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麟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 上海 201908)
《中醫護理學》與西醫方面的護理學知識有著一定的不同,其包括很多中醫的內容,如陰陽五行等知識、基礎的理論與臨床護理等,學習好《中醫護理學》需要學生們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分析能力。還要有理論聯系實際的操作能力,但是這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問題。“對分課堂”教學法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教育理念,這個理論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為出發點,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重視“對分課堂”教學理念的應用,取得了較好地教學效果。
近年來,高校擴大招生范圍,大學生數量不斷增長,一定數量的高校由精英教育不得不變為大眾教育,教育質量難以真正提升。在部分的高校中,其教學科研程度也跟不上時代的改變,青年教師講課能力也有著不足,教學的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很難真正將知識進行轉化和吸收,學習的效果也不是較好。并且,教師們大多喜歡應用傳統的填鴨式講課模式,課堂顯得枯燥無味,更是難以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課堂改革迫在眉睫。但是,我們在教學的改革中,也不能完全打破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學模式,還是需要教師的參與和啟發,特別是《中醫護理學》方面的知識過于深奧,僅憑學生們的自學,很多知識還是難以理解,很多的知識要點學生們也難以把握。
因此,張學新教授提出了“對分課堂”理論,其理論中提出課堂上的教師教學要改變傳統方式中的單向和非交互式的模式,要增加與學生們的互動,積極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鼓勵學生探索新知識和新理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對分課堂與討論課堂有些相同之處,但其更強調的是學生之間的交互、師生間交互,鼓勵自主性學習。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平分課堂時間,雙方都是課堂上的主體,教師將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雙方形成“教與學”雙重主體。
張學新教授在對分課堂理論中,把教學時間分為三部分: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簡稱為PAD課堂。
講授(Presentation)環節。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應用中,教師不需要窮盡教材的內容,而是將基本的框架和重難點講解清楚,這一環節中需要的是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素養,對教材的內容掌握扎實深入,從而能夠為學生們傳授重點和難點的知識所在,幫助學生們指引方向、授業解惑。課堂的教學時間被縮短,教師也要具有掌控節奏的能力,用更加精練的語言和更加精準的知識點講解,為學生們介紹課本上的知識。
內化吸收(Assimilation)環節。這一時間內,需要學生們內化吸收教師所講的知識內容。教師的講課時間被縮短,這就需要學生們集中注意力聽教師的講解,將重點和難點知識記錄下來,進而更好地內化吸收知識,為實踐操作打下基礎。
討論(Discussion)環節。學生們在課堂上要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學生們經過了教師的講解和課后的學習吸收過程后,再重新回到課堂上進行討論研究,其對知識點的掌握將更有深度和自主性。這個時間可以設定為一周左右,更好地促進學生們全面理解知識,而不是因為盲目地馬上討論,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對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同時具有輸入和輸出兩個環節,有效地將“教”與“學”緊密地結合起來。課堂變得不再枯燥,學生們也提升了參與的熱情。
對分課堂教學理念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不但提升了師生、生生交流互動的效果,還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自主性,特別是在《中醫護理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更是有效強化了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其具有的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有效改變了學生在傳統教學中的被動狀態,課堂上不再是教師獨占時間,而是學生也能處于主體地位。這樣的學習下,充滿了活力的大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更好地煥發了青春活力,有效形成大學生學習的新局面。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有效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對知識的吸收效果也有著促進的作用。
中醫護理學是一門基礎的臨床護理課程,里面有很多的知識名詞都比較難以理解,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充分的吸收、內化。而在對分課堂上的學習中,學生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內化相關的知識,并且在討論中也可以更好地重溫知識的內容,提升了學生們知識整合和吸收的能力。也讓學生們對那些難懂的知識有著充分地認識和理解,理清概念之間的聯系,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識脈絡,也有助于提升學生們的歸納總結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對分教學課堂模式的應用中,注重生生交互、師生交互的過程。課堂上,學生們在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會向老師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問題來解答學生的疑問,通過師生的交流來提升學生們的理解問題能力。學生提問,老師解答,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入;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提問和交流,來實際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不再是一言堂的狀態下,可以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們的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夯實學生們的學習基礎。學生們在交流分析的過程中,也可以更好地形成工作中的思維,通過他人的表述和分析等演示,從而強化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有一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形成的教學評價,避免了學生們考試前臨時突擊的問題出現。教師通過對學生們全面、合理地評價學習過程和結果,對學生們的成長和學習有著更加準確地把握,從而提升學生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為護理行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當前,在高校醫學院的《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課堂說教的形式來學生們理解知識。學生們只能靠課后的時間去強行記憶。但是中醫護理知識包括了很多的方面的內容,還有很多的詞語較難理解記憶,這樣的傳統方式教學不利于學生們學習記憶。筆者在課堂上合理地將教學的時間分為兩部分,給予學生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們去討論研究。
例如,在中醫護理學中的“六淫一濕”中怎樣理解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們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們去進行討論研究。教師可以將課堂的時間分出來一半,在學生們談論研究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們進行引導。如教師可以在交流中點撥學生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包括:(1)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易阻氣機;(2)濕性重濁;(3)濕性粘滯;(4)濕性趨下。良好的交流與互動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們不再是在枯燥的環境中學習,而是在輕松的氣氛下進行知識的討論,更好地讓學生們投入到知識的討論中。
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要實現的就是教師角色的轉變,不再是教師窮盡課本知識、利用填鴨式教學方式來滿堂灌,而是用更加有效的角色轉型模式來與學生們對分課堂的時間。筆者在日常的課堂上教學中,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并且為學生們布置合理的作業,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
例如:在講解腰椎間盤突出癥針灸護理知識時,筆者沒有將課堂上的時間全部占用,而是將課堂時間分出一半來讓學生們進行討論,模擬腰椎間盤突出針灸的護理操作。在學生們的交流和模擬操作中,筆者可以在巡視中了解到學生們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后及時為學生解惑。同時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表達來聽取學生的新見解。教師不能抱著高高在上的態度,而是與學生之間起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雙重主體作用。創設教師與學生權責對等的身份,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師角色的轉型,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
“對分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為其創設良好的交流環境,強化學生們之間的合作、探討和交流的效果。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筆者盡量將成員設置為隨機組合,通過小組內成員的學習討論,一方面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
例如:在對分課堂中,“亮考幫”就是課堂上的教學特點,其具體可以解釋為“亮閃閃”——筆者讓學生交流中講述知識中自己感受較深的地方、讓自己最難忘的地方;“考考你”——筆者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提問對方問題,這些問題是自己學習得較好的知識點,然后提出來讓其他人回答這個問題。在相互的交流中來相互提升知識的掌握程度;“幫幫我”——對學生們學習中存在的疑問和不懂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們去向其他人求助,這過程需要學生去認真分析他人的解答,學習他人的思維,從而幫助自己強化學習的效果。在“亮考幫”的教學模式應用中,不僅僅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還能更好地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成就感,讓學生們能夠愛上學習。
“對分課堂”的核心思想是將課堂上的時間對等劃分,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做好內化吸收的幫助,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教學時間,將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結構更加準確地教給學生,為學生的課后內化復習做好準備。
例如: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來強化學生的認知,促進學生進行內化吸收。教師將課堂的基本重點主題框架展現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挖掘更加豐富的主題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形成創新思維。
綜上所述,在《中醫護理學》課程教學中,對分課堂的應用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課堂上的教學和師生互動創設了良好的環境。通過教與學對半平分課堂的方式,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緊密地結合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從而提升了課堂上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