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滿
摘要:在現代化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當格外注重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并想方設法增強語文課堂的懸念性與教師所講知識的波折性,從而幫助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本文主要從“創設不符合常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產生疑問”等方面,詳細闡述了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質疑能力;養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質疑”是一種珍貴的品質與能力,它能促使學生帶著疑問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最終將其透徹的掌握。基于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自己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出發,運用科學的方法,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老師所講的知識進行自主的思考,并提出具有較高價值的問題,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本文對此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討,僅供參考。
一、創設不符合常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思維困境中產生疑問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不敢貿然的去創新教學方式,不敢大膽的創設情境,這就導致本應生動活潑有趣的小學語文課堂變成了機械式的灌輸教育課,照本宣科、索然無味,成年人聽了尚且會缺乏興趣,更何況是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所講的內容會過于合理,缺乏波折性和可討論性,這就使得孩子們只能順其自然的聽,順其自然的想,順其自然的記,無法產生一些合理的疑惑和質疑。因此,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就應當學會創設不符合常理且能吸引學生思考的情境,并運用具有一定迂回性的話語敘述出來,這樣的方式既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走,也能夠讓他們無法第一時間對情境有直觀清晰的了解,讓他們陷入到思維困境中,渴望知曉事情的來龍去脈,這便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以《爬山虎的腳》為例,教師首先可以創設一個情景:“從前有一頭老虎,它的身上長滿了葉子,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它逐漸枯萎。”相信,當學生們聽到教師創設的這個情境之后,內心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疑問,比如“老虎身上為什么會長葉子?老虎為什么會枯萎?難道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身上長葉子的老虎嗎?”此時,有一部分大膽的同學就會向老師提問并說出心中的疑惑,然后,教師再為他們揭開謎底,告訴他們這里的老虎并不是真的老虎,而指的是一種植物,這樣,身上長滿葉子就合情合理了。在上述的課堂中,教師通過創設具有一定迂回性和可想性的情境,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使他們認真思考,在心中產生一定疑問。倘若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巧妙的運用這種方法,便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與思考能力。
二、鼓勵學生,幫助他們掌握提出高質量問題的方法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對學習者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人文學科,小學語文當然也是如此。要想幫助學生將語文這門課學好,就需要讓他們對相關的知識有直接的體驗和感想。要知道,無論是語文還是其他科目的教學,根本目的并不是要讓學生掌握具體的知識和現成的結論,而是要讓他們在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解題的思路與方法,培養自身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應當從方法論的角度入手,讓學生學會問、能夠問、敢于問,掌握合理質疑的方法。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格外注重對學生形成疑問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問題往往是從疑問的驚奇中而來,當學生心中產生了疑問,那么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知識性的茫然和認知層面的沖突,這些都會促使他們努力積極的去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高度和語文基礎都不盡相同,因此,他們在面對同樣的知識時,內心所產生的疑問也是各不相同的。基于此,要想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引導他們多多思考。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教師自身應當為學生做親身的示范,為他們演示在心中醞釀出有較高價值的問題的過程,
比如,可以在課上向他們提問:“老師是否經常向你們提問呢?那么老師是如何向你們提問呢?問的都是哪些問題呢?這些問題都有哪些引人注目的特點呢?”倘若此時并沒有學生主動舉手想要提問,那么教師就應當隨機應變,指定同學起來回答。當被指定的同學說完之后,教師可以對他們說:“你提的問題挺好,也有一定的價值,但這并不是老師最想要大家提的問題。”此時,學生們的好勝心與求知欲就會被有效的激發,他們會更努力、更深入的去思考,以期提出讓老師滿意的問題。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倘若學生提出了教師原本準備的重點問題,那么就應當對他們進行鼓勵和表揚,比如“你真是老師的知音,提的問題正好是老師接下來就要講的,非常好,繼續保持,”而當學生所提的問題并不是教師心中的那個問題時,也應當用一種委婉的語氣讓學生知道,幫助他們對相關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從整體上來說,語文教師應當教會學生把握課堂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然后圍繞這些地方去思考,去產生疑問,去大膽發問,去透徹的將這些知識領會。要知道,真正優質的質疑能力并不是流于表面的質疑,而應當是一種深入的質疑,教師應當建議學生不要一味的提出“這個字應該怎么寫,這個詞應該怎么讀”之類的淺顯問題,而應當引導他們多問幾個帶有“為什么”三個字的問題,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有價值的疑問形成的過程,從而將其應用到自身的學習與思考當中,逐漸擁有較高的質疑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促使學生自主的思考并產生疑問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較窄,自主學習的時間較少。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方式好像能夠使課堂秩序良好,但學生們完全是跟隨著老師的講解在聽課,老師說一處,他們聽一處,并沒有真正的動腦去思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無法有效的培養他們的自主思考的意識與能力。最重要的是,由于他們是完全跟著教師的講述在聽課,沒有感受到知識的波動性與起伏性,因此,他們就很難會在聽課的過程中產生疑問,很難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質疑能力自然也就無從培養。基于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以多媒體教學技術為依托,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對語文文本進行適當的解構,有意識的將畫面變得更加具有煽動性與可思考性,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進行深入的思考,向老師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以三年級的《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例,教師應當運用多媒體對課文進行適當的結構。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幫助他們醞釀出高質量的問題。比如,在講到紅頭和草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被大黃牛一口卷到了嘴里時,就可以在電子屏幕上出示相應的動畫,為學生們生動的演示,然后直接在畫面中出示紅頭活下來的場景,此時,畫面就具有了很強的懸念性和可思考性。教師就可以抓住機會,為他們布置“根據這一畫面提出問題”的任務,引導他們進行思考,相信,許多同學內心都會產生疑問,比如“紅頭明明被大黃牛吞到肚子里了,為什么他還能活下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質疑能力是一種珍貴的能力,它能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與探索,這能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更加全面。因此,作為當代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綜合采取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措施,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為他們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峰.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J].語文樂園,2016(5).
[2]劉芳芳.小學生對語文文本的認識過程[J].教育報,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