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韜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有了很大進展,城市規劃管理工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為持續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良好發展,國家對可持續戰略規劃內容進行了統籌部署與大力踐行,其中海綿城市理念作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延伸表現,目前已經應用于城市規劃設計中。為保障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劃中發揮預期的功效,本文首先分析了海綿城市相關理念,其次探討了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創新策略,最后就海綿城市建設展望進行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規劃;創新發展;策略分析
引言
智慧城市集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以及大數據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城市管理于一體,能有效地解決智慧城市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難,有助于對城市進行更為精細化、專業化、智能化的管理,讓智慧城市的居民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得和享受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同時,其是新型城鎮化和未來城市治理的一個發展趨勢,體現了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
1海綿城市相關理念
海綿城市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由澳大利亞著名專家Budge提出,其定義為:“海綿是用來形容城市對人口的吸附現象”。隨著社會發展,當前學術領域將海綿城市定義為“城市所具備的雨洪管理級別、能力、設施健全度”。美國針對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SI)、低影響開發(LID)。英國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了雨水利用和雨洪管理兩種理論體系。澳大利亞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了水敏性城市(WSUD)。新西蘭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提出了雨水儲存滲透計劃。
2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創新策略分析
2.1創新海綿城市規劃設計理念
為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理念,城市規劃人員應該積極轉變滯后性理念,對海綿城市理念進行科學分析,并深入掌握海綿城市內涵,確立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位置,完成城市生態保護工作。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期間,相關單位應該始終按照生態環保原則對城市排水系統以及防洪排澇系統進行科學構建。與此同時,規劃人員應該根據城市區域改造目標,對現階段城市建成區域規劃與發展期間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重點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確立對應的改造目標,利用GIS軟件技術對該區域所具備雨水改造條件的場地及具體范圍進行合理確定。除此之外,規劃設計人員應深入改造區域現場對現場實際條件進行仔細勘察,并通過勘察結果對場地周圍實際環境以及水文條件進行動態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在延伸應用海綿城市規劃設計理念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按照因地制宜原則,對本城市區域情況進行著重考慮。可結合本區域實際情況,對海綿城市理念進行適當應用,避免出現協調不當。
2.2鼓勵公民參與,打造多元整合機制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以人為本的,是群策群力后的結果,因此,應該提高公民的參與度。對于解決公眾的需求問題方面,可以運用大數據等智慧技術進行輿情分析,以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精準性的回應力去解決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同時,及時觀察并反饋公眾的實際需要,有效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運用大數據技術打造多元整合機制,及時靈活調整公共資源和政府治理過程,從而實現一種動態治理的效果。這種多元整合機制顛覆了以往的傳統治理思維,能夠通過過程評價和動態輸出得到整體性治理,不斷進行自我調整,改變以往分散、碎片化的治理手段,并且能夠讓各部門職能相互整合,構建政府內部與外部的信任,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推動智慧城市的順利建設。
2.3重點強化生態海綿體系
生態海綿體改造工作可以視為海綿城市理念延伸應用的重要表現。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生態海綿體可充分發揮天然湖泊以及草原的功能作用,通過不斷加速推進生態城市建設發展,促使污水等廢水可凈化應用,減少水資源浪費以及水土流失問題出現。鑒于生態海綿體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建議城市規劃人員應該加強對生態海綿體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可主動立足于現代化城市建設情況,構建人工生態海綿體體系,并根據城市區域自然環境表現情況,適當開展綠地建造工作以及人工園林建設工作,借此強化城市生態海綿體功能作用。
2.4加強信息建設,強化數據驅動基礎
智慧城市作為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與城市轉型發展深度融合的產物,需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治理創新。因此,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讓管理者能夠獲取及時、全面的信息,為整體的城市治理提供數據基礎。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信息技術,形成全面覆蓋、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統,著眼于城市的發展,公正公平地為城市提供普惠服務,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平臺支撐。要加強智慧技術創新,加強智慧技術的研發、應用和評估,對大數據的高效處理和分析是關鍵,提升我國信息化技術水平,推進智慧城市技術平臺建設。
3海綿城市建設展望
城市總體規劃需要解決開發建設面臨的空間問題、河流分布問題、“海綿體”建設的空間分布問題、預留面積問題等,要針對不同城市制定不同的規劃,計算出相關聯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設計降雨量,進而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的空間布局。在制定專項規劃過程中,海綿城市體系需要結合水系規劃、防旱規劃和綠地規劃等,實現水資源專項規劃協的同發展。在城市居民建筑區域落實綠色屋頂建設,解決我國各大城市面臨的熱島效應問題;在市政大道建設中采用透水裝置和下沉式綠地,確保雨季降下的雨水能夠通過透水設施流入地下水域中。
結語
綜上所述,建設條件分析是進行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基礎,需要收集的資料非常廣泛,并需要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全面的分析,基于良好的建設條件分析資料才能夠建立起切合實際且有效的模型,其對海綿城市規劃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國地域廣泛,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征相差很大,各個地區城市開發強度和開發模式有著天壤之別,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地采用同樣的模式和理念進行海綿城市規劃,必須對建設條件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總結。
參考文獻:
[1]張亮,湯鐘,俞露,孫靜,李亞.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內澇防治規劃的編制思考[J].給水排水,2021,57(06):43-49.
[2]楊雅婷,閆雪,于寶,董翠萍.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濱海城市居住區規劃策略研究[J].居舍,2021(04):5-6.
[3]王磊.城鎮化背景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路徑[J].居業,2021(01):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