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朝江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生怕講少了學生不懂,拓展過寬而荒了自己的田,缺乏對書寫的指導。深入思考小語教學的有效性:尚簡、求實。
關鍵詞:小語教學現(xiàn)狀? 小語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小語課改走過多年,觀摩現(xiàn)在語文老師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結(jié)合小語課程標準,仰望星空,思考小學語文教學,又一次引起我們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
1、生怕講少了學生學不懂。 崔巒老師講要把語文課的內(nèi)容分析踢出語文課堂。
案例一:老師講四下教材30課,有趣的生物共棲現(xiàn)象,本課屬于略讀課文,屬科普類,與《太陽》、《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地球萬歲》構(gòu)成一個科普單元,教學時,老師著力講啄木鳥與大樹,青蛙與莊家共棲現(xiàn)象,忽略了讓學生學習怎樣用文字將科學知識表達出來。
案例二:老師上一上語文四課《操場上》,都知道一二年級語文,識字寫字為重點,但老師,卻對操場上的內(nèi)容大講特講,聽課后,我在聽課記錄上寫道:是課并非課,講得實在多,應該重學字,激趣尋快樂。
案例三:一老師教學四上《黃繼光》,結(jié)合單元訓練重點“了解敘述的順序”,大講特講故事過程,提煉概括出“英雄”的主題,三課時完成的一篇課六課時都講不完。
結(jié)合以上案例,說明寶塔碎了就不再好看了,盲人摸象也等于肢解的大象,要注意整體把握,說到了多講,切忌走入極端而不講,一味還學生讀書權(quán),而放任學生盲目讀書。
2、拓展過寬而澆了別人的園荒了自己的田,我曾要求一堂課具有五性(思想性,整體性,完整性,藝術(shù)性,創(chuàng)造性),但思想性講究滲透,不能使語文課的思想性成為品德課的那種顯性特點。
案例一:一位老師教學《放棄射門》(五下)時,文本是要體現(xiàn)小球員高尚的體育風范,而老師與遇冠必奪、逢一必爭的體育競技精神一對比爭論,就各抒己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美其名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和個性化理解,回過頭來看,實則弱化了文本的人文性,更談不上工具性了。
案例二:老師在教學課文《畫家鄉(xiāng)》,又是顏色,又是圖畫,又是改革開放,又是新農(nóng)村建設,而老師不說低段識字重要,連板書的“船”字都寫錯了。
案例三:經(jīng)典課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兩只小獅子》、《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只要學生知道喜歡誰不喜歡誰就足夠了,何須花大力氣去拓展“澆園”而荒廢我們語文課的本真呢,記住:語文課她姓“語”。
3、美其名曰“與時俱進”(當下有鍵盤、網(wǎng)絡)而忽視對書寫的指導,很多學生書寫不按筆順,連數(shù)字零,都順時針書寫。
北師大教授溫儒敏談2011版小語課標修訂亮點4點中(1、識字:多識少寫,2、重寫,3、閱讀:個性化,需指導,4、習作:本色表達。)就有兩點談到字。其二就是“重寫字”,現(xiàn)行考試中,多地均有3-5分考寫字,這是一個今后語文試卷的趨向。
二、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育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語文教學亦然,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需教師落實到每學段,每單元每課每課時中,這需要教師做大量的研究,一個成功的目標,課,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從教學的流程看,我想談一下對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1、尚簡。崔巒老師講“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寧挖一口深井,不挖遍地干坑”,說的都是“簡單”的問題,
語文說簡單,聽說讀寫四個字,再簡單一點,多讀多寫多積累三個意思,再簡單一點,積累表達兩層含義。
案例一:習作課《記一個特點鮮明的人》,大屏幕出現(xiàn)《水滸傳》人物及歌曲《好漢歌》,進而讓學生說人物及特點,然后讓學生寫,短短40分鐘,形神兼?zhèn)洌c經(jīng)典同行,智慧的習作課成功了。
案例二:閱讀課《釣魚的啟示》,教學結(jié)束后,學生寫出:
34年前,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
我學會了——放棄
學會了——拒絕一切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但我擁有了——道德實踐的勇氣
也許放棄,就不再擁有;但在某些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擁有。
(難道你還能說學生沒學懂嗎?課就如此簡單)。
從以上兩個案例看,其實簡單的并不簡單,平凡的并不平凡,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呀。所以說有些課三分鐘能備出(專家),也有一輩子不能的(庸師)。這就要我們多讀書。讀哲學書更有思想,更有理想,養(yǎng)大氣;讀專業(yè)書與時俱進,增底氣;讀人文書,優(yōu)雅、儒雅,長靈氣。
2、求實。“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科學發(fā)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理論都體現(xiàn)了求實,就教學而言,就是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對學生要有終極的人文關懷,就語文教學而言,就是“積累與表達”,語文就是“語”和“文”,或是說“讀和寫”。
(1)積累。“滴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說明了積累的重要,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以達博群書;多摘抄,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以達信手拈來、水到渠成。書讀多了,也就會讀書了,比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抓住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其“杰出”、“愛國”就是關鍵詞語。
案例一:老師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抓住“掉,拿,剪,垂,脫,穿,搭”等一系列動詞積累,以表達準確。
積累好詞佳句,積累名言警句,積累詩詞等。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但愿老師們像茶一樣把苦澀吞噬在心田,放出來的都是濃郁的清香,
(2)表達。
一是句子的訓練,一定要完整,具體。盡量使用修辭。
二是段的訓練,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充分運用自己的積累,力爭寫得生動具體、形象,有血有肉。
三是篇的訓練,教給必要的布局謀篇的方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就應該:尚簡、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