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麗
摘要:目的 針對心臟搭橋術患者術后應用延續性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本次研究所選對象均為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心臟搭橋術的患者,共60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分別施以常規護理與延續性護理,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且6分鐘步行試驗距離也長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心臟搭橋術患者術后施以延續性護理,效果較好,臨床推廣應用價值較大。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心臟搭橋術;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在臨床心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就是冠心病,主要有可改變因素、不可改變因素兩種危險因素,其中前者包括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等,而后者則包含年齡、家族史、性別等[1]。一旦發病,患者的心前區疼痛感較為明顯,有多發性絞痛或壓榨痛出現,且左肩、手指等部位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情況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導致猝死,所以疾病確診后,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對預后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臨床研究證明,心臟搭橋術后應長時間接受康復訓練,從而讓治療效果更加理想。但因為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不能及時獲得有效干預,故治療效果欠佳,所以很有必要對患者展開持續的護理干預。本次研究以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心臟搭橋術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了延續性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做如下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對象均為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心臟搭橋術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女比例為30:30;年齡51~70歲,平均年齡(61.27±5.17)歲。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在數據統計軟件的輔助下對兩組病例的一般資料展開統計分析,得出P值高于0.05,提示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以常規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包括術后展開健康宣教、加強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給予患者合理用藥與飲食干預等。觀察組患者則接受延續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組建護理小組:在科室內選擇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士組成護理小組,要求組員必須具備三年以上的臨床經驗,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積極與之溝通,并通過建立通訊平臺,如微信、QQ群等,在患者出院后向其及時告知心臟搭橋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在固定時間向患者推送院外注意事項,使之充分認識自身疾病。(2)飲食指導:心臟搭橋術患者在術后應注意合理搭配營養,注重飲食,術后48h方可進食,且一定要以清淡為主,嚴禁食用生冷且具有較強刺激性的事物,同時也應禁食高膽固醇、高脂肪類的食物,以將心臟負擔減輕。除此之外,還需將患者的恢復情況、家庭狀況聯系起來,在其出院后以電話或上門的形式定期進行隨訪,以對患者的恢復情況有一充分了解。并把自我檢測血脂、血壓的重要性以及定期回院復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使之把自我護理做好,并做到自覺復查。(3)心理支持:因為大部分患者的年齡均比較大,故在術后訓練與治療過程中極易有不良情緒出現,如焦躁、恐慌等。所以護理人員需把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了解到,對其疑惑予以解答,并借助成功案例鼓勵患者,使之對治愈疾病充滿信心[2]。
1.3觀察指標
通過SF-36健康調查簡表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文選擇其中4項進行評估,分別是生理功能、活力、軀體疼痛、生理職能,以100分為滿分,分值同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比。6分鐘步行試驗能夠將患者的運動耐力反映出來,具體做法為在平直的走廊上劃出一段30米的距離,給予患者6分鐘時間,在此之間盡快往返步行,由其自行決定步履緩急,并把步行距離計算出來,步行距離同心功能呈正比。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多選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來表示,檢驗則分別為t和X2,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不同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生理功能86.53 ±2.88;活力89.31±1.76;生理職能86.31±1.92;軀體疼痛83.36±1.76)明顯比對照組高(生理功能61.32±1.22;活力60.11±1.32;生理功能67.28±1.76;軀體疼痛60.33±1.96)(P<0.05),且觀察組患者6分鐘步行試驗距離(497.11±72.35)也長于對照組(328.55±44.67)(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對心臟搭橋術后患者來說,一定要具備充足的健康護理知識,知曉相關注意事項,從而保證心臟組織健康,以免不良事件發生。但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說,一些患者缺乏良好的健康意識,故迫切的需要加大延續性護理力度,把護理工作由院內延伸至院外,提供有效支持給患者。延續性護理作為一項最新的護理手段,提出了較高的臨床護理要求,要求將患者的臨床資料結合起來為其制定具體的護理方案,全面指導患者的身體、飲食與生活。所以,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構建一套完善的延續性護理計劃,加強院外管理,增加隨訪次數,最大程度的開發延續性護理的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且6分鐘步行試驗距離也長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在心臟搭橋術患者術后施以延續性護理,效果較好,臨床推廣應用價值較大。
參考文獻:
[1]汪晶,張莉.綜合護理干預聯合常規護理在心臟搭橋術后患者中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28):174-177.
[2]郭建美.延續性護理對心臟搭橋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9,25(15):2584-2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