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藝
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成績至上的教學觀念,強調多角度開發學生的能力。其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找到學生的智能聚焦點,并加以正確引導,就可以讓學生獲得長遠發展。文章從多元教學目標、多元教學內容、多元教學評價機制以及多元教學理論的具體應用等方面探究多元智能理論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以此為教師提供教學方法的借鑒。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中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5-0114-03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基于多年來對人類潛能的大量實驗研究,加德納在其著作《智力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并著重論述了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結構,其認為支撐多元智能理論的是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著的、與特定的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系的八種智力,這為多元智能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加德納認為,這些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使得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或多技之長。多元智能理論對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多元智能理論還為差異化教學提供了新思路,豐富多樣的教學要求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更激勵教師優化、改進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目前,中小學部分學科教學存在機械化、單調化的情況,而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評價上,部分教師以分數、排名區分學生的優劣,這給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其實,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例如,有的學生擅長寫作,有的學生擅長運動,有的學生有繪畫的天賦,有的學生的歌聲娓娓動聽……因此,如果教師覺得某個學生一無是處,就是沒有發現這個學生的長處,可能它就藏在某個隱秘的角落里,等待教師的開發和挖掘。這也說明教育教學并不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這么簡單,還要基于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制定符合其實際需求的教育內容,這樣才能發揮教育的作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教師的學科教學只考慮分數、排名、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信息時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就意味著學生也要具備多種能力。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有八個范疇,分別是語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數理邏輯智能以及人際關系智能。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成績至上的教學觀念,強調多角度開發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其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找到學生的智能聚焦點,并加以正確引導,就可以讓學生獲得長遠發展。在具體學科教學中,教師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積極開展教學創新和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語文教學活動
基于新課改的要求,語文課程教學要求新求變,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這與多元智能理論使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智能分布的學習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的改革。
1.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多元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智能結構各不相同,因此,他們的學習目標也是不同的。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確定多元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確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多元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可從多個角度講解語文知識,并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相應的拓展、延伸,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樣基于多元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學生智能結構的不同進行分層教學,為每個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此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基于多元智能理論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的智能差異,在課本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發揮自己的智能優勢,以此體驗成功的樂趣,樹立語文學習信心。例如,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朗誦,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某種意境、風格,然后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誦比賽,或鼓勵學生給古詩詞配樂并演唱,這些活動既發揮了學生的智能優勢,又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智能差異,為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符合其特點的教學內容。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系列教學創新與實踐不僅能夠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3.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多元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包括兩個核心環節,即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其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傳統的評價方式唯成績論,分數高,表示學生學得好,分數低,表示學生學得不認真。這種評價方式不科學、不客觀,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學生的長期積累,因此,教師的教學評價不能唯分數論,而要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真實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
(1) 設計非標準化考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設計一些非標準化考核內容,如學生在朗誦大賽、演講辯論賽等活動中的表現。這既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又能反映出學生的不同智能焦點。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也是激發自身優勢智能的過程,有利于實現多元化發展。
(2) 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接收情況,然后根據學生的反饋反思教學行為,以此發揮評價的診斷作用、調節作用,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 情境表演。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讓學生以情境表演的方式再現語文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之后,可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合理設計人物形象進行情境表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的過程也是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表現,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
三、多元智能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筆者以《雨霖鈴》教學設計為例,探究多元智能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1.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以及本詞的寫作背景;翻譯全詞,深刻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本詞寓情于景、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2.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詞的內容的基礎上掌握閱讀技巧,提高分析詩詞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并運用本詞的寫作手法。
3.教學過程
(1)導入。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關于送別的詩詞,我們之前學過很多,那么,哪位同學能為大家再吟誦幾首送別的古詩詞?(學生回答。)進入新課。
(2)詞牌和作者。《雨霖鈴》,詞牌名,也作《雨淋鈴》,柳永作。柳永,又名三變,也稱柳七,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雨霖鈴》是其代表作,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時所寫,其中的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給學生播放配樂朗誦的音頻資料,讓學生在學習之前感受這首詞的情感基調。
4.誦讀指導
學生朗讀,了解本詞的大意;隨機點名讓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教師范讀,學生們學習教師的語音、語調,糾正自己朗讀中存在的不足。
5.討論學習
小組針對詩詞內容展開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1)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2)這首詞寫了什么內容?(3)本詞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6.鑒賞活動
讓學生找出詞眼——傷離別;概括上闋、下闋的大意,并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概括。
7.板書設計
上片:長亭別離: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實寫)。下片:羈旅長愁:楊柳、曉風、殘月(虛寫)。重要表現手法: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可帶領學生逐句分析,體會本詞傳遞的意境。
8.作業布置
深刻體會本詞傳遞的意境,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本詞拓展為一篇抒情散文。
四、《雨霖鈴》教案蘊含的多元智能理論
1.語言智能
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詞,可以培養語感。其他學生的朗讀點評,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視覺空間智能
學生學完課文后,根據對詩詞的理解描繪出當時送別的場面,以此深刻領會詩詞傳遞的意境,增強空間感和想象力。同時,在完成抒情散文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要繼續思考詩詞描繪的主要內容,想象相關場景,從而逐步提升視覺空間智能。
3.人際交往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小組成員根據教師的問題進行討論、探究,不僅可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積累豐富的人際交往經驗。
4.自我認知技能
在自學感悟環節,教師沒有直接講解,而是提出了相應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在標記句子、交流心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有清晰的認知,并根據認知,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
5.音樂智能
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通過播放背景音樂的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五、結論
語文課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科學的語文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多元智能理論為學科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打開了多元思考模式的大門。好的教學理論只有應用于具體學科教學中才能體現其價值,否則理論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用多元智能理論,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價值,找到自己的智能焦點,體會成功的喜悅,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樹立語文學習信心。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整個學習生涯都有指導意義。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可加深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程的魅力和價值,形成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多元智能理論,用心思考、用心設計,從更多維度講解語文知識,對學生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智能聚焦點,并有針對性地創新語文教學方法、教學策略,以此構建高效語文課堂,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邱桐.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鎮江高專學報,2018(04).
[2]智一鳴.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8.
[3]劉新星.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6.
[4]馮陽.多元智能理論與高中作文教學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4(12).
[5]劉小燕.多元智能理論與新課標下的語文閱讀教學[J].學語文,2009(04).
Explor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Song Siy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reaks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achievement first and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ies from multiple angles. It believes that every student is unique. As long as we find the focus of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give correct guidance, we can make students obtain long-ter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o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multiple teaching objectives, multiple teaching contents, multipl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teaching theory, so as to provide teachers with reference to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middle school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of courses; evalu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