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媚
摘要:在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下,減負增效也漸漸成為教育界所重點關注的話題。對此,為更好地滿足雙減需求,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期間,應該站在學生角度出發,主動改變傳統教學思想和模式,積極應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計劃,深入探索減負增效的途徑,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內化知識。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雙減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課業負擔能有效減輕,可以輕松學習知識,快樂地成長。因此,基于這一背景,教師應該加強對減負增效的重視,圍繞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積極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改變以往陳腐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有效性。同時,教師要將在減負增效作為教學目標,有依據地設計教學方案,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有效性。
一、雙減下小學語文減負增效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長時間被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導致教師對灌輸式等教學方法的依賴度較高,在課堂上習慣性地將自身放在主要位置,機械性的對學生講解知識,致使學生學習過程非常被動,無法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部分家長對名校很注重,若學校的升學率低,那么家長便會為孩子選擇升學率更高的學校。因而,在這種背景下,為減負增效的實施帶來了很大難度,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良好形成。為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應該將雙減政策作為基礎,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可以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的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綜合學生能力、基礎及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式進行選擇,并對有限的課堂時間高效利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能夠在不斷思考和探索中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并且,在課后,教師要將課外作業與課堂教學高效整合,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和空間,輔助學生理解并內化知識,減少以往重復性強且量大的課后作業,提升教學效果,進而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1]。
二、雙減下小學語文減負增效措施
基于雙減政策下,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期間,要想高效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應該將當前小學教學現狀作為基礎,采取恰當方式講解知識,打造趣味性課堂,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可以自主對知識進行學習。
(一)提升學生思考能力
學生思考能力通常可以作為衡量減負增效成效的依據,所以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期間,應該明確自身定位,轉變以往課堂主導者的角色,能夠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學生在學習期間,若學生遇到問題或者針對某一知識存在困惑時,教師要第一時間對學生進行引導,利用巧妙的語言啟發學生,與學生一起找尋問題的答案。通常,如果教師能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不僅會提升,還能養成獨立探索的良好品質。同時,教師也要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趣味十足的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除了要對問題的精巧性加以注意外,也要保證問題情境的合理性,能自主對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2]。
比如:教師在對《大禹治水》講解期間,可以借助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諸如從題目上看,你知道講解的是一個什么故事嗎?大禹為什么要治水?為什么大禹三次路過家門卻一次都沒有進去?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主動對課文進行閱讀。諸如在閱讀第一自然段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交流和討論,能感受到洪水的兇猛,老百姓被洪水弄得苦不堪言,日子過得很艱難,最終明白大禹治水的意圖。在對課文細致的閱讀之后,學生最終能明白大禹不辭辛苦為百姓造福的良好精神品質,也能真切體會到學大禹為什么能被稱之為“英雄”。借助這種方式,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滿足了雙減政策的要求[3]。
(二)提升課后作業質量
要想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期間,不僅要在課堂上有所體現,在課后作業中也應該充分體現出來[4]。對此,教師要給予課后作業高度重視,能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布置,增強課后作業的靈活性。在以往的小學語文作業布置期間,很容易出現利于形式的情況,深陷于題海戰術,非但沒有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反倒增加讓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甚至出現寫不完作業的現象。對此,基于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徹底規避這類問題的出現,保證作業內容的靈活性和生動性,強化對作業量的把控,借助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全力對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加以調動,讓學生能真正體會到作業并不是負擔,而是要享受做作業的過程,保證學生能利用輕松的方式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5]。
比如:教師在講解完《慈母情深》課文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諸如想象課文中的場景,說說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因為學生已經對文章有所掌握,所以會很快想出問題的答案,有的學生會說文章中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描寫,都能將“慈母情深”體現出來。緊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我”拿到錢時“鼻子一酸”!你有過“鼻子一酸”的經歷嗎,試著寫一寫。也可以觀察并回憶母親為你做過哪些事情,回想并說一說母親是怎樣的一個人,可以不可以用一段話或者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幅畫描述一下?同時,試著想一想自己能為母親做些什么?與傳統的背誦課文、抄寫生字詞或者大量做閱讀題相比,這種開放性的作業布置,既可以讓學生對《慈母情深》有深入理解,感受其中傳遞出的思想感情,包括感恩母親、母愛無私等,也能讓學生感恩母親的情感得到激發,真正做到知識有效吸收的目的,同時還可以深化學生的德育教育,一舉多得。
結束語:
綜合而言,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因為長時間被應試教育理念等因素制約,使得教學期間存在頗多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同時,對減負增效的有效實施也造成了極大阻礙。對此,基于雙減政策下,教師應該強化對這些問題的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深入思考和探索減負增效的方法和策略,強化對教學環境的改善,讓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提升學習效率,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的良好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柳艷.探討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實現減負增效[J].考試周刊,2019(65):42.
[2]韓翠蘭.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減負增效的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9(10):4.
[3]商英華.基于減負增效背景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8):51-52.
[4]吳欣然.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實現“減負增效”初探[J]. 讀書文摘,2019,(10):123.
[5]袁冬云.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減負增效”的有效途徑[J]. 科普童話,2015,(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