資本的存在可以建立與維護企業的合作創新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創新活動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成敗;Iazzolino&Chiappetta[34]在探討關系資本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時發現,內外部關系資本均正向促進企業績效。
關系資本能夠為企業帶來稀缺資源和重要信息資源,同時還能助力企業創新,提升企業績效,最終推動企業成長。
有學者認為,當企業與外部有關機構建立良性的社會關系時,不僅有利于雙方間交流與合作,還能為企業帶來很多關鍵的資源與信息,使企業在競爭發展過程中獲得先發優勢,進而促進自身對這些資源信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來提升其動態能力[35];戈錦文等[36]研究發現,擁有高度信任及共識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助于企業把握對其有利的信息資源,增強對關鍵信息資源的獲取及整合能力,使企業能夠靈活地調整戰略應對多變的環境,進而促進其動態能力的提升;郭衛東和侯俊霞[37]認為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擁有動態能力,主要看企業對現有資源如何運用的效率。
綜上所述,關系資本能夠促進企業獲得有用資源與信息,增強企業環境應變的動態能力。
Eisenhardt&Martin[38]研究指出企業動態能力可以帶來資源配置優化,因此比競爭對手更加敏捷地使用動態能力可以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Zott[39]發現企業績效要通過動態能力改造企業資源和慣例來實現;張秀娥等[40]提出動態能力作用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研究模型,認為企業動態能力能夠適應動蕩的環境變化,建立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成長;Teece[41]認為動態能力使得企業的組織慣例和管理技能得到加強,使企業有能力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內部競爭力,以應對商業環境變化;郭衛東等[37]研究發現構建和培育企業動態能力能夠為企業奠定堅實的資源能力基礎。
動態能力是促進企業成長的重要力量,決定企業成長的動態變化性。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影響著企業成長,企業不可能單獨依靠內部或者外部能力實現成長,只有提升整體綜合能力,加強動態能力建設和提高動態能力適應環境變化的水平,才能不斷維持和更新核心競爭優勢,促進企業成長。
在復雜環境下,關系資本是每個中小企業擁有的獨特資源,其對中小企業成長正向作用的發揮需要借助動態能力這座橋梁,因為分散的資源需要通過動態能力來整合、調度來提高企業產品或服務質量以達到企業整體實力增強、企業愿景實現的目的。本文梳理部分學者對于關系資本與中小企業成長之間的作用機制,但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需要對此研究進一步深化。首先,可以引入環境復雜性這一調節變量,探討復雜環境影響下關系資本、動態能力和中小企業成長之間的影響路徑以及影響強度,豐富關系資本與中小企業成長之間的研究模型;其次,研究驗證中,可以某地區部分中小企業為研究樣本進行定量分析,加強對研究模型的驗證;最后,可以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尋找企業案例加以輔助驗證,使研究進一步完善,邏輯更加完整,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