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采 劉 瀏
(1.宿遷學院教務處 江蘇宿遷 223800;2.宿遷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江蘇宿遷 2238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可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構建“大思政”格局,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實現時時處處的育人方針。高校的理工類課程與文史類的專業課程在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具有顯著的不同,導致高校理工類專業的在思政教育中“兩張皮”的問題尤為突出,即思政課程與理工類專業課程嚴重脫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建議》中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我國發展的新時期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理工類專業的建設,尤其重視高校的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研團隊的培養。在理工類專業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既是對教師和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正確引導,也是為社會主義科技建設培養人才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從根本上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所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1]。這也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高校必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高校,也就意味著社會主義高校必須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人才。2018年習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學期間指出,創辦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高校課專業程教育不能脫離思政教育,要與我國的國情緊密結合,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指導教學工作。否則,我國的高校教育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針對不同專業學科的特點,在進行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時要注重思政元素挖掘的差異性,不能生搬硬套,要注重學科教學和遵循思政內容教授的規律性。
2018年教育部在《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三全育人”是指:“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是指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共同擔當起育人的責任。“全程育人”不僅是指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業過程,即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時間段,還要貫穿于思政課程、通識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從而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同時,還需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實踐活動中去。“全方位育人”意在利用所有的教育資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要實現課堂內外、線上線下以及社會中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程度育人要素相互交融[2]。由此可見,要實現理工類專業課程的“三全育人”方針不僅需要挖掘理工類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還要挖掘包括全社會在內的多維思政元素用于理工類專業課程教育,如科技前沿、區域歷史文化、當前中美博弈的要地等。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促進了經濟貿易的全球化,而且也帶來了文化的大融合。此背景一方面讓我們跟世界接軌,加深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傳統儒家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高校學生的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在面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爆炸式增長的信息量通常會顯得無所適從,甚至會盲從于低俗文化。專業課程是伴隨高校理工科學生成長時間最長的課程,從剛入學到畢業找工作都會時刻伴隨著它們的影響力。因此,深入開展理工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方式,也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和指導地位的重要手段。理工類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以及其他文史類課程不同的是,理工類課程的教學過程通常伴隨著學生的技能的快速增長和綜合能力的提升,也是高校學生重塑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的重要過程。同時這也就意味著,高校學生在學習理工類專業課程過程中又會遇到各種困難,甚至會對自身的能力產生質疑。因此,對理工類專業課程進行思政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且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道受業解惑”。
“課程思政”最早源于2014年上海的教育綜合改革方案,因此上海高校也成為了第一批實踐“課程思政”理念的高校。上海高校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積累了大量的可供其他院校學習和借鑒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經驗。例如,上海市根據不同院校的特點形成“4+1+x”的教育體系,上海高校開展了“一校一特色”的中國系列課程[3]。以上海的理工科院校為例,同濟大學開設的“中國道路”課程、上海交通大學開設的“讀懂中國”課程、復旦大學的“治國理政”課程、上海海事大學開設的“走向深藍”課程等都為其他高校的理工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4]。除此之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陳衛民在對微生物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將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歷史作為思政元素[5]、西安工業大學的鄧立兒老師以“中國天眼”工程為切入點進行光學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6],貴州大學的生物及醫用材料課程以中國人民抗戰“新冠疫情”為背景通過在課程中融入抗戰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等。由上述的思政教育實踐總結可知,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尤其是理工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必須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高校的頂層設計決定了高校的發展方向,將“課程思政”納入高校的教學工作體系,才能建立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高校在政策制定時應強化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既要注重政策的引導與理論宣傳,也要注重政策的激勵的作用。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修訂是高校確立教學目標和實現教學任務的基本工作,這就需要將課程思政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和專業培養目標寫入其中。明確的激勵機制是指將課程思政的教學與研究成果納入教師考核的指標體系,這樣才有助于發揮高校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提高思政教育的理論素養和在實踐教學中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
世界一流高校首先要建設一流的教師隊伍。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高校教師的能力和素質為高校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原動力。因此,注重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的同時更應注重教師德行的建設。“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意為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培養學生專業能力,還需要教授學生做人道理,即培養學生成人和成才。由于高校的理工類專業學科自身的特點通常容易導致專業教師偏重于本專業領域的知識研究和科學實踐的探索,在培養本專業的人才過程中一味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輔導,往往忽略對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同時,由于年輕學生處于人格塑造的重要轉折期,其對專業教師尤其是理工類的專業教師有著自覺的崇拜心理,因此專業課程教師的品行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思政水平的教師隊伍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反之則不然。因此,只有加強教師隊伍的“師風師德”建設,才能有效地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方針,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實現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是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兩張皮”和“孤島問題”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理工類專業課程中要實現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就要培養專業的思政教師隊伍、開展靈活多變的思政教學手段,深入挖掘理工類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培養專業的思政教師隊伍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培養一支具有豐富的思政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專業課程教師隊伍,另一層是指培養具有專業課程背景的專職思想政治教師。這兩層含義是相互補充的,即專職思政教師與非思政教師不僅要具備各自領域的知識和本領,還要具備一定的對方的知識儲備和背景知識。思政教學的手段是決定思政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根據各個學科的特點制定具有特色的思政教學手段才能潛移默化地在專業課程中培養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熱情。如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能靈活地使用教學策略,一味的生搬硬套往往會適得其反,降低學生學習熱情和阻礙學生的思政思維的健康發展。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是指以本專業知識為背景實現思政內容自然融入,挖掘本課程的思政元素是每一位教師應具備的能力,也是最受師生歡迎的一種思政知識傳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