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林,趙 陽,劉松林,單光明,張樂超,王英磊
(濱州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泌尿外二科,山東煙臺 264100)
腎結石為包括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多種物質在內的晶體物質在腎臟異常集聚,其中草酸鈣結石最常見,結石較大,移動度小,患者可表現為腰部酸脹不適或身體活動時有隱痛等癥狀。臨床治療多以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為主,該治療方式將腎鏡通過皮膚插入至腎臟,并以激光、超聲等作為碎石工具,將腎結石擊碎后從患者體內取出,但其操作會影響腎功能[1]。無管化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是通過彩超下準確定位患者的結石各項情況,并于彩超監視下穿刺腎盞進行取石的術式[2]。本研究主要對腎結石患者應用無管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后期血清炎性因子的變化情況與該治療方式的安全性進行探討,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濱州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腎結石患者9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觀察組),兩組病例數均為45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39.84±4.21)歲;結石類型:25例單純腎盂結石,20例腎盞多發性結石。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0.23±4.13)歲;結石類型:24例單純腎盂結石,21例腎盞多發性結石。兩組患者上述資料數據在統計學比較結果中不存在差異(P>0.05),可進行組間數據比較。濱州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中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已討論本研究,并在嚴格審核后批準。兩組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所涉及內容進行了解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文件。診斷標準:對《腎臟病診療指南》[3]中相關診斷標準進行參考。納入標準:①經檢查,臨床上所有癥狀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尿常規檢查確診者;②結石直徑均≤3 cm,且無手術禁忌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泌尿系統的其他疾病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③手術不耐受或不依從治療者等。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在術前進行全面檢查。術前12 h禁食,4 h禁水。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方式為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患者取截石位,插入導尿管,對病灶給予穿刺,將硬導絲置入至患者病灶部位,并通過筋膜擴張器將工作通道進行擴張,并建立18 F工作通道,生理鹽水清洗病灶,再使用9.8 F腎鏡檢查腎結石,通過超聲波將碎石擊碎后,將其吸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方式為無管化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給予腎造瘺管引流,對引流液體進行培養,同時使用抗生素治療,防止感染,在B超的幫助下確診穿刺部位,協助患者調整至俯臥位,將穿刺點設為其患側腋后線第12肋部位,并將輸尿管導管通過患者患側的輸尿管置入,以此建立人工腎積水,后將斑馬導絲通過腎造瘺管向腎集合系統置入,進行沖洗后,將微創李遜鏡伸入至患者的腎盞、腎盂部位,通過氣壓彈道碎石機擊碎結石,并通過灌注泵的脈沖水流與鱷魚嘴鉗的幫助下,取出碎石。兩組患者均觀察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在內的手術相關指標,并進行比較。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炎性因子: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大約3 mL,自行凝固后3 000 r/min離心,8 min后取上血清,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水平。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并發癥發生率(發熱、介入栓塞、膿毒癥)。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并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P<0.05表示數據存有顯著的差異性存在。
2.1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出血量更少,數據在統計學中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置管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5 63.72±7.03 102.15±10.39 8.52±1.34 21.06±2.15對照組 45 71.69±7.07 137.69±10.42 9.16±1.37 23.67±2.19 t值 5.362 16.202 2.240 5.705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炎性因子水平與術前比 術后24 h兩組患者血清CRP、IL-6、PCT水平均升高,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數據在統計學中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炎性因子水平(±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24 h炎性因子水平(±s)
注:與術前比,*P<0.05。CRP:C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PCT:降鈣素原。
組別 例數 CRP(mg/L) IL-6(ng/L) PCT(ng/L)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觀察組 45 0.68±0.25 0.81±0.25* 41.92±4.08 45.19±4.12* 0.41±0.13 0.81±0.13*對照組 45 0.69±0.23 1.27±0.29* 41.85±4.06 52.13±5.06* 0.39±0.12 0.95±0.15*t值 0.198 8.059 0.082 7.135 0.758 4.73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8.89%,低于對照組26.67%,數據在統計學中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例(%)]
腎結石是由于某些因素引起機體尿液中的晶體物質溶解度呈過飽和狀態,即突然下降或濃度突然升高,將結晶析出,且其在體內局部生長、聚集,最終形成結石。臨床多以手術治療,如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該手術具有一定效果,但對患者創傷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4]。
無管化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是在 B 超的幫助下取石,可明確患者體內結石的殘留情況,對患者創傷較小,并確保患者殘留的結石可通過體外沖擊波被擊碎,無需進行二次手術治療,同時還可減少患者在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且安全性較高[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置管時間、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出血量更少;術后1個月并發癥總發生率比對照組更低,說明無管化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可將患者手術的時間縮短,術中出血量隨之減少,將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與魯守會等[6]研究結果一致。CRP、IL-6、PCT均為炎性指標,CRP為促炎因子,可將機體吞噬細胞的能力增強,致使機體出現炎癥反應。IL-6水平升高可促進機體并發癥的發展。PCT 水平明顯升高,機體可出現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可造成多種臟器功能紊亂,從而加重病情。無管化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未加留置造瘺管,可避免對腎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從而可減輕炎性刺激與損傷,改善病情[7]。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4 h對照組患者血清CRP、IL-6、PCT水平高于觀察組,說明無管化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可減輕對患者腎功能造成的損傷,抑制炎癥反應,與何強等[8]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相比標準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無管化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患者可抑制機體炎癥反應,將手術時間與術后患者的恢復時間明顯縮短,術后并發癥隨之減少,安全性較高,可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