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祥
摘 要:沉浸式教學法運用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沉浸到文章中,身臨其境,觀作者之所觀,想作者之所想,與作者達成共鳴,充分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從而深刻體會文章內容,了解作者思想情感,從閱讀中汲取作者的智慧,從文章中體會一份所未有過的經歷,從而獲得自我提升。
關鍵詞:沉浸式教學;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52
沉浸式教學具體是指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全天用目的語言進行教學的全封閉語言教學,學生好似“沉浸”在語言環境中,自然地學習語言。沉浸式閱讀教學則是讓學生沉浸在閱讀文章里,充分體驗與把握作者的情感與感受。
一、沉浸式教學法在語文閱讀課堂上運用的意義
語文閱讀題一直是初中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題目,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做閱讀題時,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不知道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是什么,不知道作者寫作的意義與目的何在,還沒有理解文章內容就去做題,使用答題模板生搬硬套,最終效果自然不好。如果教師在語文閱讀課堂上運用沉浸式教學法,可以讓學生真正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從而自然而然地解答題目,而不再需要去生搬硬套答案的模板,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二、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上運用沉浸式教學法的具體做法
(一)創設閱讀沉浸情境,自然融入其中
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注意為學生創設沉浸情境。教師可以通過課內文章深入閱讀和增加課外閱讀等方式來創設閱讀沉浸情境。沉浸式教學法最主要的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沉浸在語文閱讀情境中。然而想要學生沉浸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沉浸環境。創造閱讀沉浸環境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充分閱讀文章,讓學生聯想文章內容;或者是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掌握文章內容,把握文章脈絡,沉浸在文章中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課堂上進行一些課外優秀文章的閱讀或朗誦,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讓學生沉浸在閱讀環境中。相比較完成課內閱讀練習,課外閱讀的文章后面一般沒有問題,學生沒有做閱讀題的心理負擔,更加愿意去讀,更能夠帶著輕松快樂的心情去讀。而且這種課外美文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讓學生沉浸在美妙的文字里,充分地去體會文章的美,感受閱讀的魅力,沉浸在閱讀的世界里,讓學生因此愛上閱讀[1]。
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熟讀文章,準確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內涵,做好帶領學生沉浸于文章中的準備。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也需要特別注意自身的閱讀沉浸,只有教師自己先沉浸其中,掌握了文章閱讀的要領,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沉浸環境,從而帶領學生一起沉浸在閱讀中。所以,教師自身的沉浸,也是教師創設閱讀沉浸情境的關鍵因素之一。浸透學習的關鍵就是要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以學生的投入程度對于最終效果來說非常關鍵。因此教師在為學生創設浸透式閱讀環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盡量創設一個所有學生都能融入進來的環境,讓盡可能多的學生都可以沉浸其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
(二)避免先入為主,全身心投入閱讀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思想鋪墊工作,做一些課前導入,避免先入為主,拋棄自身原有觀念,以便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初中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對外界事物和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認知。但是,畢竟學生的年齡尚小,對外界事物理解不到位,甚至可能對一些事有自己的偏見。這樣他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如果先入為主的話,就很難體會到作者真實的感受,甚至可能會對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出質疑,導致學生不能夠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不明白作者究竟想表達什么,甚至有一些學生可能認為作者小題大做,太過夸張,無病呻吟。學生先入為主,不僅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反而可能會對作者產生誤解。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之前,需要做一些思想鋪墊工作,從而避免學生先入為主,可以更好地閱讀并理解文章內容[2]。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幫助學生避免先入為主:
首先,教師可以在閱讀之前為學生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作者因何事而寫了這篇文章,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是什么樣的,作者的處境怎樣等。在初中語文閱讀篇目中,有許多文章講述的都是其他時代的事情,因為所處的年代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所以人們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感受就可能相差甚多。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對歷史的了解還比較淺顯,學生直接閱讀就可能會因為年代相隔,歷史社會背景不同,而不能理解作者的行為,不能明白作者的感受,也不能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想法,更不能夠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而影響整體閱讀效果,達不到沉浸閱讀的結果。所以,教師一定要在帶領學生閱讀之前,就給學生介紹寫作背景,主要介紹寫作的歷史時期、社會背景。根據文章所寫年代的特點,以及學生對該年代的背景了解,教師有選擇性地對學生進行背景介紹。
其次,教師要在學生閱讀之前,為學生介紹一下文章的作者。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寫作習慣和寫作風格,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作者常用的寫作手法或者作者習慣的寫作風格,以及所屬的寫作流派等。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的需要和作者的特點,決定為學生進行一個較為詳細還是簡略的介紹。比如像魯迅的作品,如果是一個不曾了解過他的人,直接讀他的文章很難讀懂,即使讀懂,也只是讀懂了字面意思,難以理解作者寫作的真正目的與意義。所以介紹作者是閱讀教學十分必要的環節,只有學生真正了解作者,至少是真正了解了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意義與目的,才有可能與作者達成情感共鳴,真正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達到浸透式教學的真正教學目的,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情景再現,模擬文章情境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情景再現,還原作者當時所處的情境,模擬表演當時的事件,通過換位思考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進行想象,在腦海中還原當時的情景。許多文章中的故事情境都比較有畫面感,這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后進行積極的想象,再現文章中所描繪的情景。教師也可以對所閱讀的文章進行朗讀,讓學生閉著眼睛進行想象。教師要注意朗讀停頓,注意語速適中,注意朗讀情感,要給學生留充足的想象時間。教師也可以對文章內容進行補充和解釋說明,以便輔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便于學生真切地想象作者所描述的內容,身臨其境,真正做到浸透式學習。
文章中還有許多情景不容易想象出來,即使是學生可以想象出來,也不容易清晰地描述出來。此時,如果能夠被真實地表演出來,教學效果會更好。教師可以找幾名學生協助自己進行表演,也可以直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發揮,身臨其境地去體會作者的思想與感受,沉浸在文章所描述的畫面中。如果文章內容不容易表現出來,教師可以找幾名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當然,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以帶動氣氛,讓學生沉浸于其中。根據文章內容,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組表演,每個小組選擇一段進行表演,也可以讓每個小組都進行分角色朗讀,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充分體會到作者的感受,讓學生都能夠做到浸透式學習。
(四)不同類型文章,采用不同沉浸法
閱讀不同的文章,對于學生的學習要求和教師的教學目標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師要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不同深度、不同方法的沉浸閱讀。初中語文閱讀文章,主要分為三類:記敘文,說明文,散文。首先談一下針對記敘文的沉浸教學法。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文章,一起去梳理文章中的故事情節;或者是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講解文章,讓學生在腦海中進行想象,分析文章脈絡,弄清楚文章中描述的事情,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需要時,可進行前文說的分角色朗讀和分角色表演。這樣的方式更適合學生進行這類文章的沉浸式閱讀。
再來談一下說明文,這類文章沒有什么故事情節,主要是對事物或事理的介紹,對于這類文章的沉浸式學習,沒有記敘文那么容易沉浸于其中。閱讀這種文章就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力,來想象文章中說明介紹的這個事物。如果文章說明介紹的這種事物確實存在,那么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到其圖片讓學生觀看,從而輔助學生理解說明內容。同樣的,如果網上有合適的講解視頻,教師也可以找來給學生觀看,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說明內容,進而做到沉浸式學習。
最后是散文,這類文章不像記敘文一樣有清晰的故事脈絡,也不像說明文一樣有圖片可查,這類文章需要教師根據內容進行具體的沉浸式教學方法判定,教師可以采用學生一起朗讀或者教師為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營造學習情境,沉浸其中。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沉浸到文章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與作者達成共鳴,充分體會作者當時的內心感受,有利于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從閱讀中汲取到作者的智慧,從閱讀中提升自我能力。
參考文獻:
[1] ? 袁清卿.淺談沉浸式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運用[J].科學咨詢,2020(37):235.
[2] ? 胡菲.淺談語文“沉浸式”教學[J].林區教學,200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