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其滿
(廣東祈福醫院骨外科,廣東 廣州 511496)
膝關節骨創傷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患者的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關節面壓縮、移位,治療時需以恢復關節穩定性與關節面平整為主。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手術雖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其手術時間較長,切口較大,患者術后恢復較慢,預后不佳,導致臨床應用受限[1]。近些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各種關節鏡器械、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關節微創外科的發展也逐漸智能化、信息化及精準化。關節鏡微創技術是于關節鏡監視下開展的膝關節手術治療,可達到較好的解剖復位與內固定效果,且可顯著降低對患者機體的損傷,關節鏡微創技術不僅具有微創優勢,還可有效保護患者關節損傷周圍的解剖結構,避免對關節部位血運的影響,利于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康復[2-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于廣東祈福醫院就診的82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16例;年齡22~68歲,平均(40.87±7.59)歲;創傷部位:左側膝關節26例,右側膝關節15例;創傷原因:交通事故18例,高空跌落15例,跌倒8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8例、13例;年齡20~65歲,平均(40.26±8.66)歲;創傷部位:左側膝關節30例,右側膝關節11例;創傷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空跌落10例,跌倒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X線片與CT檢查確診者;既往無患側下肢骨折、骨腫瘤等手術史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器官或系統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免疫系統功能異常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合并風濕性骨病、感染性關節炎及骨髓炎、骨腫瘤、嚴重骨質疏松者;精神病或無法配合治療者。研究在廣東祈福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下實施,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手術治療,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并進行膝關節清創、消毒,對于創傷面積過大或者合并感染的患者,實施關節腔穿刺及加壓反復沖洗,以有效清除創傷部位的污垢與殘留物,避免關節腔感染。之后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創傷部位。術前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廣譜抗生素以預防感染,并肌注1 500 IU的破傷風抗毒素(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021,規格:1 500 IU/支);術中實施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膝關節前外側作一8~10 cm的切口,將脛骨平臺與脛骨上段充分暴露,切開關節囊之后進行復位操作,之后采用鋼板螺釘實施內固定。針對韌帶損傷者,實施交叉韌帶重建;半月板損傷者,切除半月板;針對脛骨骨折者,實施復位內固定治療;膝關節破碎者將骨碎片清理干凈,自其骨折邊緣處穿孔,使用縫合線將關節囊處縫合。術后常規引流并使用抗感染、消腫止痛等藥物治療,指導患者做適當的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采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術前將患肢固定好,麻醉起效后,準備好止血帶。無菌條件下,在患者的前外側作一3 cm的切口,此時不置入關節鏡,僅將鏡鞘保留,向其中注入0.9%氯化鈉溶液,直至流出液澄清。之后在患者的前內側作一切口,確定關節鏡入路,關節鏡置入后對膝關節病變部位進行探查,在關節鏡監視下,將游離體清除,并清除凝血塊與滑膜,復位絞索的半月板,修整受損的關節面與半月板,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內固定或外固定,手術操作完畢后,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沖洗術腔,術后常規操作同對照組。均于術后隨訪4周。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②對比兩組患者術前、術后4周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分別于術前、術后4周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③對比兩組患者壓瘡、泌尿系統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文中數據,手術指標、炎性因子(血清TNF-α、IL-6、IL-8)水平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并發癥發生情況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與對照組比均縮短,術中出血量、換藥次數與對照組比均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愈合時間(d) 換藥次數(次)對照組 41 152.13±13.82 257.74±15.32 26.63±4.21 15.22±1.31觀察組 41 130.21±10.52 156.53±12.15 17.02±3.24 9.22±1.82 t值 8.081 33.144 11.583 17.133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血清TNF-α、IL-6、IL-8水平 相較于術前,術后4周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血清 TNF-α、IL-6、IL-8 水平比較 (±s, pg/mL)

表 2 兩組患者血清 TNF-α、IL-6、IL-8 水平比較 (±s, pg/mL)
注:與術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IL-8:白細胞介素-8。
組別 例數TNF-α IL-6 IL-8術前 術后4周 術前 術后4周 術前 術后4周對照組 41 808.55±48.66 590.11±30.10* 658.41±61.28 535.80±49.31* 428.45±20.13 172.25±18.66*觀察組 41 810.50±45.20 506.33±25.88* 660.10±60.21 500.11±45.12* 425.36±22.25 135.62±15.00*t值 0.188 13.514 0.126 3.419 0.659 9.79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中支撐下肢活動的重要屈戍關節,由于長期負重,在受到車禍、跌落及摔傷等影響后,容易發生骨創傷。針對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治療中手術切口大、出血量多及術后恢復慢、并發癥風險高等缺點,臨床需要更為安全高效的治療方式[5]。
臨床實踐證實,膝關節骨創傷嚴重影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從而使患者的行走與活動能力受影響,采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切口較小,且術中無需重復對關節腔進行暴露,反復沖洗關節腔后,可使手術順利完成,進而使術中感染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降低;采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患者,可取得顯著的手術效果,同時還可降低手術對骨周圍組織的損傷,最大限度地保護骨損傷周圍的軟組織,且不會影響骨折部位血運,因而有利于促進骨創傷部位的軟組織與血管愈合,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6-7]。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與對照組比均縮短,術中出血量、換藥次數與對照組比均減少,表明采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可縮短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采用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相比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手術治療,切口更小,而采用關節鏡輔助,可以對關節腔內的解剖結構進行充分探查,手術操作安全性高,可避免對患者骨損傷周圍組織的損傷,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關節鏡微創技術避免了大面積剝離關節周圍組織,縮短了切口愈合時間;同時輔以有效的康復訓練,可盡快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8-9]。
機體創傷與炎性因子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血清TNF-α可刺激血清IL-6、IL-8的釋放,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與組織損傷程度的敏感指標,因此,作為創傷應激反應因子,該指標聯合IL-6、IL-8參與機體炎性、損傷、感染等免疫調節過程,可造成惡性循環[10-11]。相較于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手術,關節鏡微創技術不需要較大的手術操作空間,因而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不會對患者造成大面積的損傷,同時較小的操作空間可減輕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環境的影響,并可促進對患者術后炎癥反應的控制,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恢復[12]。本研究中,術后4周觀察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患者,可使機體炎癥反應減輕,使患者膝關節功能早日恢復。另外,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知,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24.39%),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7.32%)明顯降低,其原因在于關節鏡的設計極為巧妙,只需要取小切口,即可將微小的內窺鏡置入關節腔內,手術造成的瘢痕較小,美觀度高,且通過關節鏡對腔內組織進行詳細解剖探查,可采取針對性操作,對組織進行復位與修復,從而避免對骨損傷周圍組織的損傷,在降低對患者機體創傷的同時,可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3-14]。
綜上,相比常規切開復位固定手術治療,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膝關節骨創傷患者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減輕炎癥反應,促進切口愈合,且安全性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