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業大學光電工程學院 馬睿,王彬斐,彌謙,陳彤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手機媒體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一種重要工具。手機媒體是以能夠接入網絡的手機作為工具的大眾傳播媒體,被譽為是繼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四大媒體之外的“第五媒體”。它與傳統的四大媒體相互滲透、融合,并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媒體的諸多優勢,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大眾傳播媒體[1]。截至2020年12月,網民群體中學生占比最高,達到21%,20-29歲網民占比17.8%。由此可見,青年學生已成為手機媒體的主要用戶,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使用手機媒體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未來,手機媒體會融合更多的新技術,如遠程辦公、在線醫療等,各類手機媒體應用也會發展得更加全面,滿足當代大學生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深刻改變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
手機媒體融合了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內容,整合多樣傳統媒體形態,大大彌補了傳統媒體不便傳播的缺點。手機具有極強的便攜性,能充分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碎片化的生活習慣。同時,隨著現代移動數據技術的發展,尤其是Wi-Fi網速加快和費用變低,更是促進了手機媒體的普及[2]。據不同學者調查,手機在當代大學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手機媒體使用率達到100%,可以說當代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有的甚至不止一部。
手機媒體作為一種高效的資訊傳播途徑,可以隨時隨地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信息搜索和資源下載,方便構建起實時、豐富、完整的信息網絡體系,滿足大學生信息需求。相比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更具立體性的信息呈現模式也極容易吸引大學生群體的注意力,使其提高手機媒體使用的欲望和頻率。同時,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也使手機媒體的用戶主體化得到極大滿足,大學生群體可以對感興趣的信息進行自主選擇,還可以通過手機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社會熱點和社會時事的討論,充分體現主動性。
社會心態是與特定的社會運行狀況或重大的社會變遷過程相聯系的,在一定時期內廣泛地存在于各類社會群體內的情緒、情感、社會認知、行為意向和價值取向的總和。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社會心態體現在其大學生活和學習的諸多方面[3]。
手機媒體在發布、獲取信息時的便捷性,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及自我表達的自主性,使大學生的社會情緒情感有了較好的宣泄平臺,這些都有利于大學生社會情感的培養。但手機媒體的使用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手機媒體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維度的限制,自成空間的特性很容易催生和膨脹大學生的自由意識,使大學生有種擺脫社會倫理與社會制度管控的錯覺,產生為所欲為的沖動,嚴重削弱了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角色意識。尤其是受手機媒體中良莠不齊的信息影響,很容易醞釀并放大不良的社會情緒,進而產生社會危害。
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大學生活是大學生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過程?,F實社會的客觀存在是這種社會化的重要前提,脫離了這個前提,大學生的社會化便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新媒體技術和手機媒體極為普及的今天,除了課堂教育、社會實踐、傳統媒介等方式以外,手機媒體已經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獲得社會認知的重要渠道。大學生可以足不出校園而瀏覽世界各地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擴大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范疇,但不可避免的是,過于依賴手機媒體去認知社會,必然會使很多大學生失去對社會現象的獨立思考和科學判斷能力,為大學生正常的社會化埋下隱患。
手機媒體不僅為大學生的知識獲取提供了新平臺,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還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運用手機媒體,大學生群體可以體驗到更為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擴大人際交往范圍,改變傳統人際交往模式,對大學生行為塑造產生積極作用。但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行為意向也會產生負面沖擊。手機媒體無形中拓寬了大學生的生活范圍,同時又縮小了其有形的生活范圍。外賣、快遞等網絡消費的發展,導致大學生越來越不需要離開寢室。更有甚者,除了上課其他時間生活范圍只局限在寢室。手機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在毒害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加劇了大學生的惰性心理,弱化了人際溝通交流能力,導致大學生群體身心素質急劇下降。
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媒體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內容,不同的價值觀產生碰撞和沖擊,這有利于開闊當代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大學生還處于成長期,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對很多事情的認識還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對于從手機媒體上接收到的大量信息,無法作出理智的判斷和分析,甚至會盲目接受或跟從,從而對正確三觀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大學生盲目跟從,自控能力差,不能理性抵抗人或物的誘惑,追求感官物質享樂,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的現象尤為突出[4]。手機媒體的特性使這種負面效應得到更為明顯的釋放。
黨的十八大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等教育領域對這一根本任務也取得了統一共識,各高校都將立德樹人作為學校學生教育工作的根本。大學生的社會心態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關系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成效,可以說大學生積極的社會心態是立德樹人的心理前提??梢詮囊韵侣窂街郑浞掷檬謾C媒體,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心態。
手機媒體所依托的是網絡空間。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了很多文件和法律法規來規范網絡環境,使網絡環境在傳播社會正能量、形成良好社會心態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隨著手機媒體的廣泛使用,手機媒體監管的不規范性問題越來愈突出,技術監督與管控也相對滯后,迫切需要從源頭出發做好把控工作,盡快健全針對手機媒體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加大對利用手機媒體傳播有害信息、虛假信息和從事違法行為的法律治理力度,全面凈化手機媒體使用環境,為充分利用手機媒體提升大學生社會心態構建良好網絡空間。
大學生手機媒體素養主要包括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素養、信息消費素養、信息生產素養、信息傳播素養及媒體社會交往素養等[5]。一是深化大學生對手機媒體在社會心態培育方面的認知。手機媒體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大學生群體應自覺培養良好的手機媒體使用習慣,提高信息生產、傳播素養和媒體社會交往素養。加強自律,規范手機媒體使用行為,切實認識到手機媒體在社會心態培育方面的積極作用。二是選擇權威媒體和網站獲取信息,并將之作為提升自我社會認知的主要參考渠道。主動抵制手機媒體中的各種糟粕信息,提高信息篩選、信息分析和評判能力,不信謠、不傳謠,在使用手機媒體中潛移默化地樹立起正確、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首先,家庭教育是大學生積極社會心態形成的第一關,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第一道屏障。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榜樣示范,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手機媒體。要善于利用手機媒體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形成積極的社會認識、社會情感,培養積極的社會心態。其次,學校要充分利用手機媒體來塑造大學生積極的社會心態。運用手機媒體創新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手機媒體中的思政元素,充實手機媒體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加強引導和規范,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媒體。利用手機媒體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情趣、社會認知和行為習慣,提高大學生群體內在修養,促進其全面發展。最后,社會應加強對手機傳媒組織的政策指引,加強從業人員規范管理,引導手機傳媒組織多關注社會效益,主動生產和傳播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優質手機信息文化產品。讓手機媒介作為工具,為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服務。同時建立家、校、社溝通渠道,形成培育當代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的強大合力。
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最為活躍的力量,在一定意義上,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心態代表和反映著整個社會的心態狀況。移動互聯時代,手機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不僅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還影響著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他們的社會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的選擇。因此,有必要繼續加強對手機媒體在大學生社會心態形成和發展中的影響研究,進而引導大學生培育積極的社會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