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 楊柳,徐陸婕,成若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被提出,十七大報告也更深入地強調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農村土地資源的使用問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五個方面都有涉及,這為農村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了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1]。
我國是人口大國,盡管耕地總面積位列世界第三,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卻排到了世界百位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用地也隨之增加,土地資源不僅不斷減少,還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因此,通過先了解農村土地資源現存的問題,再開展準確詳細的調查,才能對癥下藥地對農村土地進行有效保護,從而進行更合理的開發,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的整體發展。
我國耕地面積僅次于美國和印度,排名世界第三。但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耕地面積僅位于第126。在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以下的,我國就有664個市縣。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的耕地面積正在以每年700萬畝的速度銳減,全國的耕地面積已經下降到18億畝。導致可耕地土地面積減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社會經濟發展占用耕地
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家為了建設道路等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同時,農村也成為許多產業、工廠加工生產的基地。
2.農村住宅基地占用耕地
中國農村人口較多,不僅村民中存在盲目擴大住宅面積的情況,同時,村官從土地的使用權中受益頗多,存在利用私權占用土地建造住宅的現象,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土地資源的減少。
3.退田還湖
土地種植業獲得的利潤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因此,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耕地被開墾為湖泊、魚塘,用于養魚蝦螃蟹等。
1.農村土地反復開墾
農村土地利用中存在反復開墾的現象,對土地的過度使用以致土壤的肥力不斷下降。
2.土壤被外界環境污染
農村的一些工廠會將生產過程中的“三廢”直接排入河流中,有些排放物甚至是未經過處理的,土壤通過吸收河流湖泊中的水,同樣間接地受到了“三廢”的污染。
3.農藥的使用
由于土地的反復開墾,人們在土壤中施加的農藥和化肥不斷地積累,可能會導致土地鹽堿化等問題。
4.土地長期荒廢
大多農村人口選擇離開農村到城市生活發展,這會導致部分耕地無人種植,長期荒廢后,這片土地的質量必然下降。
在我國,尤其是一些本就比較偏僻落后的農村地區,其擁有的耕作工具較為落后,甚至還未使用現代化農業機器。例如云南農村地區,耕地大多數是在山上,而且比較分散,所以基本沒有可能用機器來耕地。由于地勢不平,運輸糧食也只能用騾子馱。考慮到地理因素,農業現代化設備實現普及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如今,城鎮化高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這使得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出現了所謂的“空心村”現象。青壯年勞動人口的減少,使得農村的耕作工作只能由老人來承擔。縱觀全國,“空心村”現象普遍存在,耕地面積的減少、勞動力效率降低,加重了糧食產量的負擔,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2]。
與以前主要靠耕作生活的時期相比,當下社會充滿了太多的誘惑,人們因此變得懶惰,在閑暇之余不是去勤勞勞作,而是將時間消耗在玩手機、看電視等休閑娛樂上,似乎以前的農村人民身上的那種勤勞樸實的優秀品質正隨著時間的遷移而慢慢消失。
因此,合理地開發土地,并對土地進行有效保護才是解決現存土地資源問題的關鍵。
節約用地,做到少占耕地、節省用地,削減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土地造成的無法逆轉的傷害;
集約用地,強調用地效果,提高投入產出的強度,挖掘土地利用潛力,達到土地成本效益最大化,將農村土地開發利用的集約化提高[3]。
革新土地使用制度,施行土地商品化;
優化土地產權制度,強化產權管理,對現有的集體土地所有權進行細化;
探索科學地對策,評估出合理的農村土地價格;
改革土地征收制度,用土地征購替代舊的土地征用制度。
加大宣傳力度,增強人們對耕地的保護意識;
完善相關法律,用法律加強對耕地保護;
改革耕地制度,完善耕地程序;
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耕地使用的監管[4]。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村地區百姓的美好生活,同時對農村基層治理起到關鍵性作用。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始,農村地區通過美麗鄉村的建設,提高了道路路面硬化率、增加了路燈覆蓋率、實現了環境的美化和綠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但是,通過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農村基礎設施領域漸漸暴露出“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
因此,有關部門要提高思想認識并樹立建管并重的意識,將規劃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到極致,分階段、有步驟、有規劃地逐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各項建設規劃。強化棋局觀念,探索確立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管理運營體系,充分發揮主管部門職能作用以確保基礎設施的長期管理和保護工作規范運行。同時也要充分發揮農民主導作用,加強教育引導,通過培訓、宣傳等方式,促進農民對政策法規的了解和管護技能的提升,幫助他們增強維護公共設施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村民管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1.加大政府監管力度,明確責任主體
為了從根源上解決因偷工減料、挪用資金等而導致的農村道路質量問題,政府發揮其監管作用,加強對道路建設的管理。
2.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機制
我國正在探索解決農村人才缺乏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法,對于西部地區,大多采用定向培養模式,這樣一來,雖然農村人才缺乏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終是治標不治本,畢業生在合同期滿后仍會選擇離開基層,很少有人愿意留在農村工作。因此,要解決這一困境的突破口就是政府要建立健全一個長效的人才吸引機制,真正留住專業人才的“心”。
3.統籌城鄉基礎設施供給,擴寬資金來源渠道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供給,不僅能有效縮小城鄉基礎建設存在的巨大差距,還能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投資效益。
此外,更應拓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并且設立專項資金,保障資金供應的同時還要避免資金被其他項目挪用。針對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問題進行對應細化處理,使每一筆資金專項專用,真正落到實處。
4.合理規劃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居民的文化意識
轉變觀念,重視農村文化建設是發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首要步驟,為了解決文化設施建設不足的缺陷,政府要強化基層人員的思想教育。通過干部培訓、黨校學習等讓基層干部意識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以此加強基層政府對于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大政府對于農村文化設施的投入。針對文化設施利用率低的問題,基層政府應制定相關措施進行引導,加大宣傳力度,通過互聯網線上宣傳、線下講解等方式,增強村民的文化意識[5]。
發揮政府職能,增加“空心村”治理的經濟投入;
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發展規劃;
加大村莊內部整治力度;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6]。
在依法依規的條件下,加強對農村耕地的荒置管理;
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
擴大宣傳力度以營造全社會愛惜耕地的濃厚氛圍;
制定具體措施,規范農村土地的合理流轉[7]。
思路創新:積極探索現代農業新發展;
科技創新: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政策創新:持續增加“三農”投入;
機制創新:增強現代農業發展活力[8]。
近年來,在中央政策的鼓勵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逐步進行,它是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中一項重要且艱巨的任務。農業不僅是民生的根本,更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因而農村土地資源利用必然會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但是,縱觀我國歷年來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不難發現其中還存在著許多不成熟的方面。基于目前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的現狀,唯有對農村土地資源做好準確無誤、實事求是的勘查,從而發現其中的問題,才能確保對農村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高效的可持續利用。然后對相關問題進行解析,以得到相應的解決措施,這樣才能切實地降低土地減少的速率、優化土地質量,從而增加農村土地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發展,最終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總體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