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群
(廣州市番禺區市橋新世紀小學 廣東·廣州 511400)
新課程改革后,國家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符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低年級學生正處在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語文學習以識字和簡單的閱讀理解為主,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德育元素,以引導和啟發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理解教材知識中包含的各種德育知識,并利用學到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生活和學習,充分凸顯出語文教學的實際意義。
首先,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無論是古詩詞教學還是現代文教學,其中都包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態度以及高尚的思想價值觀。教師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具有天然的優越性。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能夠讓學生對德育知識產生更加具體的聯想,將各種抽象的道理放置在具體的環境中進行理解,并能夠主動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其次,低年級小學生正處在思想觀和價值觀建立的初步階段,在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滲透,能夠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構建更加完善的價值體系,從小培養學生高尚的人生觀,讓學生在學習的起步階段,就設定遠大的人生目標,在未來的學習階段,始終堅定不移的朝著自己樹立的目標奮斗,促使學生成長為更加優秀的人才。最后,語文教學中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在利用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時,能夠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魅力,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讓學生產生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民族文化自信,就能夠主動承擔起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歷史,同時,漢字又具有獨特的音韻美和形態美,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在掌握漢字基本含義的同時,也能學到更多實用的德育知識。為此,教師要在教學漢字時,為學生營造具體的漢字情境,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漢字時,腦海中產生具體熟悉的場景,對漢字學習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積極的學習心態下,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漢字的字形、字意展開聯想,讓學生自己思考出與漢字有關的各種德育知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拓展,對漢字以及漢字背后蘊含的意義都能夠掌握得更加深刻徹底。例如,在學習“家”這個漢字時,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們展示一張與家有關的照片,照片中有主要的家庭成員,通過這種圖片的形式讓學生將漢字“家”與圖片場景結合起來理解,在學生對漢字學習產生興趣后,教師詢問同學們,家帶給我們怎樣的感覺,引導學生說出溫暖、安全,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夠回憶起與父母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教師趁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該愛父母、愛家人。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明白家和家人的意義,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能過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家人的愛,養成孝敬父母、熱愛家人的良好思想道德觀念,通過語文教學來滲透德育教育的效果也能順利達到了。
要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古詩詞教學來進行德育滲透。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凝結了我國古代文人的文化修養與藝術修養,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古詩以其短小精悍、韻律優美、意境深遠的特點,得以在我國廣為流傳開來。小學低年級的古詩主要以唐詩為主,許多唐詩內容,在學生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已經被父母和家人作文啟蒙知識對學生進行教學,因此,學生在學習這些古詩時,會具有強烈的熟悉感,對古詩的學習也更加充滿興趣。教師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古詩內在的含義,以及詩人在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文人強大的文學造詣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對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更加充滿熱情,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信。例如,在學習《江南》時,教師首先展示一幅江南水鄉的圖片,并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關于江南的古詩。同學們知道江南在什么地方嗎?江南就是我國長江以南,那是一片富饒美麗的土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都有青青的小河流淌,到了夏天,荷花盛開,景色更美了。學生通過圖片和教師所描述的語言,對江南水鄉的景色展開豐富的聯想,在這種意境之中,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學習這首古詩,學生不僅能對古詩內容理解的更加準確,還能品味出作者在詩歌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在學習完這首古詩后,教師問同學們,江南美不美?在得到同學們肯定的回答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的疆域遼闊、地大物博,培養學生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文章,大多生動形象、簡單易懂。這一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主要以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為主。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注重挖掘文章背后的人文元素與德育元素,引導學生思考文章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夠深入文章之中,與作者展開對話,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到文章的文學魅力,在趣味的閱讀學習中,有效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找春天》時,教師首先在教學之前給學生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開始接下來的語文學習。在歌曲播放結束后,教師請同學們都來說一說,大家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同學們都會說春天小草發芽、百花盛開、蝴蝶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等春天特有的景象,教師在同學們回答完后,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是找春天,春天要怎么找呢?到哪里去找呢?學生們在教師的提問下,對文章內容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能夠積極主動、有感情的對文章進行閱讀,并深入體會到春天的美景,體驗到作者投身大自然懷抱的情趣。在有效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德育教育的滲透,培養了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樂觀生活態度,也更好的培養了學生觀察自然、發現美好的良好習慣。
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社交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目標之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階段,教師就要重視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口語訓練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思維能力以及對語言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為了更好的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知識,教師還要善于在口語訓練中進行德育滲透。一般來說,口語活動大多包含了語言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教師也會設置各種生活場景,請學生在場景中利用語言進行自由發揮,進行對話交流,展示相應的肢體語言。這時,教師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正確的用語習慣和行為習慣,讓學生在開展口語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社交和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個人素養。例如,在學習禮貌用語時,教師就可以設置早上同學見面、傍晚放學回家、不小心弄壞同學的文具等生活場景,請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與合作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自由發揮,將禮貌用語準確的應用到對應的場景之中。這種口語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肢體表現力,也讓學生掌握了良好的社交語言,培養了學生更加優秀的社交語言能力與行為習慣,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中,能夠更好的展示自我。
要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語文教學,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實踐活動來強化學生的德育意識,增強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實際感知。確保學生能夠將學到的德育知識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之中,指導自己更好的學習與生活,提升德育教學質量,塑造學生更加完善的人格品質與思想水平,促使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例如,在學習完古詩后,教師可以組織安排一次古詩朗誦大賽,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參與到比賽之中。學生通過比賽,能夠顯著提升自身的古詩朗誦水平,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另外,教師還可以在重陽節時組織愛老敬老的公益活動,帶領學生前往當地敬老院,給孤寡老人送溫暖,慰問孤寡老人。給老人做家務、為他們唱歌表演節目、利用班費給老人買購買節日禮物等。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重陽節的節日意義,能夠在生活中主動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具有高度的同理心與同情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思想觀和價值觀建立的初級階段,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優勢與便利,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滲透,確保學生在思想價值觀形成的啟蒙階段,就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行為習慣,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積極主動的利用德育知識來指導自己生活和學習,在以后的人生發展中,創造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