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承
摘要:體育作為高中生必修的一門學科,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體育的學習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需要學生去加強訓練,一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中的動作等,二是通過體育訓練來強化學生對動作要領等的理解;三是通過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等,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今后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效的設計教學活動,提高學生體育訓練效率。對此,本篇文章將圍繞如何提高高中生體育訓練來展開闡述。
關鍵詞:高中生;體育訓練;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體育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對于學生的體育訓練并不重視,因此導致學生對于體育訓練也不關注,學生在體育學習方面的信念不強,動作要領掌握也不好。因此,在今后的體育訓練中,教師要重視學生體育訓練,下文將圍繞激發學生體育訓練興趣、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訓練方式、優化體育訓練活動這三個方面詳細的介紹提高高中體育訓練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生體育訓練興趣
在高中體育訓練中,教師要想讓學生主動去訓練,并且可以讓學生從苦累的體育訓練中堅持下來,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堅持下去。那么,教師如何去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呢?第一,教師要不吝嗇對學生的夸獎和贊美。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對于高中生也是一樣的,比起教師的責罵和不認可,他們更希望從教師口中聽到對自己的肯定和相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夸獎和稱贊學生,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訓練效率;第二,教師可以采取激勵式的訓練方式,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來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通過設計各種比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同時讓學生對體育訓練充滿熱情。總之,在今后的體育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提高學生的訓練效率。
例如,在乒乓球訓練中,學生時間長了就會覺得很枯燥,而且感覺很累。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比賽式的游戲,比如說教師可以將所有的學生分為幾組,可以分為單打和雙打,讓學生通過比賽這種競爭激烈的方式來積極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熱情高漲,為了小組最后的勝利都竭盡全力,全完沒有了往日訓練中的無精打采。綜上所述,在今后的體育訓練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來提高訓練效率。
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訓練方式
在高中體育訓練中,教師通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訓練效率。在高中體育訓練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訓練方式呢?一是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訓練習慣,讓學生逐漸適應;二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對一些動作要領等掌握的去清清楚楚的;三是對于學生通過采取分層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訓練效率,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訓練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訓練效率。總之,在今后的體育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訓練方式來提高訓練效率。
例如,有的學生長跑動作存在問題,有的學生投籃動作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模式,分別設計教學活動,對于長跑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先去了解清楚學生是哪些方面有問題,是耐力不夠,還是學生的呼吸有問題,找出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進而來設計科學的教學模式;針對投籃有問題的學生,學生去針對性的設計指導課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訓練效率。總之,教師可以設計科學的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訓練成果。
三、優化體育訓練活動
在體育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優化體育訓練來加強學生的訓練質量。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優化教學活動,一是引入多媒體教學,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播放等來對每一個重點掌握的動作掌握的清楚明了;二是教師要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融合,讓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可以真正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體育訓練效率提升。總之,學生的訓練成果和教師的教學活動息息相關,教師要設計豐富的教學設計來幫助學生體育訓練的提升。
例如,在長跑中,學生經常掛在嘴邊的如何去呼吸,可以保存體力等,都是理論知識,但是在長跑過程中,學生是否做到了這一點,還不得而知。因此,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長跑中有效的呼吸。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優化教學活動,設計多姿多彩的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體育訓練水平的提升,從而促進學生體育綜合素養的提高。
結語:在高中體育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體育訓練效率,首先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讓學生從體育訓練中感受到樂趣和成就感;其次,在體育訓練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訓練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訓練模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訓練效率;最后,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活動中來改善,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訓練效率的提升。以上就是我關于提高高中生體育訓練策略的幾點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張慧斌.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運動-休閑:大眾體育,2021(14):1.
[1]盧建璽,張軍,王學芳.提升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互動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