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寒松,肖志高 (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4)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是培養室內設計、景觀藝術設計方向實用型人才為主的藝術設計學科,必修實踐課程造型與制作計劃32課時2學分,通過設計實訓、實習檢驗理論在項目中的應用、開發設計創造思維,鍛煉學生的業務能力。常規的教學模式把項目引進課堂,教學結合項目的基礎地形圖紙和相關的技術資料,或老師提供真實設計課題,課堂內完成。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因人而異,普遍反映課程效果和先修課程景觀設計基礎、公共景觀設計相似,沒有達到課程設置的目標。本次17級三年一期景觀方向造型與制作(環藝)課程的教學嘗試利用長沙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與新寧縣清江橋鄉的校地合作平臺,將課堂搬到項目地開展實訓,基于實際設計項目提出“真地、真題、真做、真用”的精準教學模式。
選擇校地合作平臺新寧縣清江橋鄉桃花村為實踐開展地,兩個星期內完成村文化休閑廣場、夫夷江渡船碼頭及周邊景觀、部分庭院的景觀設計,參與學生為景觀方向共48人,校方指導老師4人,結合專業特點、學生能力、項目要求制定對接設計項目的詳細課程計劃,教學過程包括調研、策劃、方案設計、討論交流、圖紙制作、展評等,邀請項目地建設、規劃部門相關專業人員和村民代表共同參與課程指導、成果評價。最后選擇優秀方案由項目地另行組織設計單位進行工程深化設計,直至方案落地。
開課前兩個星期指導老師到項目地收集了解項目任務基礎資料和情況,以PPT形式向學生初步講解了本次課程的任務、程序、要求、目標,要求學生利用開課前的時間進行文獻、資料、優秀案例查找分析,并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結合任務分成八個小組實施,為開課做好充分準備。
課程組抵達項目地后首先請村民就當地的社會、經濟、人文、自然等基本情況進行講解介紹,安排兩天時間分散式地深入村莊、了解村莊,鼓勵學生和村民多溝通交流,沒有具體的任務要求,通過了解農村培養情感,樹立大學生的擔當意識,激發本次實踐課程的興趣,緊密結合前期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對于本次景觀設計實踐圓滿完成具有奠基性。
調研是方案設計前的必要程序,老師引導各組制定了包括項目設計期望、建議等內容的問卷和調研路線。采取問、看、議、訪的方式走村入戶深入調研。利用晚上時間將問題分類歸納、集中匯報討論,對村莊的公共景觀設施現狀、自然景觀元素等有了認識,初步理清了村民的設計需求。老師對調研初步成果進行了總結并進一步闡述針對設計項目場地的調研方法、收集第一手技術資料對開展設計工作的重要性,校地合作方有意將方案落地實施,所以方案要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調研過程要發掘、發現當地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材料,力求方案藝術性、經濟性、地域性風格鮮明。針對各自的設計項目場地進行全面、精準的再調研,相對于往屆以簡單的拍照、比對基礎地形圖收集相關技術資料的場地調查方式,本次實踐依托場地調查和研究并舉,如結合環境分析每個區域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建什么、場地的土方消化、現場目測景觀視線如何對接村莊的整體空間等等問題都需要在場地現場進行詳細地記錄、分析,力求把握場地要素的準確性。老師提示怎樣根據場地關系假設問題、否定問題、如何判斷和挖掘場地潛力,啟發學生對場地調研應思考的問題和方法。通過三天的調研,各組利用綜合分析法把調研成果歸納整理,結合優秀案例、前期所學知識編寫了調研報告和設計構想書,先分組討論交流再集中宣講、點評。調研報告的編寫能力和水平明顯高于往屆,通過精準調研后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總結問題的思維方式。
依據調研成果進入方案設計教學環節,白天在各自住地創作,老師不間斷巡講和學生不定期探討相結合,采用“教師支持法”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指導性意見或建議,把學生變為實踐課堂的主體,八個小組不定期的集中交流遇到的問題、難題和疑惑,學生在各自駐地經常開展自發性的小組討論,問題在啟發、引導中自主解決,通過討論、辯論的過程讓學生感知老師經驗、信息的認同,積累了探究問題的模式經驗。如各小組的方案風格迥異是辯論較激烈的問題,老師緊扣設計任務講解了本次村莊景觀設計的目的之一是讓桃花村的原生態景觀風貌和人文景觀得以延續,回顧調研認知及優勢的自然山水資源等條件,同時賞析了一些優秀鄉村景觀案例,結論由學生自己得出,經過幾次碰撞一致認為本次各任務點的設計風格應該統一之中求變化,并確立了景觀主題,在主題下求同存異。這也是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內涵的延伸。同時,在借鑒優秀案例的設計手法上,有的是全盤照抄,這也是在平時課堂作業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老師強調本次實訓方案切合項目,除了對前期調研收集的資料信息精細解讀,直至轉換為設計構想外,對借鑒的案例能否應用在桃花村的景觀中要給予全面的評估,一定要考慮方案的適合性非城市景觀設計常用的普適性,牢牢把握項目落地性,包括鄉土材料、風俗習慣、使用效果、經濟能力、審美需求等綜合因素,而不是天馬行空的純唯美形式,引導學生緊緊圍繞設計項目的任務要求、風格目標去思考問題,養成先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的設計思維習慣。基于項目的實訓使得自主學習的行為更高效,探究問題的能動性大大提高,初步方案完成后,各組能主動邀請老師、項目的人員共同到場地核實方案的可行性、落地性,并多次調研場地優化方案。通過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精準教學模式和方法,學生可以親身感受景觀項目設計的方法、過程,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自主性學習能力的養成更是終身學習行為的保障。精準實踐教學不只是限于對方案關鍵知識點的傳授,而是針對實踐課程選擇的實操平臺、興趣和能力、校企合作地的需求、方案要落地可用等諸多因素實施的教學方法。
環藝專業培養目標是能力為重的服務型設計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溝通、人際交往、組織管理的能力,實訓課程精準分析了學生各自興趣、特長、對先修課程知識掌握的程度,各項目點的任務要求,讓學生自愿成組以團隊的形式開展訓練,在實訓體驗中磨合團隊意識。為調動組員的能動性,將方案策劃、平面布置、文案寫作、資料查找、圖紙制作等分項工作精細到每一位同學,做到沒有閑人,采用既分工又合作,既分組又集中的課程組織形式。團隊的構建能激發能力較差同學的創造力、學習動力,老師在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的個體創作意圖怎么融合到團隊中去并最終匯聚成團隊的創新。
“評價對學校教育具有導向作用,缺少實踐能力的評價,學校教育和學生自身自然對學生實踐能力忽視”,實踐課程加入校地聯合評價能使學生警醒能力的不足,認識到環藝專業實踐的重要。按照計劃,邀請了相關職能部門的專家、村民代表、村鎮領導和指導老師共15人組成了設計方案評審組,實行民主、公開、科學的評價,成績由三部分組成:方案講解、答疑占綜合評分的50%,評審組打分;方案展覽、答疑占綜合成績的30%,村民觀展同時對每一個方案打分,展覽期間學生負責答疑村民提出的問題和收集建議;指導老師對學習態度、執行力等方面給出成績占綜合成績的20%。綜合評定后,項目方就每個任務點選定了一組落地方案,并給予了實踐活動一致好評,認為這是環藝專業在服務社會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社會的直接體現。
地方高校密切合作下的實踐課程遵循了“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原則,精準對接項目、依托項目、服務項目的實訓方向探索構建了環藝課程實踐的新途徑,“深化產教融合是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重大方略”。駐村設計改變了學習的環境,投入到鄉村生活學習,讓當代大學生熟悉中國農村,增強了社會責任意識,實現服務社會的愿望,學生實訓時間不再限于白天的課時,實現了課堂有效延伸。緊扣項目的精準教學讓學生全過程體驗了設計項目。課堂搬到項目地真題真做真用較之真題進課堂的實訓方式更符合環藝專業重能力表現的目標要求,兩種教學模式差異如下表所示。校地聯合評價機制讓學生感知到了實踐學習的壓力,同時自覺地投入到自主設計實訓中。方案被項目地采用進一步提升了學習的興趣和自身的社會價值。

教學模式差異矩陣表
環藝專業實踐課程模式的不斷探索、改革都是對該專業學習方法的一次重新定位、檢驗和發展,基于校地合作下的精準教學模式完全具備可操作性,對培養“創新思維、工匠精神、團結協作”的環藝人才品質具有積極的實踐價值。就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作為支撐專業實踐學習的內在動力探索有待深入,接下來將持續研究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