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晗
摘要:作業設計是教學中基礎的工作內容,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作業的設計和完成,可以有效的落實課程教育和素質教育,因此對課堂教學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還有著一些問題,本文以五年級語文作業為例,對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和優化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深化,學生的作業設計也成為了課堂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作業的布置和完成不再僅僅是為了鞏固學科知識,更應該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的完成作業,而不是被動的完成,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對作業設計引起一定的重視,將作業的設計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做到不僅鞏固課堂效果,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基于此,筆者針對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高小學語文質量進行探討,說說我的看法。
1 作業設計多樣化
傳統的語文作業設計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在形式上以書面形為主,這種作業設計只能實現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暫時性的鞏固和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生活聯系在一起,同時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也應如此,作業設計在形式上可以更加的多樣化,學生不僅可以寫,還可以看、讀、操作,甚至是玩,這些作業設計的形式,都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松鼠》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某一事物進行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中第一段的寫法,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并將它的外形寫下來;還可以設計興趣類的作業,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成立童話、故事小組,讓學生對有趣的故事或童話進行收集,并且展開一定的交流活動,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中的《牛郎織女》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我國其他的著名的民間故事,并讓學生將自己所聞所感在班級中分享;教師還可以組織具有競爭性的作業形式,比如賽詩會、朗讀比賽、成語接龍游戲,比如學生們學完古詩以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的發揮,模仿原作進行創作,要求不要太高,讓學生體會到作詩的樂趣;每逢佳節,教師可以讓學生為自己的親朋好友制作精美的禮品,并寫上自己的祝福語,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和分享,這些作業的優化設計,活潑生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有話說、有活干、有內容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完成語文作業,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1]。
2 作業設計興趣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作業產生一定的興趣,學生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作業過程中,因此,教師的作業設計要更加的興趣化,更加的吸引學生,既符合了兒童的心理特征,又符合語文學科特點,才能使作業的效果得到有效保證,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比如在學習部編版上冊第五單元習作例文《鯨》時,教師可以讓一些擅長繪畫的同學,讓學生將鯨睡覺時的狀態畫下來,并在班級中展示,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畫出一幅山水畫,以畫配樂,以畫感詩,用壯闊的景色來襯托被壓迫人民的心情,營造悲壯感人的氛圍,充分反映出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沉陷區老百姓的同情和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在學習修改病句以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游戲,比如將一些病句融入到一個故事情境中去,讓學生更好的感受語病,并找出修改的辦法,教師可以將100個病句編制成某縣委擴大會的發言記錄,教師還可以將參與人員的發言以情境模擬的方式進行呈現,在學習直述句該轉述句時,教師可以設計打電話的游戲,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打電話、接電話,并對別人的話進行轉述。
3 作業設計層次化
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每個學生都面臨著各種差異,如果每個學生多做同樣的作業,這勢必導致有些學生無法將知識點吃透,還有的學生的學習需求還遠遠沒有達到,學生的語文水平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和提高,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作業進行層次化的設計,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來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內容,給學生的作業也開設一個自助餐式的設計,讓學生在一個比較寬松的范圍內,使不同的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更好的參與到作業的完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比如在五年級《四季之美》的作業設計中,可以設計兩種類型的題型,一種是可以讓學生根據原文對課文中的重點字詞進行鞏固,并實現一些與課文中有關詞語的積累,而另一種是讓學生運用文中的重點詞語進行造句;同時讓學生仿照課文,運用動態描寫一處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前一種是必須做,而后一種可以選擇性的做,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的完成中抓住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和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讓學生學會主動積極的完成語文作業,改變消極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從而真正的發揮作業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保證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范萬娟.優化語文作業設計,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J].新課程,2020(3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