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陽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330013)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本科課程體系分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課。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成為塑造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課程。而專業課程擔負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任務。因此,這兩類課程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成為課程“平行線”,容易出現“兩張皮”的問題。 因此從單一的思政課到系統的課程思政,將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新課題。課程思政指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將結合,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讓思政課和專業課成為“相交線”。[1]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管理類專業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本科階段最為熱門的專業門類之一,其肩負著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能勝任各級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與此同時,本科階段的大學生處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積極引導把握思想方向和提高道德修養。這不僅需要思政課程的積極引導,而且需要課程思政將思政元素融入進專業知識,讓培養出來的學生“又紅又專”。目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主流課程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這些課程的內容都源自西方經濟學,難免烙上了資本主義的印記。例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廠商追求的目標是經濟利潤最大化,這樣就太強調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社會利益。因此,在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應當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管理課程的教學體系。
中級宏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核心課。其課程思政的目標是要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與宏觀經濟學內容的充分融合,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秩序的了解,從專業課加思政的視角為大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必需的思想和理論根基,增強學生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因此,本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主要從對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
在教學方法方面,為了達到思政化課程的目的,任課教師探索恰當的方式甚至多種方式的結合,以實現思政教學效果。
1.采用模擬教學法。通過學院自建的虛擬仿真實驗模擬與再現外部沖擊對供求雙方的影響,鼓勵學生親身參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效率,鍛煉思考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學法。開展課程思政,采用案例分析,有助于將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有助于設情境于課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對現象進行詳細描述,深入分析現象背后的原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思政內容背后的知識性和人文性。
3.采用啟發教學法。根據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程度,通過引導學生的認識和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和推理,最終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啟發引導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動力,進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和解決相對復雜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自身知識和能力的自信。
4.采用對比教學法。通過分析比較相關中外經濟現象和經濟政策的異同,引導學生對比各國政府在提高人民生活福祉方面的福利政策,引發學生對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自豪感。
5.采用實踐教學法。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的基礎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倡外出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書本內容,學生能主動從新時代的經濟實踐中學習和應用。
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法,甚至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互動教學必須始終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即課前、課中和課后,以專業的力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和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實現課堂思政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1.課前準備
課前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在學習通等平臺提前在討論區設置問題或者觀看某段視頻使得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可以提前預習,達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堂點撥
中級宏觀經濟學中很多的知識點都蘊含著思政元素,當講到這些專業知識的時候通過以上教學方法要恰到好處地融入思政元素,來點撥學生,讓學生潤物細無聲地接受思政教育。
3.課后實踐
通過課后實踐,不僅能讓學生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學得更透,還能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敢于質疑課本上的經典理論的學習態度,讓他們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從而養成實事求是、嚴謹負責的求知精神。
1.育人目標多維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2.教學評價多維化。教學評價更加注重教學過程評價,增大平時成績比重,要實現課堂表現和知識掌握兩維度向人文素養、職業勝任力、社會責任感、經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等多維度延伸。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把師德作為“一票否決”指標,要實現教師教學實施單維度向師生互動和價值引領效果多維度延伸。
《中級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將課程的每個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相結合,將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融入課程的講解,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理解,從專業知識的角度理解并堅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級宏觀經濟學課程內容可以概括為:以國民收入恒等式為一個中心,以總供給和總需求為兩個基本點,以短期、中期和長期(或者短期、長期和超長期)為三個時期,以國民收入核算、經濟波動、開放經濟和經濟增長為四大部分,最后以經濟政策為一個落腳點。因此在課程思政設計上需要力爭涵蓋以上每個時期和每個部分,將思政元素融入進各個時期和各個部分的知識點。中級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設計原則如下:第一,數量上均勻分布,即把思政元素均勻分布于整個課程,保證課程教學的連續性[3];第二,質量上結合熱點,即結合中國經濟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國家熱點問題。本課程的各個知識點融入思政元素(限于篇幅僅列出6個),具體如下:
1.國民收入核算:GDP的構成。以改革開放40周年記錄片為切入點,通過40年GDP的數據,展現我國經濟的增長奇跡。并且與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的GDP作對比,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與此同時,重點講解GDP的四個重要構成,比較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的消費、投資和外貿,使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經濟增長的表現,以及可以在課堂討論GDP增長的貢獻來源有哪些。課后讓學生自行查找改革開放40年的全國各省的GDP面板數據和計算GDP構成的比例,從而明白GDP增長的來源。
2.IS-LM模型:利率函數。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改革開放后的各個時期的利率數據,引導學生理解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和成就。根據利率函數,即利率與投資的關系,將兩者的關系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出來,將書本的抽象函數轉化為真實的關系表達,以驗證和討論利率和投資的關系。課后讓學生搜集美國等其他國家的利率和投資的關系,并且與中國的關系作比較。
3.AD-AS模型:外部事件沖擊。以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效果虛擬仿真實驗為載體,實驗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宏觀經濟過程,營造真實的經濟環境,讓學生體會現實生活中的政府應對外部沖擊的宏觀調控行為。學生可以扮演的角色分別為:貨幣當局領導者、財政當局領導者、生態環境管理者。地區的選擇則根據國務院《主體功能區規劃》,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出發,分為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重點開發區三個地區。在面對不同的外部沖擊時,學生通過調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環境政策,以維持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目標,通過觀察GDP、物價指數、碳排放等主要宏觀經濟變量實驗數據,讓學生了解經濟政策的作用效果,對某項經濟政策產生的后果有個大致判斷,加深學生對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的理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驗完成后,需要提交相關實驗報告。
4.失業。以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為載體,區分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4],引導學生理解我國將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保障工程。向學生介紹“六穩”和“六保”政策,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穩就業和保居民就業均排在第一。讓學生明白就業的壓力和激烈的競爭,激勵學生好好把握在學校學習的時光,掌握未來就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課后讓學生去收集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調查失業率,并且與美國失業率作比較分析。
5.經濟增長:索洛模型。在講解數理模型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各個參數的含義以及中國的實踐運用。首先,儲蓄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以將中國和美國的儲蓄率作對比,結合突出我國“勤儉”的傳統美德,有利于社會資本的積累,從而提高經濟增長率。其次,穩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以結合我國經濟的“新常態”的特征,如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其次,資本的黃金律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可以從“共享”的理念出發,讓學生明白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是讓全體人民共享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最后,技術因素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經濟增長達到穩態時,增長的動力來自技術創新。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的論述,如“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以及美國制裁華為和“兩彈一星”等事例,既解釋了抽象的模型,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課程思政的效果。課后讓學生收集我國解決“卡脖子”技術的案例。
6.宏觀經濟學流派:供給學派。以供給學派產生的背景為切入點,介紹供給學派的觀點和政策主張,如拉弗曲線、降低稅率等。重點比較供給學派和供給側改革,突出供給側改革與供給學派的區別。供給學派面對的主要問題是西方世界普遍出現的“滯脹”難題,然而,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面對的問題迥然不同[5]。我國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短期看主要針對的是生產質量和效率問題,比如減成本、增效益、補短板、調結構、減庫存、降產能,而從長期看主要是解決如何推動持續經濟增長,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6]。從而讓學生理解供給側改革的產生背景、內容和解決的問題,從而有助于創新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課后讓學生選取《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某一章,寫讀后感。

表1 中級宏觀經濟學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結合匯總表
中級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在講授知識點的基礎上,應該將現在宏觀經濟理論和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相結合,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激勵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更好地為中國發展而貢獻力量。另外,課程思政的實施,將抽象和枯燥的模式和理論變成了現實的案例和分析工具,提升了學生的運用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力量源泉[7]。然而,中級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展開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主要是:第一,增加了教師的備課壓力。還需要教學團隊經常集體備課,相互學習,用心琢磨和深入思考;第二,授課時間增加明顯。還需要在不增加課時的情況下,課程組需要討論內容的取舍,統一進度;第三,課程思政的效果難以度量。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激勵更多的老師參與課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