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生春鴻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校思政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特殊地位,自“05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政課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本文立足高校思政課建設,從課程觀念、理性認知和理念基點三個方面對思政課建設進行理性梳理,以期為高校思政課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課程觀念指的是高校思政課建設中,我們對思政課程的基本看法與觀點。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課程建設經驗的積累,思政課建設的課程觀念與時俱進,重點體現在課程定位和育人理念兩個方面。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思政課程建設,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過去我們對思政課的定位多使用“主渠道”課程、“核心課程”等表述,現在最新表述為“關鍵課程”,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關鍵課程”的課程定位明確回答了思政課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問題,表明思政課的作用和地位進一步提升。一是思政課事關文化意識陣地的堅守。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受到西方主流思想意識的強大攻勢。思政課是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課程,辦好思政課能夠幫助學生辯證認識、理性分析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筑牢馬克思主義思想意識陣地,進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二是思政課事關社會主義有用人才的培養。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年人有理性、有本領、有擔當,國家才會有前途。思政課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人”,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者。辦好思政課能夠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道德水平和法律修養,堅守愛黨愛國立場,進而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三是思政課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近代以來幾代人的夢想,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高校思政課就是讓青年人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載體。辦好思政課能夠讓青年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后備力量。當下我們應當從更加宏大的視角,從“兩個大局”出發去認識高校思政課的課程定位。
過去高校思政課建設缺乏宏觀意識,認為思政課建設就是上好《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四門主干課程。隨著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入,黨和國家認識到思政課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完成。現在秉持“大思政觀”的育人理念,大思政觀就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一是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共塑大思政格局。高校思政課建設要調動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等育人主體全員參與,共同擔負學生成長成才的責任。二是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小學、中學、大學協同育人。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明確大學階段思政課與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區別與聯系,守好“責任田”。三是高校思政課需要各門課程、各個環節協同育人。一方面實施課程思政的模式,各類課程嵌入思政資源,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走出校門,在紅色基地、博物館、新農村等開展實踐教學,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思政課建設是一個復雜工程,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離不開對課程的理性把握。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路走來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百年歷史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取得一切成績的根本保證。高校思政是傳播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關鍵課程,其根本依循就是堅持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思政課建設必須牢牢把握黨對高等教育的領導權,落實各級黨委的黨管思想意識的主體責任,黨委書記、校長深入思政課堂聽課,了解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狀態。加強思政課建設必須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在師資保障、績效考評、課程改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定盤星”的作用。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必須緊緊抓住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這個關鍵問題。當前思政課發展處在著力加強內涵建設的階段,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勢在必行。高校思政課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標準主要表現為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要做到這“六個要”,一是需要提振思政課教師信心。教學比重不如專業課教師高,學生認可度低,一直是困擾思政課教師的現實問題。為此,需要提高教師待遇,改革獎評體系,讓他們安心從教、精心從教。二是需要解決教師數量不足問題。高校思政課教師缺口較大,生師比例達不到教育部的要求,大班上課效果有限。三是需要提升教師本領。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廣開教師培訓、訪學、研修等門路,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水平,形成錘煉品質和提升技能共識。
世界與中國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離不開改革創新這個活力源泉。改革創新是破解高校思政課難題的根本方法,改革創新的目標是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我們黨和國家在總結成功經驗和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改革創新需要打好組合拳,做到“八個統一”,即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這八個方面相互配合、系統推進。這“八個統一”深化了改革創新的內在邏輯,也是推動改革創新的思想指引。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先進的理念支撐。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質,是防范化解各種風險的思維方式。增強憂患意識、注重防范風險,是我們黨從歷史興替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經驗。當前,維護我國安全和政治安全任務十分繁重,外部勢力同我們爭奪青少年思想意識領域領導權的斗爭尤為激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充分認識到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責任重大。思政課是一門既傳授知識,又承載價值的課程,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唯有居安思危,充分認識到高校思政課的重大戰略意義,才能有足夠的勇氣和定力從容應對挑戰,掌握文化意識工作領導權、主動權,確保青少年在人生的關鍵時期明晰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每個時代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我們既要肯定高校思政課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也要看到成就背后的矛盾和問題。一方面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方法使用、隊伍配備、教材編寫等實際問題,把解決問題作為辦好思政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要以專題教學為載體,突出問題意識。教學的起點不是教材的結論和觀點,而是以問題引導教學。教師要從理論、教材和學生三者間的契合點上設計問題,聚焦理論熱點問題、學生困惑問題、和教材重點難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動腦思考問題來推進融通理論學習,提升教學實效。
歷史眼光是指把現象和事物放到歷史長河中加以考察,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一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具備觀古鑒今的歷史眼光。一是要把思政課放在中國長時間段的歷史背景下講授,緊密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用歷史、辯證的視野講清楚中國共產黨“能”、馬克思主義“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二是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規律和歷史大勢,善于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來鼓舞學生、用黨的優良傳統和偉大精神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覺抵制虛無主義,夯實“四個自信”的信仰根基。三是思政課教師自身需要增強歷史自覺,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正確的黨史觀要求教師能夠在百年黨史的紛繁復雜的資料中準確把握住黨史的主體主線、主流品質,能夠堅持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認清新時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我們黨雖然歷經百年,但是依舊風華正茂,我們黨永葆生機活力的關鍵在于能夠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創新是中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中國興旺發達的動力源泉。高校思政課建設要立足于改革創新,把創新作為推動建設的主要動力和核心內容。近年來,各個高校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思政課實效的新思路、新舉措。例如運用新媒體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貫通學習,慕課、微課、VR等創新模式大量涌向學生的學習選擇范圍內,雨課堂、藍墨云班課等學習平臺競相出現,集體備課、社會研修實踐基地、周末理論大講堂等拓展方式大膽嘗試。總之,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結合教學實際,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的載體、平臺、話語和方式方法,才能真正把思政課打造成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