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醫學院 任柏秋
由于高校創業團隊財經法制意識相對淡薄,創業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混亂,部分高校在創業扶持經費使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且創業團隊在創業初期,所發生的經濟業務普遍存在價值較低且零散、票據相對較多等特點,給高校財務人員在審核時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和風險。由此,部分創業團隊利用此中漏洞,制造虛假發生的業務來套取創業經費。
高校創業團隊由于人員結構單一、專業性相對集中等因素導致其很難擁有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同時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也不完善,進一步加劇了在創業初期創業團隊對于財務管理工作尤其是涉稅業務的忽視,故創業企業在申報納稅、退稅等環節極易產生相應的法律風險,同時,國家或地方的稅收政策會根據市場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而創業團隊沒有相應的人員跟進調整業務開展情況,進一步加劇了創業團隊稅務管理風險。
高校創業團隊由于缺乏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意識,無法充分利用相關政策及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正當權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申請辦理知識產權方面缺乏相關知識,無法有效、及時、準確地將相關發明申請對應專利,同時,在申請專利時對于專利的衍生產物無法進行準確全面的判斷,申請時存在錯項、漏項情況;二是對于專利技術開發面,未對市場已存在的專利技術進行充分調研和分析,對于市場反饋信息存在滯后性,極易導致其辛苦研發的專利技術一經研發便落后的情況出現,由此極易產生知識產權糾紛,導致初創企業還未開始就慘遭失敗。
大學生創業團隊在創業初期由于風險相對較高、融資相對困難,資金鏈由此較為脆弱,而創業團隊由于缺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關于合同、物權及用益物權等企業經營相關的法律知識的了解,在籌資方面面臨極大的法律風險,尤其是股權融資方面,極有可能導致自己辛苦經營的成果轉手付之東流;其次,債務問題頻發,創業團隊在資金擔保,債務融資等方面,同樣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
大學生創業團隊由于缺乏法律意識,在簽訂相關經濟合同時無法準確全面地判斷合同執行時存在的法律風險,如合同名稱與內容不一致、合同結構不一致、合同術語使用不規范等問題,由此在經濟業務中常常處于被動狀態,無法有效利用經濟合同保護自身權益,因此招致損失。
隨著國家金稅三期的上線以及反洗錢要求的愈加嚴格,國家對公轉私的監管愈加嚴格。創業企業在創業初期由于財務制度不健全,在取得收入時通過個人賬戶取得收入,同時將公司賬戶資金隨意轉至個人處等行為極容易引起稅務等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提高其風險水平,而相關監控部門對涉事企業往來款項進行稽核后,極易發現其可能存在的偷稅漏稅或洗錢行為,由此給創業企業帶來巨大的法律風險。
大學生創業團隊在不斷提升自我專業能力水平的同時應更加注意財經法規知識和意識的提升。首先,大學生創業團隊應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關于合同、物權及用益物權等企業經營相關的法律知識,熟悉《稅法》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其次,充分利用高校及各級政府提供的相關法律援助,積極尋求法律保護,利用相關政策促進自身的發展。最后,在創業初期,所在學校會對相關立項創業項目進行經費扶持,此時,創業團隊還應了解所在學校的財務管理方面的信息,對于創業扶持金的使用應堅持審慎、合規、合理、合法的原則,將資金用在企業發展的關鍵之處。
1.探索建立并完善創業團隊法律意識教育體系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優勢,運用學校法律專業師資資源,在創新創業課程中開設設計合同、物權、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課程,同時充分利用自身老師資源,積極開展課后實踐工作,對于相關案例進行參與分析,積極避免在創業過程中存在的法律風險。同時,將相關課程常態化于培訓的始終,將法律意識教育融入創新創業培訓體系,使創業團隊重視自身法律意識的提升。
2.建立健全創業扶持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加強審計監督
高校應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扶持資金財務管理辦法。首先,資金主要針對“專精特新”的創業企業進行扶持,在項目立項時應充分考慮創業企業所在行業、市場的變化,并結合國家相關扶持政策,有針對性地對高校創業團隊進行扶持。其次,在扶持資金的使用過程中,應對企業相關業務進行指導,確保企業業務開展真實高效,針對無效或套取學校創業扶持資金的項目應建立黑名單懲罰機制,在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限制。再次,適時開展項目目標考核,針對經營狀況良好、市場前景廣闊的創業項目,在扶持時予以資金傾斜。最后,建立財務審核機制,學校立項的創業項目,學校有權對項目企業實施審計監督,對于項目中存在的財務漏洞予以彌補,進一步加強學校對創業企業的監督和扶持。
3.建立健全法律援助體系
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搭建必要的法律援助平臺,積極鼓勵法學專業師生對創業團隊予以法律援助,在公司設立的架構層面、業務開展的合同層面、日常重要空白憑證等涉及法律風險的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方面提供必要且及時的法律援助,積極支持創新創業團隊的發展。同時,對于涉及經濟法律糾紛的創業企業提供必要的援助,積極幫助解決糾紛,不斷降低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
1.政策層面
政府機關根據市場變化應適時對相關扶持政策進行修訂,通過政策導向,營造出良好的創業社會環境和氛圍,同時調整國家及地方的稅收政策,積極開展法律進創業孵化基地等相關活動,充分引導創業團隊知法、懂法、用法。
2.法律援助方面
在創業孵化基地設立司法援助工作室,積極解決創業企業在創立、業務開展中產生的法律問題,積極引導創業企業合理、合法地設立并開展相關業務,避免發生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充分保障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相關權益。
3.加強法律風險排查
在創業孵化園區等其他創業企業聚集區域,對涉及知識產權糾紛或其他經濟糾紛的事項加強風險排查力度,增強涉事企業主動作為,保護相關者合法權益,進一步保障企業持續生存和減少損失的能力。
法律意識的培養涉及高校、政府及創業團隊的方方面面,只有各方聯動,才能不斷提高創業團隊的法律意識,降低法律風險的發生。法律意識的增強主要在高校,將法律意識的培養貫穿于創業培訓的始終,讓創業團隊真正知法、懂法、用法。各級政府應制定扶持創業團隊發展的法律政策,并加大宣傳力度,讓創業團隊積極適應各項法律政策的變化,充分融入創業環境中。最后,高校創業團隊應積極主動地學習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主動向當地監管部門及公益律師團隊進行咨詢,讓創業企業在合理合法的背景下逐漸壯大,充分利用各項法律法規維護自身權益。
相關鏈接
大學生創業是一種以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的特殊群體為創業主體的創業過程。隨著近期我國不斷走向轉型化進程以及社會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劇,創業逐漸成為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的一種職業選擇方式。
大學生作為我國的年輕高級知識人群,有著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相較于其他高級知識分子所欠缺的創造力,是符合在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創業主要人群。但因為大學生這個群體社會實踐經驗與能力的欠缺,與創業的成功要素所矛盾,導致大部分大學生創業在初期就自行夭折,使大學生創業成為了國家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在十三五規劃中,也針對這個現象有著相應的論述,給大學生創業這個創業過程帶來了眾多的機遇與挑戰,大學生創業也將在這些機遇和挑戰中走向新的高度。
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有著年輕的血液、充滿激情,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而這些都是一個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大學生在學校里學到了很多理論性的東西,有著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業就是開辦高科技企業。技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學生創業從一開始就必定會走向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領域,“用智力換資本”是大學生創業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風險投資家往往就因為看中了大學生所掌握的先進技術,而愿意對其創業計劃進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