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霞
胃潰瘍作為臨床常見的潰瘍性疾病,患者常會出現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等疾病癥狀[1]。人體發生胃潰瘍疾病主要是由于胃黏膜侵襲因素增加,且機體防御能力顯著降低,進而出現潰瘍等疾病[2]。胃潰瘍疾病的發生因素比較復雜,且病情遷延發展,病情很難愈合,同時與患者的精神、情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關系[3]。如果胃潰瘍患者沒有及時接受治療,極易出現胃穿孔、胃出血等并發癥,并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4]。
1.1 一般資料 從2019年6月~2021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的120例胃潰瘍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年齡30~50 歲,平均年齡(35.84±4.72)歲;男女比為33∶27;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4±0.69)年。對照組年齡30~50 歲,平均年齡(35.92±4.70)歲;男女比為34∶26;病程1~4年,平均病程(2.84±0.6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②符合胃潰瘍診斷標準;③滿足藥物治療適應證。
1.2.2 排除標準 ①資料不完整;②哺乳期或孕期女性;③藥物禁忌證。
1.3 方法 對照組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289)治療,取40 mg泮托拉唑鈉與250 ml 的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2 次/d。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枸櫞酸鉍鉀(云南云銅稀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272)治療,枸櫞酸鉍鉀0.3 g(1 粒)/次,4 次/d。連續服用1 周為1 個療程,兩組均需服用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胃潰瘍部位呈白色瘢痕;有效:癥狀顯著好轉,潰瘍部位顯著縮小;無效:癥狀并未好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包括腹痛消失時間、反酸消失時間以及灼燒感消失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8.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實驗組腹痛、反酸、灼燒感消失時間分別為(2.21±0.88)、(2.75±1.67)、(1.46±0.31)h,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96±1.57)、(5.96±3.14)、(2.89±0.43)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h)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h)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胃潰瘍作為消化道潰瘍的關鍵部分,患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且大量的幽門螺桿菌在患者胃內繁殖,進而損害正常的胃腸道黏膜[5]。同時,影響患者的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等物質,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阿莫西林作為半合成廣譜青霉素類抗生素藥物,其可以發揮自身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具有較好的根除幽門螺桿菌作用[6]。胃潰瘍患者以中上腹痛、反酸等為常見典型癥狀,其中中上腹痛容易發生于上腹部偏左,常在用餐后0.5~1.0 h 出現,并且具有周期性和節律性發作[7]。同時,此病本身發病率高、病程時間較長、復發性較高的特點,在臨床上容易發生并發癥[8]。侵蝕因素危害胃十二指腸黏膜,黏膜自身保護機制無法防御,將會出現消化性潰瘍。在消化性潰瘍中,胃潰瘍癥狀比較常見,發病機理復雜,嚴重可導致患者出現幽門梗阻、胃穿孔、出血等癥狀,加大治療難度。胃潰瘍發病時,會出現規律性腹痛[9]。當前,臨床治療胃潰瘍患者時,主要采用藥物治療方法,消除侵蝕因素,加強防御與修復能力[10]。
長期以來,胃潰瘍癥狀是胃黏膜胃酸侵蝕,破壞胃部保護屏障,致使胃部組織受損。胃潰瘍治療與控制不到位,就會出現大出血、胃穿孔等癥狀,嚴重可引發死亡[11,12]。按照相關統計可知,胃潰瘍死亡率達到9.2%,對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健康影響非常大。胃潰瘍屬于消化道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13]。當長期胃潰瘍控制不佳時,大部分患者在病情上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從而滋長出很多嚴重并發癥。而且這幾年我國國家經濟水平發展,人們生活越發富足,飲食習慣或生活習慣上也有所改變,對人們的胃腸功能造成嚴重影響,使胃潰瘍發病率升高。胃潰瘍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主,為疾病治療提供新方向,同時建立攻擊因子、防御因子失衡學說,基本明確胃潰瘍發病機制。按照長期臨床治療經驗可知,將幽門螺桿菌有效清除,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縮短愈合時間的目的。長遠分析可知,還可以降低胃潰瘍復發率。當前,在根除幽門螺桿菌時,以標準三聯治療方案為主。藥物治療胃潰瘍疾病,注重臨床癥狀控制,加快潰瘍愈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當患者藥物治療無效時,才會轉為手術治療。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是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這是一種新型的質子泵抑制劑,主要通過作用于胃壁細胞來抑制胃酸的分泌,在臨床上此藥主要用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病、急性消化道出血以及胃黏膜病變。由于此藥物有比較強的抑酸作用,因此在使用此藥物的時候不建議再同時使用其他抗酸藥或者抑酸藥,因為抑制胃酸作用過強也不利于人體的健康。此藥物比較安全,但仍有患者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比如頭暈、嗜睡、腹瀉等,長期大劑量使用也可能會出現轉氨酶升高、腎功能損傷等。總之,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是比較強效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可以用于多種消化系統疾病,但是這個藥物在用于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對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用法、用量,使用的時候一定要遵照醫生的建議來合理使用藥物。枸櫞酸鉍鉀片,是一種胃黏膜保護劑,屬于非處方藥,在消化系統用藥中,常稱它為鉍劑。同類的藥品還有膠體果膠鉍膠囊、膠體酒石酸鉍膠囊等,本品不中和胃酸也不抑制胃酸的分泌,在胃的酸性環境中,形成彌散性的保護層,覆蓋于潰瘍面上,阻止胃酸酶,及食物對潰瘍的侵襲。本品還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增加粘蛋白的分泌,促進黏膜釋放前列腺素,從而保護胃黏膜,所以本品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胃炎,及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熱感和反酸,比如說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枸櫞酸鉍鉀內的鉍劑是重金屬,所以不建議長期應用,但是在根除幽門螺桿菌上,其存在得天獨厚的療效和長處。所以在根除幽門螺桿菌時會用兩種抗生素合并質子泵抑制劑,再加上鉍劑,對于幽門螺桿菌根除療效有明顯提高。所以在根除幽門螺桿菌時,建議加用枸櫞酸鉍鉀膠囊,而對于胃黏膜保護劑應用上,個人認為不需要長期應用,因為有很多其他胃黏膜保護劑可以用,如果其他胃黏膜保護劑效果都不好時,也可以考慮短期內應用鉍劑保護護胃黏膜。
綜上所述,將泮托拉唑聯合枸櫞酸鉍鉀用于胃潰瘍患者治療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