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韶宏
(吳川市人民醫院骨科,廣東湛江 524500)
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一種綜合病癥,由軟骨板、纖維板及髓核等損傷誘發,可引起患部組織周圍血管、神經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傳統后路椎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是臨床常用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法,實踐表明,該術式的效果欠佳,易引起復發[1]。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是微創技術發展的成果,該術式具有切口小、損傷輕的特點,通過椎間孔鏡進行手術操作,能夠精確定位術區,對髓核組織進行摘除,可改善患部組織周圍血管、神經損傷[2]。為進一步探究該方案的價值,本文選取67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回顧性分析傳統后路椎間開窗髓核摘除術和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對其身體恢復情況、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67例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因腰椎間盤突出癥進入吳川市人民醫院治療的患者,依據其治療方案分組:將應用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的34例患者編為觀察組,將應用傳統后路椎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的33例患者編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男性18例者,女性16例;年齡29~84歲;平均年齡(40.07±10.32)歲;病程為5~14個月,平均病程(9.38±2.21)個月;病 變 節 段:5例L5~S1,19例L4~5,10例L3~4。對照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齡為28~83歲;平均年齡(39.28±10.21)歲;病程為6~15個月,平均病程(9.27±2.15)個月;病變節段:4例L5~S1,18例L4~5,11例L3~4。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吳川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3]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伴有重度脊柱異常者;②精神疾病者;③腎、肝、心功能性疾病患者。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患者應用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腰椎正側位、穿刺點、穿刺位置、穿刺目標經C 型臂X線機確定;經椎間孔鏡(德國費格內窺鏡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203060475,型號ZJJ)置入穿刺針、導絲;為使7.5 mm的工作套管成功插入,于椎間孔處作1 cm切口,使該位置相應擴大;工作套管置入后將內窺鏡置入;利用內窺鏡呈現的手術視野摘除髓核組織,對殘存的髓核組織進行反復的沖洗;利用射頻電流止血;拔除外套管,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對照組患者應用傳統后路椎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在腰椎作一切口,切口位于腰椎后正中方向;為使骨窗露出,將皮膚、皮下組織、腰背筋膜逐層切開;分離、切除黃韌帶,使用的分離器械為剝離子;為使硬膜囊、神經根暴露,牽拉對側神經根;摘除髓核組織,檢查術區;止血、沖洗術區,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手術總出血量、臥床時間,其中臥床時間為患者手術結束至初次下床時間。②分別于兩組患者術后當天及術后3 d檢測其疼痛因子水平,包括P物質、神經肽Y、前列腺素E2。抽取患者5 mL的清晨空腹肘靜脈血作為血樣,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樣。③記錄兩組患者椎間隙感染、神經損傷、椎間盤再突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處理工具為SPSS 23.0軟件,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例(%)]表示,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臥床時間較對照組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s)
組別 例數 手術切口長度(cm) 出血量(mL) 臥床時間(d)觀察組 34 0.91±0.08 12.07±1.35 7.36±1.41對照組 33 3.48±0.27 45.68±4.72 13.31±1.43 t值 29.597 34.231 14.814 P值 <0.05 <0.05 <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當天及術后3 d疼痛因子 觀察組患者術后當天及術后3 d的P物質、神經肽Y、前列腺素E2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當天及術后3 d疼痛因子(±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當天及術后3 d疼痛因子(±s)
組別 例數 P物質(μg/mL) 神經肽Y(pg/mL) 前列腺素E2(pg/mL)術后當天 術后3 d 術后當天 術后3 d 術后當天 術后3 d觀察組 34 7.72±0.72 5.51±0.65 100.14±11.27 78.41±8.54 165.75±21.45 118.84±13.51對照組 33 11.25±1.24 8.32±1.09 180.21±21.03 126.13±15.44 230.72±33.45 175.83±22.11 t值 12.309 11.079 16.779 13.523 8.175 10.99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近年來,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人數逐年增加。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與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關系密切。此類患者通常會在外力作用下導致其纖維環發生破裂,致使髓核組織突出,對脊神經根產生壓迫,并出現持續性腰背部鈍痛。傳統后路椎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摘除突出組織的過程中,需牽拉硬膜囊、神經根,使髓核組織暴露,易引發硬膜破裂、神經根損傷及組織粘連等并發癥,對預后形成不良影響。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的操作借助內窺鏡和相關器械進行,形成的暴露面積較小,對患部正常生理結構的影響較小,可促進預后[4]。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臥床時間較對照組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該結果表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有助于身體的快速康復。分析原因為,在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中,手術器械經椎間孔鏡視野置入,術中需暴露的面積較小,且該術對患部周圍組織、血管的破壞較小,造成的出血量較小;另外,為使7.5 mm的工作套管插入,作1 cm切口,形成的手術切口較短;腰椎正側位、穿刺點、穿刺位置、穿刺目標通過C型臂線機確定,有助于了解病情,提高手術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可縮短術后臥床時間[5]。
本研究中,術后當天及術后3 d,觀察組患者的P物質、神經肽Y、前列腺素E2較對照組低(P<0.05),該結果表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有助于減輕疼痛。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操作中,剝離、牽拉椎旁筋膜及肌肉,可引發術后疼痛,刺激前列腺素E2、神經肽Y、P物質的分泌,其中前列腺素E2能夠提升末梢神經的痛覺敏感性;神經肽Y參與疼痛信號的傳遞;P物質受體能夠接收疼痛信號,傳導疼痛,使患者術后出現痛覺[6]。在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中,經椎間孔鏡置入穿刺針、導絲,再利用椎間孔鏡進行手術操作,可清除突出的髓核組織,改變脊神經根視物受壓迫狀態,改善患者的腰背部鈍痛;另外,該術式可較大限度保留脊柱后方韌帶復合體的完整性,減少對患部周圍正常生理結構的破壞,從而減輕術后疼痛[7]。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94%,低于對照組的18.18%(P<0.05),該結果表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的安全性較好。分析原因為,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對髓核組織的清除效果較好,能夠避免術后椎間盤再突發生[8]。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經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治療的安全性較高,能夠減輕疼痛,有助于身體康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