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伍
(電子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綿陽市中心醫院醫學檢驗科,四川綿陽 621000)
骨折患者普遍創傷較為嚴重,骨折附近血管及組織完整性受到破壞,可引起機體內環境紊亂,其中凝血系統、纖溶系統的激活,會形成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D-二聚體(D-D),凝血系統、FDP的過度亢奮可導致骨折組織周圍血流不暢、形成血栓,進而誘發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影響骨折康復[1]。由于骨折患者恢復時間較長,需長期臥床、制動、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大。FIB、FDP、D-D作為評價凝血功能的三大重要指標,可用來判斷骨者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或血栓是否發生[2]。本研究旨在探討凝血指標、D-D及FDP在骨折患者中的表達水平及臨床意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骨折患者76例納入骨折組(四肢長骨骨折20例、四肢非長骨骨折27例、軀干骨骨折29例),另擇同期健康體檢患者76例作為對照組,回顧性收集其臨床資料。骨折組男45例,女31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51.32±7.31)歲。對照組男43例,女33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50.38±7.5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綿陽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骨折診斷符合《我國中老年脆性髖部骨折及橈骨遠端骨折骨質疏松診斷標準與WHO診斷標準》[3]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非陳舊性骨折,無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感染者;②無惡性腫瘤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原發性凝血功能障礙者;②處于哺乳期、妊娠期者;③合并心、腦、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等。
1.2 觀察指標 ①骨折組與對照組外周血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水平比較。采集兩組人員的空腹靜脈血3 mL,通過全自動凝血分析儀(生產廠家:武漢科爾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RAC030)檢測凝血指標,包括外周血PT、APTT、TT;②骨折組與對照組血漿纖維蛋白原(FIB)、D-D、FDP水平。采血同①,離心(3 000 r/min,15 min)后取血漿,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FIB、D-D、FDP水平;③不同類型骨折患者FIB、D-D、FDP陽性率比較。以D-D>1.0 mg/L為陽性,FDP>5μg/mL為陽性,FIB>4 g/L為陽性,比較四肢長骨骨折、四肢非長骨骨折、軀干骨骨折患者FIB、D-D、FDP陽性率。TT、FIB、D-D、FDP對骨折的診斷效能比較。敏感度=真陽性患者數/(真陽性患者數+假陰性患者數)×100%;特異性=真陰性患者數/(真陰性患者數+假陽性患者數)×100%;AUC值為ROC曲線下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SE值為樣本均數的標準差;95%CI值為樣本統計量所構造的總體參數的估計區間;最大約登指數為靈敏度與特異性之和減1;最佳截斷點為ROC曲線最佳臨界點。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1.0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使用(±s)及[例(%)]表示,使用t檢驗及χ2趨勢檢驗進行比較。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骨折組與對照組患者外周血PT、APTT、TT水平比較 骨折組患者外周血PT、APTT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骨折組患者外周血TT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骨折組與對照組患者外周血PT、APTT、TT水平比較(±s,s)

表1 骨折組與對照組患者外周血PT、APTT、TT水平比較(±s,s)
PT:外周血凝血酶原時間;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時間;TT:外周血凝血酶時間。
組別 例數 PT APTT TT對照組 76 11.10±2.2931.43±4.5415.03±1.68骨折組 76 11.25±2.9830.87±4.7214.12±1.90 t值 0.348 0.745 3.128 P值 0.728 0.457 0.002
2.2 骨折組與對照組患者血漿FIB、D-D、FDP水平比較 骨折組患者血漿FIB、D-D、FDP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骨折組與對照組血漿FIB、D-D、FDP水平比較(±s)

表2 骨折組與對照組血漿FIB、D-D、FDP水平比較(±s)
FIB:血漿纖維蛋白原;D-D:D-二聚體;FDP:纖維蛋白降解產物。
組別 例數 FIB(g/L) D-D(μg/L)FDP(μg/mL)對照組 76 2.05±0.54 0.62±0.24 2.19±0.84骨折組 76 4.33±0.63 0.81±0.33 3.82±0.57 t值 23.955 4.059 13.998 P值 <0.001 <0.001 <0.001
2.3 不同類型骨折患者FIB、D-D、FDP陽性率比較 四肢長骨骨折、四肢非長骨骨折、軀干骨骨折患者FIB、D-D陽性率均無統計學差異,四肢非長骨骨折患者FDP陽性率(59.26%)低于四肢長骨骨折、軀干骨骨折患者(85.00%,96.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骨折患者FIB、D-D、FDP陽性率比較[例(%)]
2.4 TT、FIB、D-D、FDP診斷骨折的效能分析 TT的AUC明顯低于FIB、D-D、FDP;FIB的AUC明顯高于D-D、FDP,P<0.05;D-D的AUC明顯高于FDP,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TT、FIB、D-D、FDP診斷骨折的效能分析
骨折患者血管及組織損傷后可釋放大量組織因子進入血液,肢體水腫可壓迫靜脈,共同造成血流減慢、血管內皮功能降低、凝血系統異常激活等,同時術后需長期制動,可導致患者病理性血液凝固性增高,進而產生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凝血異常性疾病,分析骨折患者凝血狀態的改變情況,并探討其臨床特征,可為預防骨折后血栓形成提供依據,進而改善骨折患者預后[4]。
PT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狀況,APTT可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狀況,TT可反映FIB轉為纖維蛋白時間,均為常見凝血指標,APTT、PT升高、TT降低,提示機體呈高凝狀態[5]。本研究結果顯示,骨折組PT、APTT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骨折組TT短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與健康人群比較,骨折患者會因受創傷及創傷后的炎癥級聯反應影響,增加釋放凝血酶、血纖維穩定因子,可促進機體將纖維蛋白原裂解,再轉變為纖維蛋白單體到形成纖維蛋白[6]。李艷超等人[7]研究亦顯示,骨折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與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D-D主要為交聯纖維蛋白的分解產物,臨床常用于反映機體高凝狀態和繼發纖溶亢進,FDP為纖維蛋白或纖維蛋白原分解蛋白單體,同樣可反映機體纖溶亢進,FIB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在組織和血管損傷期間,FIB可通過凝血酶轉化為纖維蛋白,并成為血栓的基礎構成物質[8]。本研究結果顯示,骨折組患者血漿FIB、D-D、FDP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骨折患者血漿FIB、D-D、FDP水平均升高,處于血液高凝狀態,體內凝血和纖溶機制敏感,需對FIB、D-D、FDP進行監測,預防血栓性疾病的發生。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四肢長骨骨折、四肢非長骨骨折、軀干骨骨折患者FIB、D-D陽性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四肢非長骨骨折患者FDP陽性率(59.26%)低于四肢長骨骨折、軀干骨骨折患者(85.00%,96.55%),分析原因可能為,FDP為纖維蛋白單體,四肢非長骨血管網絡分布較少,四肢長骨血管較大,軀干周邊血管網豐富,因此陽性率較高。 本研究中,通過TT、FIB、D-D、FDP診斷骨折的效能分析結果顯示,其AUC分別為0.634、0.995、0.951、0.823,其中FIB對骨折的診斷效能最高,提示骨折患者的繼發性纖溶活性明顯增強。
綜上所述,骨折患者血漿FIB、D-D、FDP水平升高,可影響凝血功能,FDP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不同骨折類型,為骨折患者血液高凝狀態的判斷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