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 陳熠帆,張依寧,劉猛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A·奈達提出了“動態對等”這一翻譯理論,強調在翻譯時應達到對等的“讀者反應”,即譯語受眾對譯語信息的反應應該和源語受眾對源語信息的反應基本相同。在1986年,奈達又對其理論進行了完善,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偏重于強調譯文與原文在形式和文體風格上地對等。在2008年,我國楊明星教授結合奈達“對等理論”與當時中國外交形式,提出了“政治等效”翻譯理論:外交翻譯的理想目標是傳達出原文的政治內涵,實現相同或相似的交際功能。目前,“政治等效”已經成為政治文獻翻譯中較為成熟和系統的翻譯理論。
“政治等效”翻譯理論的本質是翻譯時應著重分析原文的政治語境,準確、忠實傳達出原語和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和政治內涵,同時強調翻譯等效的動態性,譯者必須與時俱進,緊貼原語的時代內涵和譯入語的最新發展。該理論有三個特點:政治性,政治性是“政治等效”最顯著的特點。政治性要求政治文獻的翻譯必須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內涵,重點考量原文作者所處的政治環境,正確理解說話人的政治意圖。動態性。翻譯過程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這是政治等效對政治文獻翻譯的必然要求。譯者必須從原語的動態發展和變化出發,關注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政治語境賦予原文的不同含義,時刻跟蹤原語和目的語相應的政治環境。平衡性?!捌胶庑浴笔侵刚挝谋痉g應同時關注原文和譯文,確保翻譯既準確詮釋了原文的政治內涵和真實意圖,又符合譯入語的使用規范和接受習慣,謀求一種異化與歸化的平衡。
我國近年來在外交方面的表態更加尖銳、犀利,直切要害,體現了我國新一代外交人風格的轉變,這類風格的轉變同時也體現在了發言人表態上。尤其是疫情當前,國際政治格局詭譎多變,更加需要我國進行強有力地對外表態,嚴正聲明我國的立場與態度,這其中就產生了很多以前不曾出現過的政治新詞,在此舉 “以疫謀獨” “挾洋自重”這兩例進行分析:
(1)中方敦促美國有關方面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停止支持臺當局“以疫謀獨”的政治操弄,以免影響國際社會團結合作的抗疫大局(2020年5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China urges relevant side in the US to abide by the one-China principle and stop backing the Taiwan authorities’ political maneuvering to seek independence under the disguise of epidemic response, so as to avoid disrupting global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against the pandemic.
“以疫謀獨”該詞是外交部用來形容民進黨當局在疫情下與外國勢力勾結謀求臺灣獨立的企圖,表達了大陸強烈的貶義、譴責與不滿。在該詞的翻譯中,“謀獨”的譯法唯一且直接譯為“seek independence”,翻譯的重點是“以疫”,外交部在翻譯該詞的過程中進行了補譯,補充翻譯了“under the disguise”,強調說明了疫情只是一個幌子與托詞,其真實目的仍然是“謀獨”。這樣的補譯具有強烈的政治意味,在意義的表達上,也可以讓外國受眾理解到其“謀獨”的手段與實質,體現了“等效”的理念。
(2)我們也要再次正告臺灣當局,“臺獨”是死路一條,任何挾洋自重、以武拒統的圖謀和行徑都注定失敗(2020年11月26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
Attempts and actions to seek external interference and use weaponry to deny reunification are doomed to fail.
“挾洋自重”該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算成語,是具有中國外交特色的四字詞語,其含義可以理解為“倚仗或依靠外國勢力抬高自己”。外交部在翻譯該詞時其實著重翻譯了“挾洋”,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自重”,強調了“尋求外國勢力的幫助或干預”,揭露了實質,表達了對有關方面的批判,是比較合理的譯法,同時也符合了政治性特點“嚴謹而忠實”的原則。
“政治等效”原則的動態性特點要求相關譯文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內涵,同時也要考慮到源語與譯語相應的政治語境,準確地把握原文的引申意義,又要考慮譯文的語境意義。在外交部發言人表態的英譯文本中,“動態性”主要體現在對比喻性表達的翻譯上。通過對外交部英文譯本語料的收集與分析,我們發現外交部英文譯文對于比喻性表達的翻譯策略主要可以分為四類。
1.直接對喻體進行翻譯,如:
反觀美國,疫情扯下了蓬佩奧口中美式民主“國王的新衣”(2020年9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In the meantime, the epidemic in the US has torn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off Pompeo’s American democracy.
此處引用“國王的新衣”,雖然其本質是想暗示美國民主的“虛偽”“欺騙性”,但是這里沒有譯為“hypocrisy”,而是考慮到該典故在中西方世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和接受度,直接保留了喻體進行了直譯,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更加的形象且生動,不會對外國受眾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2.在保留其喻體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一定的闡述和解釋。如:
蓬佩奧走到哪里,就把“政治病毒”和虛假信息帶到哪里,中國駐捷克使館已就此及時“消毒”(2020年8月13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Wherever Pompeo goes, he brings political viruses and disinformation with him. The Chinese embassy in the Czech Republic has just published a press release for “disinfection”.
外交部在翻譯該句時,對“消毒”一詞進行了適當的補充說明,補譯了“published a press release”強調了其“消毒”的手段。其實該英文文本若直接使用“消毒”,不進行補譯,并不會造成嚴重的理解困難,因為前文有提及“政治病毒”(political viruses),提供了可供理解的語境。但是作為政治性極強的外交文本,應該要符合政治常理常識,若只譯“disinfection”,只能與“political viruses”對應,而不能與“disinformation”對應,因此又適當闡釋 了“published a press release”。因為新聞發布會是常用的外交方式,符合常理,同時也做到了與前文內容環環相扣。
3.直接采用英語世界中意思相近的俚語。如:
我也希望包括BBC在內的媒體,以后說到人權問題時,不應只把攝像頭對準中國“雞蛋里挑骨頭”(2020年11月30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
I also hope that the media,including BBC, should not only zoom in their lenses on human rights issues in China to find quarrel in a straw.
在這段話里,外交部將“雞蛋里挑骨頭”翻譯為“find quarrel in a straw”?!半u蛋里挑骨頭”是漢語俗語,可以理解為故意挑刺、找毛病。此處對照中文可以發現,該譯法既沒有保留喻體,譯為“find a bone in the egg”,也沒有直接譯出本體如“find fault with”,而是使用其他名詞代替原本的喻體,并在此基礎上保留新喻體進行翻譯,本質是直接采用了對應意思的俚語。這樣的譯法,比起保留原來喻體的直譯,更能被西方世界媒體所接受。此外,由于語境上升到了外交政治層面,若仍然采用“find fault with”這類的短語,顯得格局過小,語意傳遞不精準。因此在這里直接采用英語世界中語意相近的俚語,更加合理、更加簡練有力。
4.不保留喻體只譯本體。如:
全球化浪潮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應當是“百花齊放”,絕不應該是“木秀于林風必摧之”(2020年8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ll parties should flourish together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t shall never be the case that whoever excels will be terminated.
這兩處引號內的內容都采用了不保留喻體直接翻譯本體的譯法,因為這是兩個典型的中華成語、俗語。如果保留喻體直譯,必定會造成外國受眾的理解障礙,而且難以表達說話者的真正意圖與含義,既沒有實現“等效”,連基本的語意傳達都有了困難。而如果選擇直接翻譯本體含義,會更加容易被外國受眾所接受,動態地反映了語境意義,實現了“政治等效”的傳遞效果。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對于比喻性的表達,第一種策略更適用于中西方媒體、群眾都廣泛接受的表達,后面三種則對政治等效動態性特點體現得更加顯著,可以展現出語言的本質含義。
中文和英文因為本身語言特點不同,在翻譯時要進行取舍,尤其是要在語言風格方面便于讀者接受,才能真正地實現“政治等效”。我們知道,中文喜用重復,在正式文本中尤其多見,英文則少用重復,追求簡練。因此在翻譯重復內容較多的中文文本尤其是外交文本時,應該追求所謂“平衡”,一定程度上舍棄形式,保留內容,來實現“政治等效”的傳遞效果。如:
(1)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阿患難與共,并肩戰斗,團結互助,雙方關系得到深化和升華(2020年7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Confronted with the COVID-19 outbreak, we have been fighting side by side with solidar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2)該法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障香港長治久安和長期繁榮穩定……(2020年7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
It will provide a strong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guarantee for safeguarding China’s sovereignty,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upholding Hong Kong’s enduring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研究以上兩例譯文我們可以發現,外交部英譯文本時考慮到了“平衡性”在政治文本翻譯時的重要性,沒有按照中文文本進行全部翻譯。“患難與共、并肩戰斗”簡化為“fight side by side”“長治久安和長期繁榮穩定”簡化為“enduring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如果全部翻譯,不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甚至引起外國受眾對于譯文的厭惡。簡化后的譯法,可以最大程度上實現“政治等效”的傳遞效果。
本研究基于“政治等效”翻譯原則,通過對一些典型的外交部發言人記者會文本進行分析,發現譯文遵循“政治等效”原理,對政治新詞進行直譯、補譯的方式,偶爾采用俚語替代的方式,傳遞出原文的政治語境和文化內涵,以求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新詞新意。對于傳統成語的舊詞新用則采取省略、替代、簡化的方,式忠實傳達出比喻性與重復性文本的中心含義,除去細枝末節,直切要害,達到動態平衡。疫情以來,外交政治翻譯對于新詞的整體翻譯風格趨向于鋒芒化、通俗化、凝練化,既有助于展現中國作為不斷崛起的大國,在應對國際疫情與政治形勢時積極堅定重塑輿論的態度,又有助于有效引導目標受眾理解、接受外交話語所傳達的各種政治信息??傮w可見,隨著疫情以來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政治話語體系的構建正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因而對于外交政治話語的翻譯處理、對外傳播也正在進入一個推陳出新、快速發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