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明確了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方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營造良好鄉村環境,對于我國鄉村可持續戰略發展目標的實現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當今形勢下應該對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發展的特色、環境進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策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各級政府部門應該緊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步伐,加大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投入的力度,將農業科技發展作為依據,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和主動性。嚴格按照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生態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1 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的價值
1.1時代價值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是影響農民經濟收入的關鍵因素。由于傳統農業模式不僅無法滿足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影響。所以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與生態環境需求,政府部門加快了新型農業模式推廣的速度,將生態農業納入到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體系中,明確了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生態農業模式的創新改革,不僅促進了農業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同時在農業生態經濟保護方面也發揮著不可退的作用。此外,我國在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時,將生態環境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確保了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步進行,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戰略價值
生態農業是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首先,生態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作物種植產量和農民經濟收入的大幅度增長。傳統粗放式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中存在的生態資源耗損過大等問題,影響了農作物種植產量的提升,導致農民經濟收入始終無法有效增長。所以,加大生態農業模式改革創新策略研究的力度,推動現代化生態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精細化農業生產模式,降低農業生產的生態資源消耗量,促進了農民經濟收入的穩步增長。其次,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步伐。傳統以作物耕種為主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大豆等農作物為主。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現狀,農業部門應該順應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調整和優化現有的農產品結構,采取家禽畜養殖與農作物種植相互結合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確保農業經濟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最后,生態農業模式的推廣,不僅加快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而且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指明了方向。
1.3經濟價值
我國生態農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在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以及維護生態環境穩定等各方面都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我國采取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忽略了產品生產和銷售環節,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督管理的重要性,最終導致部分農產品在種植階段就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問題。生態農業模式的迅速普及和應用,通過構建農作物安全生產與管理體系的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對此,農業部門應該順應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加大綠色、環保、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研究應用的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經濟的效益。
2 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發展理念相對滯后
通過對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發現,生態理念貫徹落實不徹底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選擇了進城務工的生活方式,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主要以老年人、女性為主,再加上這些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自身文化水平和生態意識普遍偏低,并未認識到生態農機與鄉村振興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往往不愿投入過大的資金發展生態農業,而更加傾向于短平快的農業生產方式,影響和制約了新型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益的提升。
2.2農業科技人員有所欠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充分發揮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優勢,推動生態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雖然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由于農村地區與城市相比較來說,不管是就業環境,亦或是就業條件都存在著很多的差異。而愿意長期扎根農村,投身生態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的科技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基層生態農業科技人員綜合素質偏低,對先進生態農業生產技術了解和認識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
2.3農業推廣體系及配套欠缺
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的堅持。就目前來說,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是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首先,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力度不足、科研經費匱乏,部分地區受限于財政收入有限等因素的影響,生態農業科研水平始終無法有效提升。其次,科研科技與農民知識水平嚴重脫節。由于我國大多數生態農業技術都是在試驗田或實驗室中進行的,農戶對新興技術的了解和認知有限,且缺乏接觸先進生態農業技術的途徑。最后,缺乏完善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我國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的生態農業生產過度注重農藥、化肥、機械等技術為主,忽略了生物防治、良種以及生物發酵等先進生物技術推廣應用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導致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始終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3 鄉村振興視域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3.1建立完善激勵機制
政府部門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時,應該構建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激勵機制,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相關部門必須在推廣生態農業前,應該根據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完成頂層制度的設計工作,制定和實施符合生態農業發展要求的管理政策和財政扶持政策,明確了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作為政府部門來說,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根據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制定完善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減免農業稅、加大農田建設補貼,調動農戶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配備農業經濟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大生態農業專業人才培養的力度,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福利待遇,調動專業人才參加生態農業推廣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2建立完善技術體支持政策
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構建的關鍵。首先,農業部門應該根據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構建生態農業經濟修復體系。針對我國各地區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鹽堿地、土壤污染、沙地等問題,應該實時科學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優化現有土壤結構,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其次,循環生態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加大農業生產過程中畜禽類、秸稈廢物回收利用措施研究應用的力度,積極運用綠色生態農業技術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最后,生態農業生產防控與監測體系的構建。充分利用先進的生態農業防控與監測體系,預防和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災害問題,最大限度的減輕災害發生對農業生產產生的不利影響。
3.3建立完善的生產系統
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且各地區土地資源之間的差異也相對較大。所以,政府部門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時,應該在深入全面考慮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合理運用特色農業生產技術,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生產配套與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率。各地區在種植農作物時,應該利用本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優勢,優化和完善農作物種植結構,建立生態化特點突出的農業種植體系,才能在確保農業生產集約化目標順利實現的基礎上,復合型高效農業生態體系的建立,提高了生態農業發展的水平。作為政府部門來說,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構建完善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首先,密切關注耕地修復治理問題。針對農村地區耕地破壞污染嚴重的問題,農業生產部門在推廣生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時,既要做好植樹造林的工作,加強農民生態農業生產意識的培養力度,而且還應加強生態農業科研投入的力度,研究和應用有機肥料和農藥,提高了農副產品質量與效率,減輕了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中造成的破壞與污染。其次,嚴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推廣生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根據本地區地形地貌與生態特點,將農牧與農林有機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多樣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
3.4建立完善的農業配套措施
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確保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為了保證生態農業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農業部門不僅要做好當地農業發展現狀的實地考察工作,而且還應建立符合生態農業發展需求的配套設施,密切關注本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進展,推動了生態農業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首先,分析農業生產環境與現有農業生產模式。針對當前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生態農業發展策略,確保各地區生態農業的有序發展,促進農業經濟收入的增長。其次,農業科研機構應該為本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充分發揮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優勢,帶動本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針對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為農業生產人員提供先進農業設備,向農戶傳授農業設備使用的方法,促進農業耕作效率的有效提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推廣生態農業生產技術時,應該深入分析本地區農業技術應用的實際情況,向農戶宣傳和講解生態農業技術的特點,要求農業合理運用新型農業技術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生產質量與效率的穩步提升。最后,制定科學合理的農產品種植資金財政扶持補貼制度。針對本地區農藥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優化和完善農業生產財政扶持制度,激發農民運用生態農業技術的熱情,加大先進農業技術與生產設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力度,確保本地區農業經濟向著可持續發展方向穩步前進。
3.5推行新型農業經濟模式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優化和調整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不但為農業經濟模式的更新和調整提供了技術支持,而且滿足了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雖然我國生態農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但是單一的農業經濟模式,卻成為了制約農業經濟與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為了加快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相關部門必須加大新型農業經濟模式推廣的力度,構建完善的新型農業經濟模式,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各地區農業部門應該持續加大農村經濟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農業生產產業鏈,將農產品與旅游資源有機融合在一起,利用新型農村經濟模式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各地區在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的同時,還應充分重視旅游產品開發的重要性,將當地特色農產品直供至旅游山莊,既保證了食材的安全與新鮮,而且實現了產銷的完美先進,為本地區 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
結束語
總而言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生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新的契機。政府部門必須在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時,合理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由于生態農業體系的建設是平衡農業生態與經濟系統的關鍵因素。所以,為了減少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相關部門必須站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靳彩玲.鄉村振興視域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J].山西農經,2021,23:65-67.
[2]董琳琳.基于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要點[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10:5-6.
[3]田春梅.鄉村振興視域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評《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07:2144.
[4]馬春華.淺析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1:18+21.
[5]陳愛民.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山西農經,2019,12:66.
作者簡介:周古月(1989.10.18),女 ,漢, 河南固始人, 助教, 碩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