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潔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數感、形成數感的重要時期,而數系的擴充是小學生培養數感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新的數”的過程中發展和形成數感呢?學生初次認識“新的數”的方式的非常重要的,教師在備課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制定課堂的教學目標,根據引入部分這一環節的目標,確定最優的情境帶領學生認識“新的數”。本文結合《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探討如何引入“新的數”。
關鍵詞】數系 數感 情境 目標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數感的培養圍繞著“數”展開,“數”是抽象的,學生的思維卻是具象的,因此,小學生認識“數”的過程需要結合生活中具體的情境。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與不同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引入方式,本文以《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為例,探索擴展數系時,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引入方式,培養學生的數感。
環節目標的把握是方案選擇的根據,因此我將根據不同的環節目標給出不同的環節方案。
環節目標一: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分數,可以先讓學生經歷自然數不夠用,需要擴展數系來表示比1小的數這一過程,從而理解分數的來歷,了解分數的價值。數系的擴展可以從身邊的事物入手,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融入數學因素,讓學生從直觀的層面上理解引入分數的必要性,并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
對應的方案一: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月餅,老師想把這4個月餅分給兩個小朋友,怎樣分最公平呢?每人分到幾個?可以用數字幾表示?
生:平均分最公平,每人分到2個,可以用數字2來表示。
師:如果把2個月餅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幾個?可以用數字幾表示?
生:每人分到1個,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
師:現在老師只有一個月餅呢?怎么分好呢?
生:每人分到一半。
師:那一半可以用什么數字來表示呢?
生:1/2。
師:這個1/2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分數,一半沒辦法用我們學習過的整數來表示,因此我們就需要用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
環節目標二:通過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分物,讓學生感受整數不能表示“一半”。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一半呢?教師將這一問題拋給學生,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會想到可以用畫圖等方式表示“一半”,甚至有些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1/2,會提出可以用1/2表示一半。此時將學生畫的圖和1/2這個分數放在一起,學生就能從直觀層面上認識1/2表示的意義,也能在多種表示方法的對比中感受到用分數表示一半的優越性。
對應的方案二:
師:今天老師和大家做個游戲,請同學們用手來回答,答案是幾就拍幾下。
出示實物(蘋果)問:老師手里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個?(拍手表示)
如果有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個?(拍手表示)
如果只有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個?(學生無法用拍手表示,可能有學生會說“半個”)
師:拍手無法表示半個,你能用其他方法來表示半個蘋果嗎?請發揮你的想象,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一半。
根據學生畫、寫的情況,分享學生的作品(學生會想到用畫圖的方法表示一半,或者用1/2、0.5表示一半),并將各種方法同時呈現在學生面前。
師:這些作品為什么都能表示一半呢?
生:因為都是將圖形平均分成了兩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師:在這些方法中同學們觀察思考用哪種方法表示一半更簡單呢?(板書:1/2)
環節目標三:分數的含義包含份數定義和商的定義,因此除了從分物的角度引出分數外,還可以從除法的角度引出分數。用較小的數是否可以除以較大的數?它的商是怎么表示的?由此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和沖突。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分數在生活、數學中的實用價值。
對應的方案三: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運算呢?
生:加法、減法、乘法、除法。
師:請同學們用1和2這兩個數字,組成盡量多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算式,并計算出結果。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回指導)
全班交流展示結果:
師:加法、乘法的四個算式計算起來很簡單,都是我們學習過的,但減法除法中的和這兩個算式我們比較陌生,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師:誰能用除法的意義來解釋這個算式?
生1:就是求1里面有多少個2。
生2:把1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是1/2。
師:誰能再來解釋一下?
生3:4÷2是把四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2個,1÷2就是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也就是1/2。
師:那么1÷2的商就是多少?
生:1/2。
師:這個數是什么數?
生:分數。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分數。
在實際備課中,認識“新的數”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合適的引入方式。讓中下層生理解“新的數”的意義,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能從不同的角度對“新的數”的來源與意義有更深入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