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和,鄭振健,林艷玲
(江門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廣東 江門 529000)
心搏驟停是急診急救中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其常見病理生理機制為心室顫動與無脈室性心動過速,少見無脈電活動。心搏驟停具有死亡率高、起病急等特點,對搶救時間的要求極其嚴格,若患者發生心搏驟停后,未及時得到救治,將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1]。心肺復蘇是指通過采取電除顫、人工呼吸、暢通呼吸道等一系列措施,以達到恢復心搏驟停患者意識與自主循環作用的一種復蘇手段,其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部分患者給予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后,仍然存在未能挽救其生命的現象[2]。因此,了解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相關危險因素,并及時給予干預手段,對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江門市人民醫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院前心搏驟停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的搶救結果將其分為自主循環恢復出院組(30例)和死亡組(50例)。診斷標準:參照《急診內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符合實施心肺復蘇指征者;臨床病例資料完整齊全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血流動力學障礙者;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到現場已經確認死亡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急救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半自動體外除顫儀(重慶醫藥集團席勒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Easy AED-F2)進行心肺復蘇,第1次能量給予200 J,第2次能量給予200~300 J,第3次能量給予360 J,均為單向波,若患者出現心跳停止或心電圖檢查呈線性,則立即給予胸部按壓,并及時給予機械通氣。自主循環恢復判定標準:患者的面色轉紅潤、收縮壓>60 mmHg(1 mmHg=0.133 kPa)、瞳孔對光反射存在、存在自主呼吸、瞳孔縮小、自主心跳恢復即為復蘇有效,表明患者自主循環恢復,搶救30 min后上述指征無1項恢復則判定為死亡[3]。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是否氣管插管、復蘇前心率類型、基礎疾病、有無群眾性的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院前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開始時間、急救反應時間、腎上腺素劑量、心肺復蘇循環次數、電除顫開始時間等。②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研究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死亡的相關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死亡組患者氣管插管、復蘇前心率為室顫/無脈搏室速類型、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無群眾性的胸外心臟按壓復蘇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自主循環恢復出院組,且死亡組患者院前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開始時間、急救反應時間、電除顫開始時間均顯著長于自主循環恢復出院組,死亡組患者腎上腺素劑量、心肺復蘇循環次數均顯著多于自主循環恢復出院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危險因素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氣管插管、復蘇前心率為室顫/無脈搏室速類型、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無群眾性的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院前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開始時間長、急救反應時間長、電除顫開始時間長、腎上腺素使用劑量多、心肺復蘇循環次數多均為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1.306、1.597、1.972、1.680、1.270、1.906、2.406、2.083、2.284,均P< 0.05),見表2。

表2 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由于各種因素所引起的心臟有效收縮和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被稱為心搏驟停,若患者未能在黃金救治時間內得到復蘇,將導致其全身嚴重缺血、缺氧,從而對患者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極大地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4]。心肺復蘇是針對驟停的心臟和呼吸采取的現場急救技術,但部分患者可因發生驟停時身旁無群眾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復蘇、急救反應時間長等因素,錯過最佳搶救時機,且心肺復蘇成功僅說明了患者恢復了自主循環,其后往往發生血流動力學紊亂、心功能不全、腦功能損傷等,導致其預后較差,甚至仍未能挽救其生命[5]。因此,確定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危險因素,從而給予及時有效的預防、治療措施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氣管插管、復蘇前心率為室顫/無脈搏室速類型、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無群眾性的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院前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開始時間長、急救反應時間長、電除顫開始時間長、腎上腺素使用劑量多、心肺復蘇循環次數多均為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在院前急救時,醫生通常習慣及早建立氣道通路,早期氣管插管建立高級氣道可以確保患者通氣的有效性,是基礎生命支持推薦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實行氣管插管可能導致胸外按壓中斷,心肺復蘇質量低下,從而導致血流灌注不足,引起機體重要臟器損傷,增加患者死亡風險[6];因此在不影響和中斷心肺復蘇的前提下,可通過置入咽管并使用球囊面罩來保證有效通氣,盡量避免氣管插管影響心肺復蘇質量。室顫患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為心肌細胞長期缺血、缺氧導致病變的心肌細胞電活動傳導發生變化,從而形成更多的環路和折返;無脈搏室速因心室搏動速度太快,導致心臟射血功能不全,其他各個臟器缺乏血液供應,室顫/無脈搏室速類型患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電解質紊亂、心肌缺血區和非缺血區血流灌注均易誘發心室纖維性顫動,預后較差[7]。因此對于室顫/無脈搏室速類型患者要特別關注,并及時進行電除顫,恢復患者自主循環和正常心臟電生理功能。心腦血管疾病不僅可造成患者心搏驟停的發生,還因其心腦血管功能本已受損,導致其進行心肺復蘇時效果減弱,增加患者死亡風險[8]。因此,對于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平時應注重對患者基礎疾病的治療與干預。
復蘇工作中最關鍵的是對搶救時間的把握,心肺復蘇開始時間即為患者腦缺血、缺氧時間,該時段患者腦組織處于無灌流狀態,且從開始心肺復蘇到恢復自主循環這段時間,全身重要組織器官也處于低灌流狀態,部分患者經多次心肺復蘇循環后仍無法在30 min內自主恢復,間接反映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隨著心肺復蘇時間延長,機體代償機制失常,出現不可逆的缺血-再灌注損傷,使機體重要器官受損,從而降低患者生存率[9]。患者越早進行心肺復蘇,不僅能夠盡早恢復患者的血流灌注,提升復蘇效果,還有利于減少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害,改善患者預后,反之則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因此無群眾性的胸外心臟按壓復蘇、急救反應時間長、距離院前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開始時間長、電除顫開始時間長、心肺復蘇循環次數多均是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不良的相關影響因素。所以,應積極普及急救知識,并采取有效措施強化公民的心肺復蘇培訓,提高院外心搏驟停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同時優化院前急救流程,完善救治服務體系,縮短急救反應時間,并加強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最大限度保證高質量心肺復蘇的實施,及時有效地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以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心臟驟停的缺血再灌注和電除顫會引起暫時的心肌頓抑和心功能不全,而血管活性藥物腎上腺素能夠有效輔助心肺復蘇,其能夠通過改善心肌的收縮和松弛,改善心功能,并有效促使患者機體血液循環恢復,但若腎上腺素使用劑量過多可對患者心肌及其他器官造成損害,影響復蘇效果[10]。因此急救時,應盡量降低腎上腺素使用頻率和總劑量,避免對心肌和其他臟器造成損傷,從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綜上,有氣管插管、復蘇前心率為室顫/無脈搏室速類型、合并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無群眾性的胸外心臟按壓復蘇、院前胸外心臟按壓復蘇時間長、急救反應時間長、電除顫開始時間長、腎上腺素使用劑量多、心肺復蘇循環次數多均為影響院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后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通過普及急救知識,平時注重患者的基礎疾病干預,同時完善急救流程,及時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