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摘 要: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尊重和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因此,教師可在歷史教學中積極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的需要,也是培育學生優秀人格品質的需要。具體滲透策略有:提高歷史教師素養、豐富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深度挖掘教材、重視鄉土歷史優秀文化,改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知情況,開發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用校園文化熏染學生,靈活應用多元教學方法、感悟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初中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文化;教學方法;教學觀念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5-0082-04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連續性文明,五千年的歷史證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有一種偉大的力量寓于其中。這個力量就是中華優秀文化和它所滋養的民族精神,其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因此,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通過學科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內容,積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一、歷史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1.傳承文化與創新文化的需要
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其發展、創新的根基是代表其優秀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民族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這些優秀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和民族精神植根于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成為影響人們思想、行為以及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而中學歷史課程包羅萬象,既涵蓋歷史常識等基礎知識,又包含價值判斷等內容,是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早在先秦時期,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就宛若清泉,在混沌的世界中涌現。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到漢唐盛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到成熟的巔峰,倡導兼容并蓄,自由開放。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當代中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未來時代的主人,應主動肩負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并積極開拓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2.培育學生優秀人格品質的需要
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促使學生全面認識民族文化、基本國情以及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的重要途徑。在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獲得海量信息,但這些信息良莠不齊,而學生受認知發展水平所限,并不具備甄別的能力,因此個別學生形成偏激的思想,甚至做出偏激的行為,缺乏遠大的理想,不具備奉獻精神,缺少集體意識,也不愿意與他人合作。對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利用歷史課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綜合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二、歷史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課堂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因此,在日常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應系統性梳理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展現其精神內涵,并以此為載體強化學生的情感態度教育、價值觀教育。
1.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
在新時代,歷史課堂要想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涵蓋的民族精神全部展現出來,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全面培育其民族自信心。一般來講,民族精神、傳統文化是相互包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因此,教師對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歷史上,屈原不愿意同流合污,寧可投身于江中,將愛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心生敬佩。而這種理想及胸懷也是時代發展所需要的。因此,教師可借助相應歷史事件,弘揚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以此感化學生,助力其形成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具體歷史事件為載體,滲透包含集體主義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樹立社會、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相統一,社會、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社會、集體的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應服從社會、集體利益的正確價值觀念。
2.倡導家庭倫理與高尚道德風尚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崇禮尚德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其中,《三字經》就強調家庭和諧對于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家庭成員之間,血脈不是唯一的紐帶,還有濃濃的親情,這種情血濃于水。因此,每一個人都應明確自己應當承擔的家庭責任與義務,與其他家庭成員禮貌相處,真誠相待,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而每一個“小家”都是“大家”的剪影,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必然安定、祥和。因此,教師可通過歷史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將健康的家庭觀念滲透給學生,使其在接受歷史知識教育時,形成良好的品質與健全人格。
3.培養優秀的人格品質
以史為鑒,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格品質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具體歷史事件,滲透包含優秀人格品質塑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例如,在教學中國傳統主流思想演變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儒家思想包含的優秀價值觀,還要引導學生把握其發展脈絡及各階段的特點、代表人物及關鍵主張等。儒家思想注重“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具體歷史事件為載體,將儒家思想中的優秀內容滲透給學生,使其形成優秀的人格品質。另外,儒家思想倡導的“仁者愛人、以民為本、為政以德”等與現代社會的自然觀、人文觀高度契合,是社會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而歷史教學的任務是全面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價值,用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及發展眼光重新審視我國傳統文化,用批判繼承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要助力其在感悟與體驗中深刻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進而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形成優秀的人格品質。
三、歷史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注意事項
1.科學區分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注重“孝”與“國”。在春秋時期,文化上就有“百家爭鳴”,道、法、儒等多家紛紛提出了獨特的“治國安家”理念,如人治、理治、德治與“垂手而天下治”等。事實上,傳統文化并非都是健康的文化。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正確區分優秀傳統文化與非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歷史發展,使其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時代人才。
2.在歷史教學全過程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因此,教師在講解傳統節日時,可融入這些節日的歷史背景、民俗,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另外,教師還可以舉行相應的傳統文化活動,例如“拜師禮”等。這些活動需要教師及學生共同完成,教師可讓學生收集與“拜師禮”相關的歷史素材,以確?!鞍輲煻Y”活動的順利完成。教師還可以適時推出多元化的愛國主義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強化其責任意識與歸屬感,真正將愛國主義融入學生的骨子里。
3.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
我國地域遼闊,不僅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還孕育了多元的特色地域文化。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著眼于地域特色,放大地域優勢,將地域特色文化作為課堂教學切入點,強化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入感。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到所在地的歷史文化景點、博物館游覽,加深其對本地歷史文化的了解,構建個性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體系。
4.提高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實施具體的教育活動。與此同時,學校要完善教學條件,積極開展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培養其人文情懷,以此提高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提升教師的教育水平,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一般來說,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及教學水平等,都會在無形中影響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歷史教師要秉持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將其與歷史課堂有機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可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如通過電視媒介等,豐富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然,學校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阻礙,導致教育工作停滯不前,因此,可發揮校本文化資源的力量,或爭取校友資源及其他社會資源的幫助,合理規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5.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上升到精神層面
有的學校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以閱讀、演講、文藝匯演等為載體,這容易導致學校、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焦點放在文體活動的形式上,而忽視活動的核心,即“立德樹人”。因此,學校、教師要在活動教育的基礎上加強精神層面的引導,切實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成果上升到學生的精神層面。學校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讀物閱讀及論壇等活動時,可立足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程方面,積極拓展學生的閱讀領域,促使學生樂于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普及與閱讀等活動,進而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養。
四、歷史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提高歷史教師素養,豐富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儲備
歷史教師所體現出的綜合素養,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品格的形成。鑒于此,學??赏ㄟ^講座、研討會等方式提升歷史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促使其擔負起向學生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職責。在制訂歷史教學計劃時,教師可參照歷史教材,查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中。例如,講解春秋時期的歷史內容,提到孔子的教育主張時,教師可節選論語的《學而》篇,鼓勵學生朗誦,讓學生進一步領悟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到其對當代教育的重要意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興趣。再如,在講解“古代歷法”時,可以邀請學生談一談為什么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使用二十四節氣,促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古代歷法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農業生產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樣,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可以不斷拓展知識視野,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探索興趣。
2.深度挖掘教材,重視鄉土優秀歷史文化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將歷史教學內容涉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分類,并將其融入每一章節的教學中,結合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提高歷史課堂品質。例如,在講解“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出“大禹治水”的故事,并建議學生參觀“禹王亭”“禹王亭博物館”,進一步感受“大禹治水”傳遞的民族精神。再如,在講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可以結合區域性的董子文化園、董子讀書臺等,讓學生在熟悉的鄉土歷史中重新認識董仲舒,重新了解那一段歷史以及其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3.改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況
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讓學生形成歷史底蘊,提升歷史綜合素養。為此,教師應積極革新自身的教學觀念,關注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聯系現實生活,借助學生熟悉的事件、人物感染學生,激勵學生。還可在教學中穿插一些歷史典故,全面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例如,在教學戰國時期的歷史內容時,可向學生展示“荊軻刺秦王”的典故,促使學生深刻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民族氣節。
4.開發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用校園文化熏染學生
學校及教師應積極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并將其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這樣便可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學科教育的互相滲透,從而將知識教育上升到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升等層面,為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情感體驗。例如,在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趣味歷史知識系列活動時,教師可結合歷史學科教學內容,舉行師生優秀國畫作品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5.靈活應用多元教學方法,感悟優秀傳統文化
基于歷史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教師在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可靈活應用多元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歷史教學應時刻秉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原則,因此,教師可以應用“史論互證法”,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影像資料,展示“遺址遺跡”圖片等,讓學生意識到真實史料對于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另外,還可以運用問題探究法,以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中進一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儒家文化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學習《弟子規》,讓學生結合中小學生守則的相關要求,進行自我反省,并探討在學習、生活中如何規范自身行為。教師還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例如,在教學“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示描述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資料,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形成民族自豪感。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時期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黃金階段。歷史教師應充分分析學生的學情,在歷史課堂適當地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探索與歷史教學內容有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為此,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為學生打造高效、有趣的歷史課堂,促使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石景全.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0(18).
[2]高巍莉.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甘肅教育,2020(10).
[3]石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農村高中歷史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20.
[4]俞新三,馬忠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之我見[J].內蒙古教育,2019(29).
[5]何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6]顏小華.在歷史教學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單元教學為例[J].中國教師,2018(06).
[7]金薇.初中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8]章涵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現代教學,2017(19).
[9]馬曉紅.中學歷史教學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J].甘肅教育,2017(13).
[10]籍文華.初中歷史課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5.
Research on the Infiltration of History Teaching into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ang Yanxia
(Yangchuan Middle School, Zhuanglang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uanglang 744616, China)
Abstract: One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history course is to let students identify with th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respect and love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rough learning. Therefore, teachers can actively infiltrate the cont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tory teaching and guide students to initially form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tory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ulture, but also the need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excellent personality quality. Specific penetration strategies inclu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ers, enriching teachers the knowledge reserve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eply excavating teaching materials, paying attention to excellent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changing teaching concepts,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cogni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ing school-based cours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fecting students with campus culture, flexibly apply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understand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mpus cultur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