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芳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學信息技術實現了蓬勃發展,并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各個學科因信息技術的出現也面臨著挑戰和機遇。語文作為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顯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題材多元,結構內容豐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能較好地承載學科特征,為學生呈現語文知識內容,全面調動學生參與語文知識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基于此,本文著重探究初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以期為大家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教師只有適度使用,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如果使用過度,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較好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語文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課程包含豐富的人文資源,尤其是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非常經典的,這些文章不但具備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具備很高的審美價值,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合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所包含的語言和人性魅力。而且在教學不同類型的文章時,現代化信息技術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如在教學詩歌時,語文教師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展現詩歌中出現的一些經典形象,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歌中所包含的意境美;在教學散文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羅列出文章中比較優美的句子,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散文的魅力。
(二)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表示,要讓學生通過了解和學習經典的文學藝術作品來體會和感悟生活,促使他們成長為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語文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有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所學習的文章產生新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培養他們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
(一)結合學生個性特征,激發探究興趣
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時,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結合學生個性特征,巧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能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語言美與景色美兼具的文本,但教師在以往的教學中只注重傳授知識,很少會借助景物刺激學生感性思維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1]。
以《春》為例,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圖畫為學生呈現迎春、春草、春雨、春花等不同情景圖畫,將學生的思緒從課堂引至生機勃勃的春天,給予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與感悟。當學生被精彩的圖畫吸引后,教師可以順勢呈現課文內容,并與多媒體圖畫段落進行分析,成功將學生吸引至探究文本中。然后,教師可以巧借信息技術突破重點和難點知識。毫無疑問,教學的精華在于重點和難點知識,這也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內容。
(二)開闊學生視野,提高教學效率
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突破時空的局限性,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同時,教師在信息技術平臺中能上傳或分享教學資源,便于學生根據自身學情針對性地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2]。慕課是基于信息技術下的教學形式,涵蓋屏幕同步、課件演示、照片上傳、觸摸板、文件上傳等多種功能。在線上教學時,教師可借助慕課營造生動、愉悅的課堂氛圍,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探究語文知識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屏幕同步演示操作。如在實施慕課時,部分教師可以設置展示功能,然后給學生播放語文知識視頻、圖片等電子課件。語文教材收錄的文本知識內容涉及人文性知識,單憑教師語言講授是無法讓學生感悟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也不利于學生理解。而通過慕課,教師可以播放提前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三)使用混合教學的知識傳輸方式,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媒體化程度
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但是傳統的閱讀名著和名作等方式見效較慢,初中生大多比較活潑好動,讓他們靜下心來進行閱讀是比較難的事情,所以語文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混合式教學,既能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媒體化程度,又能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上使用混合式教學就是既需要閱讀實體書籍,也需要觀看視頻,從兩方面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教師需要在數目繁多的書籍中篩選適合初中生閱讀的書籍,從源頭避免學生接觸質量低下書籍的可能。比如教師在向學生推薦名著時,就可以盡量避免原著,可以選擇一些內容相對完成的精簡版本,讓學生對名著有一個大概的認知,在閱讀完精簡本后,教師可以適當地讓學生閱讀文言文原著,豐富學生對故事細節的了解。其次教師需要為學生挑選與閱讀書籍配套的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書籍中的故事。
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為例,教師先讓學生閱讀完書籍并對故事有大致認知之后,就可以向學生播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電影,讓學生以電影形式感受保爾·柯察金的故事。這樣的雙重閱讀體驗能夠不僅滿足了教育信息化時代對初中語文的要求,還提升了初中生的人文素養,提升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提出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教學目標。同時,信息技術可以清晰直觀地為學生呈現知識,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培二.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新通信,2019(6).
[2]劉正波.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2019(2).
[3]倪東.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