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麗
摘要:安住當下是一個需要長久堅持才能養成的一個終身受益的好習慣,讓安住習慣扎根于音樂課堂,讓每一個孩子因為安住而綻放奪目芬芳的花朵。
關鍵詞:安住 習慣 評價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提倡與學生平等的新課程課堂教學中,許多音樂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上音樂很浮躁很放松的情況,例如欣賞樂曲心不在焉不投入,唱歌時姿勢不規范東搖西晃,演唱歌曲時大聲喊唱無美感等等諸如此類音樂課堂中學生的學習常規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播種安住植入心
所謂安住當下,就是要讓我們的精神高度集中在此時此地。在新學期的第一節音樂課中,一上課我就將安住當下這四個大字寫在黑板上,讓孩子們談自己的理解。孩子們侃侃而談。例如:唱歌的時候專心的唱歌,玩的時候專心的玩,走路的時候專心的走路……總之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專心。
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安住當下植入到了每個孩子的心田,于是這一個好習慣在音樂課堂上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靜待安住花開時
(一)安住聆聽引思考
1.在組織教學中,培養孩子養成安住聆聽音樂的習慣
針對以往孩子無秩序帶入音樂教室這個現象,趁著安住當下這一股春風,我請孩子進教室時,要求學生進教室之前深呼吸調整好狀態,懷著一顆對音樂的恭敬心,跟隨音樂的節拍和速度,用自己的身體語言來表達音樂的內容和情緒,強調孩子安住投入聽音樂。對專心投入的小組及時給予整組獎勵。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安住進音樂教室的好習慣。
2.在音樂鑒賞中,讓孩子養成安住聆聽音樂的習慣
在以往的音樂鑒賞教學中后,孩子往往很難安住下來欣賞音樂,讓學生有目的地欣賞。欣賞樂曲之前,仍然讓孩子帶著對音樂的種恭敬心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閉上眼睛認真聆聽音樂。例如:在欣賞搖籃曲時,讓學生模仿媽媽抱著小寶寶搖晃、媽媽搖搖籃等動作,或兩人合作表演搖籃搖晃;要求學生在臉上和動作中表現出音樂的情緒并講出音樂的速度、情緒和感受。
3.在歌曲演唱中,讓孩子養成安住聆聽的習慣
在學唱一首歌曲時,首先讓孩子聽出歌曲的拍子和情緒,邊聽歌曲,邊加身體樂器伴奏或律動表演,臉部表現出聽到的音樂情緒。聽出拍子和情緒之后,再請學生聽出句子,在一句結尾的最后一拍用一個動作表示。五年級《保衛黃河》中出現了輪唱,輪唱就更需要建立在聆聽的基礎上展開了。所有歌唱實踐活動都必須建立在聆聽音樂的基礎上,不然就體現不出音樂是聽覺藝術這一特性。
4.在器樂演奏中,讓孩子養成安住聆聽的習慣
器樂齊奏是器樂的一種演奏形式,學生演奏時,要求情緒把握要準確,速度力度要均衡。無形之中,就給學生提出一個比獨奏時更高的要求,既要聽自己的演奏,更要聽到同伴的演奏。開始時,有些個性強的學生會不聽別人演奏,按自己獨奏時的情緒、力度、速度等演奏,使整個演奏變得亂糟糟的。通過小組比賽等形式養成孩子齊奏的習慣,準確及時的評價促進學生齊奏能力的提高。
(二)安住演唱有美感
英國著名兒童發聲歌唱哈蒂在他的著作中說到“一般兒童在他們未受到相當好的訓練之前,決不允許他們大聲歌唱。”從一開始我就用“高位弱聲”的方法訓練學生的歌唱習慣。
1 “嚕”字發聲練習: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首先讓學生認識大聲喊唱是不好的歌唱習慣。然后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聲音訓練,起初應注重閉口母音練習,特別用“嚕”字唱高位置混聲是很有效的,隨年級升高逐步再擴展到半開口母音練習和開口母音練習。
2.聲音融入集體: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在歌唱中對同學們加強集體觀念教育,講清班級唱歌就是一個整體,就是一個合唱隊,要求整齊統一。如果為突出個人而大聲喊唱,就會破壞全班歌聲的統一和諧,每位同學都應隨時注意自己的聲音融于集體的歌聲之中。
3.樹立聲音美感觀念:逐步使學生樹立聲音美感的觀念,經常給他們進行聲音的美感教育。采取對比式的直觀教學,告訴同學們,不要誤認為聲音“響”就是好聽,也不要認為“響”的聲音就是高音。多開欣賞課,讓學生在各種不同類型樂曲中去聽辨、分析、比較,使他們逐步建立起正確的審美標準。
4.悄悄話演唱法:“輕唱法”是一種先解決音質,然后逐步解決音量的一種發生訓練方法。首先訓練有良好的氣息支持,以穩定的喉頭狀態和相應的頭腔共鳴,在保持衛生狀態的基礎上同時增大聲帶的張力和打開喉嚨加強氣息支持,使聲音向上得到頭腔共鳴,向下得到胸腔共鳴的一種良好的唱歌方法。
(三)安住姿態修氣質
在音樂歌曲教學中,正確的姿勢也很重要。細化唱歌的姿勢,例如坐姿雙腿平放兩腳并攏,端書姿勢左手攬書腰右手托書角,提出要求之后再給學生示范正確的演唱姿勢,讓學生進行模仿、強化訓練。
評價擷來安住果
在整個安住當下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我們結合學校的學生陽光常識,設計了音樂課堂安住習慣習慣評價表,每一個月小組都要評選出安住演唱小明星、安住姿態小明星、安住聆聽小明星,并在班級進行頒獎儀式。
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安住當下是一個需要長久堅持才能養成的一個終身受益的好習慣,讓安住習慣扎根于音樂課堂,讓每一個孩子因為安住而綻放奪目芬芳的花朵。
參考文獻
《山東教育》《威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