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員 周躍輝
本課對象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本課時間
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本課目的
在長江經濟帶建設六周年之際,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本課的學習,充分認識長江經濟帶建設取得的成績,深刻把握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以實際行動在共抓大保護中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長江上游、中游、下游,三次召開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把脈定向。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21%以上;2020年末,人口總數超過6億人,占全國人口的42%以上,是我國經濟活躍和發展潛力大的區域。六年來,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勢如破竹,“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是新時代我國區域重大戰略之一。2016年、2018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長江上游的重慶、中游的武漢、下游的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謀篇布局。特別是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統計數據表明,2020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2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生產總值的46.4%,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的47.6%;完成進出口總額15萬億元,占全國的46.5%。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的新興產業集群帶動作用明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均超過50%。
長江干支線高等級航道里程達上萬公里,14個港口鐵水聯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沿江高鐵規劃建設有序推進,成都天府機場、貴陽機場改擴建等一批樞紐機場項目加快實施。截至2020年11月,長江經濟帶鐵路、高鐵通車里程分別達到4.37萬公里、1.54萬公里,比2015年分別新增9120公里、78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6.37萬公里,比2015年新增1.55萬公里。

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圖:新華社
經過六年的建設,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高,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上海、四川等地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落地,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等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基本建成。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重慶、武漢、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武漢光谷光電子產業發展成果明顯;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有序推進,一批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初具規模;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取得新進展。
“十三五”期間,上海、貴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提高3.9個百分點和3.0個百分點,安徽、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17.9個百分點和8.4個百分點,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7.6個百分點,湖北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1%,湖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9%,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5.7%;江西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2.5個百分點,云南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增長55.7%,四川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的比重提高4.8個百分點。
此外,長江干線航道系統治理有序推進,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使得黃金水道功能不斷提升;推進樞紐互通,寧波舟山港一體化改革全面完成,江蘇南京以下區域港口一體化改革試點,滬昆高鐵貴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運營,綜合交通網絡建設成效明顯;推進江海聯通,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加快建設,上海與浙江共同建設小洋山北側江海聯運碼頭,江海直達運輸系統建設穩步推進。
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建設融合程度更高,上海洋山港四期建成全球最大規模、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集裝箱碼頭,寧波舟山港成為唯一吞吐量超11億噸的世界第一大港,中歐班列已開通73條運行線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形成。推進關檢直通,關檢合作“三個一”已全面推廣至所有直屬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3.0版上線運行,區域通關一體化成效顯著。
長江經濟帶已成為我國服務外包產業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區,形成了以上海、江蘇、浙江等長三角地區為龍頭,帶動長江中上游省市快速發展的產業格局。根據商務部的數據,憑借長江經濟帶沿線人力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的優勢,依托雄厚的經濟基礎,順應國際服務業轉移的趨勢,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中,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入選數量眾多。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依據《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岸線保護和開發利用、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等專項規劃陸續印發實施,沿江省市實施規劃基本編制完成,支持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目前,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中層設計基本完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國家發改委建立了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沿江11省市參加的覆蓋全域的長江經濟帶省際協商合作機制,積極支持下游四省市發揮黨政會晤機制作用,協調上游四省市、中游三省分別建立了長江上游、中游地區省際協商合作機制,長江經濟帶“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全面建立并有效運行。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于2020年12月26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成為我國首部流域法,長江大保護進入依法保護的新階段。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刑事司法和公益訴訟的銜接機制初步建立。建立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體系,加快完善生態補償、多元化投入、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等機制,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6年9月印發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明確了2020年和2030年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應該在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六年來,綠色發展成為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堅持“共抓大保護”理念最亮麗的名片。
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為統領,長江經濟帶多層次推動綠色發展:圍繞水、氣、土壤環境開展集中治理修復,2018年至2021年,中央財政分別對長江經濟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林業和草原轉移支付下達資金1312億元、1203億元,支持生態系統建設;聚焦關鍵領域,加強源頭治理,實施“4+1”工程,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推動長江經濟帶“三區三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和“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編制與實施,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積極推動綠色轉型,出臺《關于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促進重點領域轉型升級;探索跨區域合作機制,印發《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建立長江經濟帶“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推動區域綠色協同發展。
針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通過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著力加以解決,同步研究建立監管長效機制,鞏固專項行動成果。開展“共抓大保護”中突出問題專項檢查,針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不到位、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進行省市自查、交叉檢查、重點復查,并協同開展整改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國家先后開展沿江非法碼頭、非法采砂專項整治和“回頭看”工作,經過沿江省市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非法碼頭得到了初步整治,拆除了幾百座非法碼頭,非法采砂得到了初步監管,長效機制得到了初步構建。開展長江經濟帶化工污染整治專項行動,通過調查摸底、專項治理、加強監管三個步驟,重點整治化工污染問題。
2016年以來,國家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監督檢查、飲用水水源地安全檢查等專項行動,嚴控長江水環境污染的關口,切實保障沿江群眾飲水安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組織沿江11省市完成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指標市縣兩級分解工作,指導推動長江經濟帶率先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進跨界水質斷面考核制度,加快推動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推進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工程建設,著重抓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濕地保護和石漠化治理,實施貴州草海、云南大理洱海源頭等重要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組織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拯救行動,時隔兩年之后再次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引江濟淮等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
2020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96.7%,較2015年提高14.9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3個百分點。干流首次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質均為優。11省市河流考核斷面達標率(Ⅲ類以上,省控檢測)均大幅提升。相比較而言,上游和中游水質狀況更為突出,貴州省2020年考核斷面達標率為99.3%;下游水質顯著改善,“十三五”期間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考核斷面達標率分別提高59.4個百分點、39.9個百分點和21.7個百分點。
11省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平均達到90.8%,較2015年提高10.1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8個百分點。其中,PM2.5年均濃度的平均值為31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7.0%。同時,空氣質量顯著提升,湖北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湖南省表現較為突出,“十三五”期間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分別提高17.0個、16.5個、15.1個和13.8個百分點。

2021年5月22日拍攝的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廠區與濱江生態濕地公園。近年來,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數億元提升廠區景觀、打造工廠花園,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修復與綠化。圖:楊磊/新華社
“十三五”期間,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累計造林1499.4萬公頃,用全國21.4%的土地面積支撐了全國41.1%的造林面積。第九次全國森林普查顯示,長江經濟帶森林面積較第八次普查增加581.5萬公頃,按照省市覆蓋率推算,長江經濟帶森林覆蓋率達到44.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4個百分點。2020年,長江經濟帶水土流失面積38.9萬平方公里,比2011年減少5.1萬平方公里,其中,相較2018年減少1.2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占土地總面積18.9%,比2011年下降2.5個百分點,其中,2018年至2020年下降0.6個百分點。
長江經濟帶沿線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沿線省市在積極推動生態修復,消納“存量”問題的同時,加快污染物源頭管理,控制“增加”,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核心內容。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針對工業和農業面源污染、城鎮廢水、尾礦庫、船舶等重點領域開展集中治理,著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據《中國統計年鑒》測算,2020年長江經濟帶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16.5萬噸,較2015年大幅下降81.7%;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為536.17萬噸,比2015年下降9.4%;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為47.0萬噸,比2015年下降52.9%。
此外,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是衡量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關系的重要指標,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不僅可以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也有助于降低自然資源消耗。長江經濟帶節水、節能工作穩步推進。2020年長江經濟帶用水總量為2482.9億立方米,較2015年減少139.8億立方米,比2020年控制目標少439.3億立方米。
統計數據表明,2015年至2020年,長江經濟帶單位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31.4%,其中貴州、重慶、四川、浙江、安徽、湖南、江西下降幅度超過30%。絕大多數省市完成能耗強度控制目標,其中,貴州、上海、江蘇、湖南能源強度下降幅度超過20%。
長江經濟帶沿線各城市積極推動綠色轉型,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以湖南省長沙市為例,“十三五”期間,該市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年均7.8%的經濟增長,節能降耗效果明顯。在生態環境領域,長沙全市國控和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提升至100%,森林覆蓋率達55%,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4.4%。
在湖北省宜昌市,該市為破解“化工圍江”,對重化工污染企業“關改搬轉”,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發展。截至2019年底,宜昌累計關停化工企業38家,52家就地改造企業完成技改項目59個,18家搬遷入園企業完成搬遷項目開工建設,7家企業轉入非化工項目。
概而言之,六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著力強化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不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和對外開放新優勢。長江經濟帶已經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在總結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推動長江經濟帶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長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各類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較大、岸線資源過度開發、水生生物資源衰退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等問題仍需關注。多式聯運、江海聯運發展水平仍然較低,以港口為節點的綜合運輸樞紐“最后一公里”亟須打通。資金投入壓力較大,共抓長江大保護合力仍不夠等問題也存在。因此,要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牢固樹立生態共同體理念,強化整體性、專業性、協調性區域合作,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步伐,營造有利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政策環境,全面提升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水平。
1.完善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推動制定長江經濟帶統一的限制、禁止、淘汰類產業目錄,加強對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工業項目新增產能的協同控制。在長江流域嚴格執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標準。研究建立規劃環評會商機制,將流域上下游地區意見作為相關地區重大開發利用規劃環評編制和審查的重要參考依據。重大石化、化工、有色、鋼鐵、水泥項目環評以及重大水利水電等規劃環評應實施省際會商。探索建立跨省界重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進水權、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省際環境信息共享。2.建設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充分發揮各部門作用,統一布局、規劃建設覆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地市飲用水水源監測能力建設,建立長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監控系統。建立長江流域水質監測預警系統,加強水體放射性和有毒有機污染物監測預警,逐步實現流域水質變化趨勢分析預測和風險預警。建立長江經濟帶區域空氣質量預警預報系統,推動建設西南、華中區域空氣質量預警預報平臺。調整完善三峽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強化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定期監測與評估,特別是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保護區域。提高水生生物、陸生生物監測能力。3.推進生態保護補償。
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森林、濕地等生態保護補償力度。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繼續推進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根據跨界斷面水質達標狀況制定補償標準,促進地方政府落實行政區域水污染防治責任。探索多元化補償方式,通過資金補助、發展優勢產業、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對因加強生態保護付出發展代價的地區實施補償。4.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評估。
確定長江經濟帶環境容量,定期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估,設置預警控制線和響應線,對用水總量、污染物排放超過或接近承載能力的地區,實行預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各地區、各部門在編制開發利用規劃時,應依法同步開展規劃環評工作,確定空間、總量、準入等管控要求。將規劃環評結論和審查意見作為規劃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未依法開展規劃環評的規劃不得審批或實施。嚴格執行規劃環評違法責任追究。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以區域、城市群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綜合治理,改善城市空氣質量。以農產品用地和城鎮建成區為重點,加強土壤污染防治。以加快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為重點,持續改善農村人居和農業生產環境。
1.改善城市空氣質量。
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限期達標工作,已達標城市空氣質量進一步鞏固,未達標城市要制定并實施分階段達標計劃。完善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等主要污染物綜合防治。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和清潔柴油機行動計劃。實施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油品儲運銷、機動車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工程。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鼓勵發展天然氣汽車,加快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2.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以長江三角洲地區三省一市、成渝城市群和湘鄂兩省城市為重點,積極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防治區域復合型大氣污染。優化能源結構,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大煤炭清潔利用力度。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統一區域防治標準。積極推廣液化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動力船舶,推進碼頭和船舶岸電設施建設和改造。建立統一協調的船舶污染監管機制。統一城市空氣質量監測運行管理方式,實現區域空氣質量監測信息互通和共享。加大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江西、湖南、重慶、四川等地區酸雨防治力度。加強貴州、重慶、四川、云南等地區汞排放治理。3.控制長江三角洲地區細顆粒物污染。
嚴格控制煉油、石化等行業新增產能,新(改、擴)建項目要實施主要污染物倍量削減。提高外輸電比例和天然氣供應,加快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作。加快推進具備條件的現有機組熱電聯產改造和供熱挖潛,淘汰供熱供氣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自備燃煤電站,推進小熱電機組科學整合。有序推進位于城市主城區的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水泥、平板玻璃等重污染企業環保搬遷或關停。推進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油品儲運銷、機動車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控制。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明確自我發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有效途徑,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領域協同發展。
1.推進上中下游協同聯動發展。
要把需求牽引和供給創造有機結合起來,強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引導下游地區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上游地區有序轉移,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處理好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關系,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加強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就業、教育、社保、醫療投入力度,促進便利共享,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要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創新運輸組織模式。2.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要統籌沿海沿江沿邊和內陸開放,加快培育更多內陸開放高地,提升沿邊開放水平,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動貿易創新發展,更高質量利用外資。要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沿江省市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各自定位,主動向全球開放市場。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擴大投資和貿易,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3.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要勇于創新,堅持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揮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要建立促進產學研有效銜接、跨區域通力合作的體制機制,加緊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要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實驗室建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為全國服務的產業鏈供應鏈。要激發各類主體活力,破除制約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藩籬,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要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4.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討論題:
1.長江經濟帶建設六周年取得了哪些成績?
2.如何在共抓大保護中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