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泉
摘 要:在小學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基礎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儲備愈發完善的驅動下,小學數學教學逐漸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其在數學知識傳導的基礎上,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愈發重視,旨在促使其全面轉化課程知識,深刻理解數學思想。故以此為背景,探究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培養價值及其教學瓶頸,揭示相應教學培養途徑,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0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20
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為學生奠定數學學習基礎的重要課程,其在新課程逐步推進落實影響下,更側重引導學生從多種思維視角出發,全面思考轉化數學知識內容,并嘗試應用各類數學思想處理分析實際問題。因此,思維能力作為支撐上述教學工作的重要素養,其在實際教學的培養策略具備一定研究價值。
一、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價值
在時代變化與社會發展影響下,學生素質水平不斷提升,單一的知識傳導與技能訓練已經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并且在數學知識考查形式與內容愈發靈活豐富的情況下,學生需要有效整合數學知識內容,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其分析處理實際問題。思維能力作為涵蓋邏輯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等素養內容的重要能力,其在實際教學中的合理培養,不僅可幫助學生將各章節的知識點進行串聯整合,完善自身數學知識體系,還可以促使其提升自身邏輯推理與創造能力,強化課程教學效果。
二、基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思維能力培養瓶頸
(一)培養手段單一
基于思維能力自身構成及其作用機制,其教學培養工作需要教師有效調動學生思維發展延伸,促使其從多種思維視角分析數學問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完全沿用傳統教學框架或設計的思維教學培養手段,成為制約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學生在該培養模式下不僅容易喪失學習興趣,也容易出現思維固化的情況,削弱了該教學工作的實際效用。
(二)缺乏整體規劃
過于偏重單章節知識板塊思維能力培養,忽視學生階段內整體思維發展情況的問題,也是限制思維能力成長發展的重要元素,受此影響,學生在整體課程學習過程中,難以突破固定章節板塊的思維局限性,從整體數學知識層面強化自身思維能力,使其思維能力發展呈現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教師通過思維能力培養工作推動課程教學發展。
三、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途徑
(一)豐富教學情境,提升思維活躍性
小學生尚不具備足夠的數學認知與數學知識儲備,在實際學習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課堂引導,幫助其從已有的認知經驗或數學知識儲備出發,合理延伸思維并構建知識聯系。因此,基于學生思維特性與發展規律的教學情境內容,是提升其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活躍性,強化思維能力教學培養效果的關鍵。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在思維培養工作中被賦予了更多功能,其在展示功能的基礎上,還可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引入相應生活元素,促使其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相應數學問題或數學概念,在強化其數感時,也便于學生在具體事物與抽象數學知識轉化的過程中,合理應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有效提升自身數學思維能力[1]。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情境可融問題情境、實物情境、探究情境等內容為一體,為學生提供多種思維延伸途徑,便于其針對特定數學問題進行全面思考分析,在課堂學習中有效發散數學思維,思考探究課時知識內容的本質及其內在數學規律,實現思維能力培養工作與課程教學工作的有機結合。
(二)合理設置問題,優化思維邏輯性
在思維能力成長過程中,合理的問題設置能夠促使學生在合理的學習節點產生認知障礙,驅使其主動思考探究問題,以此逐步延伸自身思維。基于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與學習差異性的課堂問題設置,成為思維培養工作中全面強化學生思維邏輯性的重要保障。與針對特定知識點的問題設置不同,在思維能力培養視域下的課堂問題設置,更側重從學生在課時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發展過程出發,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從整體數學認知角度出發,思考課時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聯系,進而在問題節點生成相應認知障礙,使其認知障礙在整體上與課程知識遞進順序契合,便于其通過自主思考探究問題,不斷應用數學思維轉化課時知識內容,在借助問題引導完成知識遷移時,在多次運用數學思維的影響下強化思維能力[2]。新的課堂問題設置結構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合理的思考梯度,使得各數學學習能力層級的學生都可參與到課堂問題探究活動中,以此提升思維培養工作的全面性,降低學生學習差異性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
(三)鼓勵自主探究,保證思維全面性
在思維能力培養需求影響下,傳統數學教學中由教師單方面進行灌輸講解或頒布任務的教學機制,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其自主學習探究,成為思維能力培養工作中提升學生思維全面性,幫助其突破固化思維限制的主要途徑。因此,基于一定教學引導的自主思考探究活動,是學生真正深入思考課時知識內容,從自身思維結構出發,實現思維全面延伸發展的關鍵。與教師主導的單向教學機制不同,自主探究教學活動體系,可令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微課視頻資源等,先行明確自主學習探究目標與相應知識內容,進而獨立思考或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梳理課程知識內容,在此過程中應用數學思維處理分析生成的具體問題[3],在“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究—總結歸納問題”的過程中,構建課時知識內容與自主學習探究內容的邏輯關系,進而形成完整的自主學習探究成果,便于教師就學生或各小組自主學習探究內容,切入課程教學重點,以此實現思維能力培養與課時教學工作的有效結合,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教師講解強化的雙重影響下,不斷完善自身思維框架與課時學習認知,強化思維能力培養效果。
(四)引入思維導圖,維護思維精確性
受自身數學認知水平與數學學習基礎限制,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往往不能及時明確課時知識脈絡,自主構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其思維延伸過程容易出現斷點,難以建立與課時知識契合的完整思維框架,基于課程導入環節與課程總結環節的思維導圖引入應用,成為思維能力教學培養工作維護學生思維延伸的精確性與有效性的關鍵。思維導圖自身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其在課程教學中,可根據學生自身思維延伸需求,為其提供相應的思維引導內容以及思維表達工具。針對課程導入環節,思維導圖可為學生提供完整的課時知識脈絡,便于其借助其圖示結構分析各課時知識重難點的分布情況,進而在思維導圖引導下構建知識點之間的具體聯系,以此形成相應的思維框架,便于其采用正確的學習側重于思維延伸方向,轉化知識內容。而針對課程總結環節,基于多媒體展示功能的思維導圖,可令學生通過參考導圖結構,自主繪制課時知識內容的思維導圖,并嘗試將所學數學知識融入其中,應用數學思維,從整體學科知識層面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加深其課程知識理解,便于學生在延伸思考中應用分類討論思想、整體思想、化歸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整合梳理所學內容,強化思維能力培養工作的實際效用。
(五)模擬社會實踐,激發思維創造性
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培養工作已經不局限于課堂環境內,而是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與數學工具的基礎上,引導其應用數學思維與知識理論分析周邊存在的數學問題或現象,進而嘗試處理解決相應問題,強化數學學科素養。但受自身生活閱歷水平與觀察能力影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具備足夠的數學知識實踐機會,使其思維結構局限在課堂學習表層。因此,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社會實踐模擬活動,成為突破傳統數學教學中思維培養工作局限性的重要途徑。相較于基礎的生活情境或生活應用題訓練等思維能力培養方式,由信息技術模擬的數學實踐活動更具全面性與開放性,便于學生在相應社會問題或現象的引導下,結合自身數學認知與生活經驗,應用數學思維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數學問題,進而利用所學知識,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或建議。在該教學機制影響下,學生可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應用逆向思維推理論證、利用數形結合思想繪制圖像等方式設計解決方案,令其在開放型研究背景下全面延伸數學思維,利用多項數學思想或知識理論分析相應社會問題或現象,并且在解決問題或提出合理建議的過程中,收獲一定的成就感,便于教師在鍛煉其思維能力的同時,幫助其建立正確的數學認知與社會責任感,深化思維能力培養工作的實際意義[4]。模擬的社會實踐活動可為師生提供更多的思維交互契機,便于學生在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影響下,吸收轉化教師或其他學生處理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以此擴展其數學思維視野,進而突破自身思維結構的局限性,從多種思維角度看待問題。
綜上所述,教師應重視思維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進而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自身思維發展規律,綜合優化課程教學機制與內容,為學生提供兼具現代化與多元化特征的數學學習環境,促使其在多重教學影響下全面提升自身思維能力,為整體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 張穎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初探[J].教師教育論壇,2020(12):91.
[2] ? 徐佳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探究[J].科學咨詢,2020(8):294.
[3] ? 朱雙麗.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科學咨詢,2020(23):243.
[4] ? 杜鶯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20(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