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學習力是一個人的學習動力、能力、毅力的綜合體現,是人們獲取、分享、運用、創造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學習力,教師要深刻認識數學課程對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價值所在,把提升學習力作為深化課程教材改革、教學方式變革、教學質量評價和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要素。
一、 激發學習動力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要通過學生才能體現出來。因此,教學前教師必須首先關注學生的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特質,調查學生的生活、知識經驗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可能面臨的困難,從數學知識發展的邏輯必然性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系統”視角去審視數學知識,這樣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例如,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它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兩個條件:兩角;兩邊;一角一邊
3三個條件:三角;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作,驗證。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較,得出結論: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歸納總結,得出新知;鞏固運用,及其推廣;反思小結,提煉規律。
關注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經驗,從學生內在需要出發,加強數學知識的整體設計,體會到所學內容在知識結構中的作用,以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有助于學生進行系統整理后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并培養了學生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培養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必須將教學重心轉移到學生自主探究建構知識方法上,通過創設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并運用適當的方法解釋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取知識,領悟研究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提升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并獲得數學思維的發展。
例如,教學“一一列舉”時,教師應當讓學生自主采用喜歡的方式嘗試列舉,暴露問題,然后設置多個對比環節:列舉“遺漏→不遺漏”、思維“無序→有序”、形式“畫圖→列表”,引導學生質疑并思考探究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如: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列舉?怎樣做到有序列舉?如何才能不重復、不遺漏?何種方法更優化?學生通過合作探討獲得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深化了對列舉策略的認識,實現了對列舉策略的意義建構。
課堂應該給學生的探究提供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不斷質疑,探尋并運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反思,這樣,學生才能學會數學地思考,從而提升數學探究能力和核心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第一、讓學生做一個題目,就要明確做這個題目的目的,知道練習題考的是哪一部分的知識,并知道它是考查知識的哪一個方面。如有的題目是考概念或性質的理解,有的題目則考的是法則和基本方法的運用等。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行業的目的性;有了目的性,做事的自學性也就加強了。
第二、數學中的性質概念比較多,而且近似的概念和性質易混淆,是非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概念和性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果斷性能否抓住實質性的東西。果斷作出結論是做好是非題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多設計一些是非題、選擇題讓學生進行練習,可以使學生知識意志力雙豐收。
第三、正確引導學生做幾道較難的題目,在苦苦思索的過程中,學生的堅持性、自制性以及靈感閃現時果斷下結論的果斷性,都可以得到培養。
學習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地實踐和積累。教師不能只盯住知識結果和一招一式的教法,而要轉變教學理念和目標,重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和過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和應用,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