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杰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眾所周知,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至今,并滋養出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包蘊輝煌燦爛的哲學思慮、人文精神、處世智慧,古往今來對中華民族的思想生活產生著深刻影響,不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而且蘊蓄豐富多彩的內容。正如錢穆所說:這是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代代人積累的,從自身傳遞數世、數十世、數百世血液所澆灌,它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力量,更代表著中華文化民族的精神,是希望之果。質言之,中華兒女肩負義不容辭的擔當和使命去弘揚、繼承華夏五千年璀璨歷史催生的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優秀傳統文化為當今文化建設供給著諸多資源,為民族偉大復興積蓄著強勁動力。如陳先達所言,文化的基本精神涵蓋了超越時代的文化價值與基因。久經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民族傳承與發展的根本,其中蘊含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是現代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石,若棄如敝履,轉而重蹈近代搬抄西方的覆轍,則無異緣木求魚。因此,堅定不移地承繼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是促進我國文化繁榮進步的必要前提,亦是助力國家興盛發達的深厚根基。此外,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利于小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當今教育呼吁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再單維度看重成績,更加注重身心與品性。然現階段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有些甚至自幼便被溺愛,導致其道德發展受阻。而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可以幫助學生消弭缺點,完善人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也會為其營造良好的全面發展環境。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時代在發展,思想也應隨之進步。因此,學校德育必須與時俱進,積極融入新思想、新理念,創新教學內容,以便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當下教學中,除卻小學生守則等陳陳相因的要求,對學生最具影響意義和指導價值的即德育教材。2017年起,全國小學開始使用新版教材。教材的更迭體現了國家對于小學生思想意識形態培養的重視,簡言之,不僅要求小學生養成公民基本道德和行為準則,更多的是培育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點無可非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叢書亦有涉及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諸如節日習俗、四大發明等,不可否認,是其所長;但就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言,仍任重而道遠。此外,小學教師作為青少年啟蒙階段的關鍵他人與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力量,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提高民族素質的職責,還肩負著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那么教師自身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認同與知識儲備同樣不容小覷,然而教學中,有教師憑借對教材的依賴,大都照本宣科地授課,難以與時代同頻共振,難以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更難以在教學中時時事事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長此以往,恐將造就學生成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門外漢”。
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物質財富的極大寬裕、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同時也使德育工作不得不正視更為復雜的形勢和問題,尤其在西方多元文化裹挾網絡媒體強勢侵襲下,我國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面臨更為嚴峻的新難題、新挑戰,好奇心旺盛的小學生每天都會接觸林林總總、良莠不齊的信息,這勢必對其品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心智尚淺的小學生本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不甚明晰,對不良信息處理失當,極易損害身心發展。在市場經濟消極影響下,其整體思想道德水平表現為享樂主義思想多有抬頭,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有所滋長,集體主義觀念薄弱。近年來,有關小學生品行失德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這類現象雖然暫呈苗頭趨勢,但若任其發展,則不堪設想。而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旨在喚醒人性,浸潤心靈,培養優雅性情和敦厚品格。因此,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應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完善道德品格,增強人文底蘊,提高小學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里踵事增華,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階段的滲透尤為重要,這不只是學校和教師的任務,更是國家和社會的職責。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和《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中提出的“習與智長、化與心成”一樣,只有努力提升一代代后來人的文化修養與道德水準,國家才能在未來的世界立穩腳跟。小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也是三觀形成的初期。因此要抓好關鍵期,達到德育最優解,讓小學生在成長中感悟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實際教學中,可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相關內容以契合實際的方式融入其中,如勤儉奉公的道德模范,曾參殺彘的德育案例等,學生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與陶染,既加深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又可為品德的發展提供生動的參考系,從而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同時推動德育教學的順利開展。
促進小學生道德品質提升,幫助其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是小學德育的主要目的。蘊積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必將會為校園帶進一股新鮮的空氣,增設一抹別樣的亮色,從而為校園文化的豐富添磚加瓦。學生置身其中,便無時無刻不受到德育的熏陶,從而促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包蘊萬千,將之與小學德育有機融合可以有效彌補教材較為單一,德育形式與效果不佳等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德育的認同感,從而提升小學德育的整體效果。
當今中國正處在一個無比特殊的新時代,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偉大復興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復興,這是華夏兒女翹首以盼的盛事。不過,偉大復興絕非只靠空談口號就可以實現的,它需要堅持不懈的創新,持之以恒的奮斗,一言以蔽之,偉大復興需要更多的愛國人才,而小學生肩負民族的未來,加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印記,小學生通過對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課程的學習,更能增強文化認同感,責任擔當感,歷史使命感,從而更好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智獻策。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表明環境在個體的成長中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加之參與校園生活是每個學生都要經歷的,所以學校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品德塑造與行為養成的地點,因此,屬于隱性課程范疇的學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等都應成為校園文化環境的名片、展臺和符號。所謂隱性課程又稱非正式課程,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境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教育經驗。眾所周知,不同的校園環境內含的隱性課程會給予學生相異的影響,在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德育相融促生的過程中,就需要充分發揮隱性課程價值,構筑富含文化內涵的環境,使學生時刻受到熏陶與浸染,進而實現道德品質的養成。具體來說,可對學校大環境進行頂層設計,使之充滿道德教化的意蘊。譬如,學校開發德育隱性課程資源,可從校園宣傳欄入手,樹立學生德育意識,不過,要確保宣傳欄的內容具有典型性與可模仿性,因為過于高山仰止就容易磨滅學生的興趣。此外,對于學生最為熟悉的教學場所也要進行整體裝扮,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空間,讓每一面墻壁于無形中育人,在教室里、過道上、樓梯處等,均可以張貼與品德養成有關的名言警句,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在為學生創設濃郁德育氛圍的過程中,使其受到良好內涵熏染,自覺樹立起修身養德的意識。此外,要高度重視班風制度建設,立足實際,結合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采取多樣方式,樹立良好班風,從而有效促進小學生的道德進步與品行發展。
作為人類精神食糧的傳承者,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心靈播下真善美的種子,還要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具備真才實學與師德素養。且小學生具有高度的親師性行為,教師的言行舉止會給其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小學德育若想取得滿意的成果,就必須從教師入手。具體可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聘請在優秀傳統文化上具有造詣的德育專家學者進校園,為師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接洽德育工作的相關講座,開闊教師視野,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增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其次,積極組織德育課程教學人員參加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思政課程理論培訓等,以之為契機,提升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理解程度和價值認同,增加教師之間的交流,互相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經驗,鞏固教師德育能力。再者,教授德育課程的教師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多閱讀經典名著,先賢傳記等,提升文學素養,利用各種渠道,將線上線下學習有效結合,廣泛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不斷把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交融互生,找到兩者的最大交集,在德育教學中釋放傳統文化磁場,不斷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從而把自己打造成既有深厚德育知識又具豐富文化素養的優秀教師。
學校的德育目標不應僅止步于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行、完善學生的道德素質,更要承繼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五千年文明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不僅包括經史子集,民俗節日、雕塑建筑,更包括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如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這些文化遺產無一例外的記錄著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審美方式和理想人格。以中原文化為例,其地域特征多見于河南河北山西地區,那么這些地區的學校在制定校本課程就可以多多融入中原文化厚重包容和善質樸的特色。亦可在德育課程中,匯編本地區的德育相關名人故事,如杜甫的憂國憂民、岳飛的盡忠報國等,從而便于學生進行更有親近感和代入感的學習和理解。
總之,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之中,必將會為造就一批批具有濃厚家國情懷與深沉文化底蘊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