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芳 王學

摘要:目的:探討糞和尿常規檢驗標本的不合格因素并提出有效改進措施。方法: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驗診斷科室于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間收取的439份糞便標本及754份尿液標本納入此次研究中,以百分比形式對其不合格因素進行統計分析,并針對不合格因素提出改進措施。結果:送檢的439份糞便標本及754份尿液標本中,糞便標本不合格數量為36(8.20%)份,尿液標本不合格數量為35(4.64%)份,糞便標本及尿液標本總不合格數量為71(5.95%)份,不合格因素中以采樣數量不足占比為2.77%,樣本污染、送檢超時分別占比1.34%、0.67%。結論:采樣數量不足、標本送檢超時及樣本污染為糞及尿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采集檢驗標本時應提高對于上述因素的重視程度,實驗診斷科室進行標本檢驗時應加強監測力度,以降低檢驗標本的不合格率,提高檢驗的準確性。
關鍵詞:糞常規檢驗;尿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因素;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R5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糞、尿常規檢驗為臨床預防及治療疾病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該項檢驗標本類型以糞便標本及尿標本較為常見[1]。糞、尿常規檢驗操作較為簡便,且具有較高檢驗價值,但標本的合格性、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易受到受檢者及檢驗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延誤臨床對患者開展相關診療工作的進度[2]。因此,為提高糞常規檢驗及尿常規檢驗的質量,確保標本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提供給臨床可靠的診斷參考依據,應總結并分析糞、尿常規檢驗標本的不合格因素,針對性進行質量控制,以促進臨床診治的有效開展[3]?;诖?,本文對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驗診斷科室于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間收取的439份糞便標本及754份尿液標本進行分析,對糞和尿常規檢驗標本的不合格因素展開探討,并提出有效改進措施,現報道其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驗診斷科室于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間收取的439份糞便標本及754份尿液標本納入此次研究。439份糞便標本中,44(10.02%)份為門診患者糞便標本,395(89.98%)份為住院患者糞便標本。754份尿液標本中,165(21.88%)份為門診患者尿液標本,589(78.12%)份為住院患者尿液標本。
1.2方法
以《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4]為標準及參考依據,對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間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驗診斷科室從門診及住院處收入的糞便標本、尿液標本及其相應的檢驗信息進行嚴格審核,并由相關人員進行復核,從標本信息、形狀、外觀及標本量等方面對不合格標本進行篩選及判斷。
1.3觀察指標
將糞便標本、尿液標本的不合格因素作為觀察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 專業統計處理軟件對診斷結果進行分析,分別利用%、x±s表示計數、計量資料,通過x2、t值驗證,數據間差異以p檢驗,p<0.05表示存在明顯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糞便標本、尿液標本不合格因素分析 ?送檢的439份糞便標本及754份尿液標本中,糞便標本不合格數量為36份,不合格率為8.20%,尿液標本不合格數量為35份,不合格率為4.64%,糞便標本及尿液標本總不合格數量為71份,總不合格率為5.95%,不合格因素中以采樣數量不足占比最多,為2.77%,其次為樣本污染及送檢超時,占比分別為1.34%及0.67%。見表1。
3 討論
3.1糞和尿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因素分析
3.1.1采樣量不足 ?本研究中18份糞便標本及15份尿液標本采樣數量不足,采樣數量不足率為2.77%。分析其原因,部分護理人員在患者采集標本前未告知患者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項,或存在對其采集方式指導不到位的現象,患者不清楚標本采集量,導致采樣量不足情況的發生[5]。
3.1.2樣本污染 ?本研究中7份糞便標本及9份尿液標本污染,樣本污染率為1.34%。分析其原因,部分被污染的標本中存在女性患者經血或陰道分泌物,考慮護理人員未確認女性患者是否處于月經期便同意其進行標本采樣,致使樣本被污染情況的發生。
3.1.3其他因素 ?本研究中糞便標本及尿液標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送檢超時、標本條碼以及信息不符等不合格情況,部分原因在于檢驗人員未嚴格把控標本質量,送檢人員對標本采集、送檢等要求不夠了解,使其執行工作期間未依據相關標準嚴格實施各項操作,導致標本信息、容器選取等錯誤情況的發生[6]。
3.2糞和尿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的改進措施
3.2.1加強醫護人員取樣培訓 ?醫院應定期分析并總結糞、尿常規檢驗標本的不合格情況,并針對性加強相關人員檢驗知識及專業操作的培訓及考核,強化其嚴格把控標本質量的意識,提高其檢驗知識及技能[7]。
3.2.2告知患者標本采集要求 ?患者進行標本采集前,醫護人員應詳細地向其介紹標本采集的各項要求及標準,包括標本的采集方式、采集量以及注意事項。告知患者采集標本前禁止服用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的食物或藥物;采集標本的容器必須由檢驗科提供;醫護人員應確認女性患者采集標本時未處于經期,若條件允許則可指導患者清洗外陰后再采集,最大限度降低標本污染率。
3.2.2健全樣本送檢體系 ?健全樣本采集及送檢的管理制度,要求門診、住院處醫護人員及檢驗科工作人員對管理制度進行嚴格遵守及執行。提高醫囑及檢驗申請單的規范性,標本采集后應于2h內送至檢驗科并交由相關負責人員進行檢驗[8]。此外,護理人員應與檢驗科室建立有效溝通及交接,發現標本不合格情況后應及時告知檢驗科室,以提高檢驗效率及準確率。
綜上所述,糞、尿常規檢驗中,以采樣數量不足、樣本污染、送檢超時為標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為最大限度降低標本不合格情況的發生,應針對上述因素實施相應的改進措施。本次研究認為可采取加強醫護人員取樣培訓、告知患者標本采集要求及健全樣本送檢體系等措施進行改進,以達到規范樣本采集及送檢流程、減少標本不合格情況、提高檢驗準確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廖曉林. 醫院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探討[J]. 現代預防醫學,2018,45(20):3785-3788.
[2]毛煒,賴永才,劉滔,等.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因素與質量控制措施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12):1860-1863.
[3]劉艷芳. 臨床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對策與效果觀察[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3):506-507.
[4]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94.
[5]陳宇寧. 微生物檢驗標本不達標的標本類型、產生原因及管理方法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8):1116-1118.
[6]楊俠宇,劉晨,趙峰,等. 檢驗前不合格標本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9,26(8):1403-1407.
[7]唐圣聞,張曼. 尿培養標本不合格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20,27(10):1785-1788,1819.
[8]何恒兵. 臨床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策略與應用效果研究[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0):92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