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晶 張 軒
(陜西工商職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等學校需要將立德樹人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將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使我國高等院校教育教學全面步入新階段。課堂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個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大學語文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1]
大學語文課程兼具基礎性和人文性的特點,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掌握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提高審美品位、鑒賞能力和道德品質修養。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發揮其隱性教育功能。比如在講授《離騷》時,教師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洋溢著的愛國感情,了解屈原等古代文人所具有的精神與風骨,無形中增強學生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因此,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為:充分挖掘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元素,準確把握思政內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中,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培養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崇高的理想,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
高職大學語文教材諸多篇目都蘊含著愛國主義情懷教育、科學精神培養、人文素質提升和職業倫理熏陶等思政元素,教師要著力將其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使育人與育才真正融合,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思政教育,并付諸實踐。
高職大學語文課本里很多文章都飽含著濃濃的愛國主義熱情,有的描繪祖國大地的名山大川,有的抒發仁人志士馳騁疆場的報國之情,比如《把欄桿拍遍》再現了宋朝詞人辛棄疾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橫渠四句》表達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愛國熱情;《廢墟的召喚》一文,作者通過對圓明園殘敗景物的描寫與對歷史的回顧,提醒學生不要忘記民族歷史上的恥辱,每個人都要致力于改革“凝固的歷史”。教師要以這些愛國題材文本為抓手,激起學生的強烈共鳴,使其能從中有所感悟,獲得啟迪。
科學精神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品格素養,它推動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和民族的進步興旺。高職大學語文課本里諸多文本都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比如《漢堡港的變奏》講述了中國海員以敬業精神、科學態度贏得外國人尊敬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精神帶給人的尊嚴和快樂;《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作者為紀念居里夫人而寫的散文,文章講述了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的過程,展示了其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艱苦奮斗的作風和嚴謹的科學精神。教師在備課及授課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引導學生養成善于質疑的批判精神、實事求是的理性態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勇于創新的開拓意識,從而最終達到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人文素養是人的一種內在精神特質,包含了端正的價值觀念、崇高的道德情操、優良的文化品質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而語文課中經典的文學文本恰好提供了這方面的素材,通過教師的分析和引導,使學生獲得審美鑒賞感悟,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素養。
比如《音樂就在你心中》一文,作者對“音樂是什么”做了全新的解釋,引人遐想,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現場播放課文里提到的諸多音樂樣式,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音樂魅力,接受藝術熏陶,最終提升其音樂鑒賞能力和自我修養;《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匯聚了中國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諸如繪畫、書法、建筑、舞蹈、戲曲等,最終闡述了各種藝術形式虛實相生的特征。但是該文引用諸多文言文,學術名詞出現較頻繁、所舉事例旁征博引,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出現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以圖片形式播放,并甄選部分戲劇、舞蹈視頻片段,做詳細鑒賞講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藝術中的現實主義與虛靈空間。因此,語文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深刻感悟到,熱愛文學,沉浸于藝術,或許不能改善物質生活,但可以充實內心、慰藉靈魂、提升修養。當學生用探詢的眼光去尋覓文學、藝術,觸摸那些令他們感動的東西時,他們會陶醉、會震撼,會從蒙昧走向智慧。[3]
為了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語文課本中選用了許多與職業道德教育有關的文章,例如《青年在職業選擇時的考慮》、《庖丁解牛》、《“大國工匠”彭祥華》等。為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找準課文內容與職業道德教育的融合點,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精神,提升其職業情感和職業意識。
《“大國工匠”彭祥華》主要講述了一個普通的爆破工人對職業的堅守和對事業的傳承,這篇課文是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工匠》的一篇解說詞,因此教師現場放映該段紀錄片,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彭祥華修建鐵路的艱險環境和他“以一身犯險而保大業”的超人膽魄,最后提煉出彭祥華身上蘊含的寶貴精神和品質——“工匠精神”。在這里,教師繼續詳細講解“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學生分小組分享案列,詮釋工匠的選擇與追求。有的學生列舉身邊實例,有的學生以86版《西游記》和87版《紅樓夢》的精良制作為例說明敬業、樂業、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通過品味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學生們最終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敬業樂業,什么是無畏的匠者擔當,并從中獲得啟迪。
素質教育雖然已推行多年,但不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致使教學乏味,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課堂效率低下。因此,我們應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例如采用小組合作法、情景模擬法、案例導入法等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手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打造課堂氛圍,全面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找準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的結合點,自然而然地將思政教育引入到課堂中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引入“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協同思政育人模式。
3.1課前,教師可以開辟課前三分鐘思政教育園地
首先,教師需要找準本節課的思政切入點,要求學生利用各種渠道積極搜尋相關思政主題素材。例如講解《我與地壇》前,讓學生利用三分鐘思政教育環節,以演講的方式,講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溫情故事,或者誦讀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孝”有關的文章。課前三分鐘思政教育不僅可以讓每位學生開闊視野,凈化心靈,擴充知識儲備,更能使他們充分領會每篇課文蘊含的教育意義,同時提升其文學素養和政治素養。
3.2在課中,教師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采用頭腦風暴法、合作探究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模擬法等提升學生興趣,使思政教育真正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例如在講解戲劇《雷雨》時,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樹知到APP”發布學習任務,上傳學習資源,要求學生先觀看話劇《雷雨》,然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腳本制作,分角色表演,最后小組間相互點評,通過親身演繹的學習方式,主動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點,加深對劇本的理解,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提升幸福感和自豪感。又比如,在講解應用文寫作“求職信”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就業市場人山人海的圖片及應屆大學生應聘視頻,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分角色模擬面試官和應聘者,使學生明白求職信是就業的敲門磚,培養其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建立良好的競爭意識。
3.3在課后,舉辦形式多樣的課余活動鞏固思政教育成果。課程思政需要走出教室,通過多姿多彩的課余實踐活動使得課前與課中的思政教育得到進一步延續。筆者曾在講授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篇課文后,在學生中舉辦過《我的中國夢》演講比賽,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又比如舉辦主題征文大賽、好書分享會、主題播報、紅歌會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習效果;每年堅持舉辦經典誦讀大賽活動,以賽促學,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使家國情懷根植于心,有效鞏固思政教育成果。
為了發揮大學語文在課程思政上的獨特優勢,教師應不斷學習,持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政治理論素養,積極探索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方法和途徑,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提升。這首先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知識儲備,能夠隨時正確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另外,教師需創新教育理念,發揮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這就需要其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嚴格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繼承者和創造者。
在大學語文課中引入課程思政教學,需要圍繞立德樹人的宗旨,建立合理的動態化評價機制,從而對教學效果予以反饋。因此,考核方式不再是單一的對于知識面的考察,更應該凸顯德育的比重,不僅要有結果性評價,更要側重于過程性評價,同時還要兼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實施基于課程思政設計的大學語文課教學改革后,總成績應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是以考試為考核方式的卷面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則是考核方式多樣的平時成績,側重于考察學生的各項能力。
多媒體及網絡平臺的運用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它們能大大提升知識的直觀性與趣味性,從而使課堂變的活潑有趣,使大學語文課堂與思政教育保持一致,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語文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在課堂上積極運用多種現代化信息教學手段,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豐富的圖片和視頻片段使學生身臨其境,充分感受理論知識背后的溫度;通過各種教學平臺的使用,使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得以順利實施,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認知都大幅度提升了,達到了在潛移默化中實施思政教育的目的。
總之,大學語文是高職教育的基礎課程,含有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無數的經典篇章,有助于學生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只有將大學語文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