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飛艷
(東海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連云港 222399)
產后出血屬于產科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目前臨床多通過產前血清檢測評估產后出血風險,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其中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血紅蛋白(Hb)及血小板(PLT)均為凝血功能指標,是產前常規檢測指標。妊娠使產婦生理狀態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妊娠末期產婦的血細胞參數與凝血功能指標發生明顯變化,高齡產婦由于骨盆和韌帶松弛性下降,子宮收縮力和陰道伸張力也較差,增加產婦產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孕婦產前檢查時FIB含量較低則其分娩后發生產后出血的風險就會明顯提升[1];當人體血液長時間處于高凝狀態時,會導致妊娠階段纖溶活性的代償效應,且D-D含量也會相應提升,提示孕婦產后出血的風險隨之提升[2]; Hb、PLT在臨床上被用于檢測血液的凝集程度和溶解狀況,對產后可能出現的出血和其他并發癥也可作出預測[3]。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產婦產前FIB、D-D、Hb、PLT與產后出血的相關性,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東海縣人民醫院完成分娩并發生產后出血的高齡產婦40例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另選取同期東海縣人民醫院收治的順利分娩且未出現產后出血情況的高齡產婦4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觀察組產婦年齡35~41歲,平均(37.18±1.65)歲;孕周37~41周,平均(39.35±0.35)周。其中10例產婦產后出血量超過1 000 mL,為嚴重產后出血情況;30例產婦產后出血量在500~1 000 mL之間,為正常產后出血情況。對照組產婦年齡35~43歲,平均(37.53±1.45)歲;孕周35~41周,平均(39.21±0.28)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均為單胎產婦者;產婦年齡 > 35歲;觀察組產婦產后24 h出血量超過500 mL者等。排除標準:產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本次研究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檢驗方法 于產婦孕31~33周產前進行血液樣本采集檢驗,均抽取產婦空腹靜脈血5 mL,其中3 mL靜脈血使用真空采血管抗凝保存,進行離心處理,設置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5 min,分離血漿。通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血漿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血紅蛋白(Hb)進行測定;另外2 mL靜脈血,通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血小板計數(PLT),嚴格按照設備操作說明書與實驗室規定進行,所有操作均在2 h內完成。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年齡對產婦產后出血的影響。②比較兩組產婦產前FIB、D-D、Hb、PLT水平。③比較觀察組產后出血不同程度產婦FIB、D-D、Hb、PLT水平。④分析產前FIB、D-D、Hb、PLT水平與產后出血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表示為(±s),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例(%)],用χ2檢驗。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法分析FIB、D-D、Hb、PLT水平與產后出血的相關性。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年齡對產后出血的影響 觀察組產婦年齡≥40歲占比為82.50%(33/40),顯著高于<40歲的17.50%(7/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33.800,P<0.05)。
2.2 對照組與觀察組產婦產前FIB、D-D、Hb、PLT水平 觀察組產婦FIB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D-D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產婦Hb、PL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產婦產前FIB、D-D、Hb、PLT水平(±s)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產婦產前FIB、D-D、Hb、PLT水平(±s)
注:FIB:纖維蛋白原;D-D:D-二聚體;Hb:血紅蛋白;PLT:血小板。
組別 例數 FIB(g/L) D-D(g/L) Hb(g/L) PLT(×109/L)對照組 40 4.98±0.22 1.44±0.20 109.99±12.24 200.49±25.55觀察組 40 4.45±0.23 1.78±0.21 110.05±12.23 193.38±25.53 t值 10.532 7.415 0.022 1.245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觀察組產后出血不同程度產婦FIB、D-D、Hb、PLT水平 嚴重產后出血產婦FIB、PLT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產后出血者,D-D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出血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正常產后出血與嚴重產后出血產婦的Hb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出血不同程度產婦FIB、D-D、Hb、PLT水平(±s)

表2 觀察組出血不同程度產婦FIB、D-D、Hb、PLT水平(±s)
組別 例數 FIB(g/L) D-D(g/L) Hb(g/L) PLT(×109/L)正常產后出血 30 4.55±0.13 1.59±0.21 109.65±15.53 195.38±4.93嚴重產后出血 10 4.20±0.15 1.93±0.20 111.33±15.57 190.24±4.99 t值 7.100 4.484 0.296 2.847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相關性分析 產前FIB水平與產后出血量呈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0.314,P<0.05),產前D-D水平與產后出血量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 0.521,P<0.05),而PLT與產后出血量無相關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產前FIB、D-D、PLT水平與產后出血量的相關性分析
產后出血屬于分娩后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其臨床特點即為陰道出血,如病情嚴重者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出血的情況,甚至誘發失血性休克,如未及時發現和治療則會進一步引發臟器功能衰竭。根據臨床研究指出,妊娠年齡超過35歲的高齡產婦分娩后發生產后出血的概率相對較高,究其原因可能和胎盤、藥物、自身宮體平滑肌功能、身體素質等均有著密切聯系[5]。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在分娩前僅依靠外在表征評估產后出血風險的難度相對較高,部分高齡產婦在分娩前并無任何高危因素,但仍會出現產后出血的情況[6]。另外,產后出血屬于可預防型并發癥,且在分娩前發現存在高危因素的群體,更加有利于針對該類產婦給予重點看護,從而確保在產后出血時能夠及時給予正確處理,有效避免出血過多或感染等情況[7]。隨著近幾年婦產科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同妊娠期階段產婦的身體機能是處于動態變化的觀點,且其中血液狀態則處于異常高凝或低凝的狀態,而凝血功能指標和產后出血有著密切聯系,凝血功能異常即導致分娩時損傷難以短時間愈合,使產后出血概率增加[8-9]。
FIB的本質為二聚體球蛋白,是人體內主要凝血因子之一,可直接參與到整個凝血的過程中,該物質和凝血酶關系密切,可影響凝血酶的活性。當孕婦產前檢查時FIB含量相對較低,則其分娩后發生產后出血的風險就會明顯提升。當人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時可大量分泌各類組織因子,從而加快凝血進程,導致產后出血發生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凝血功能障礙,無法形成有效的止血機制,因此此類產婦在妊娠前FIB水平相對較低。而經過臨床大數據統計顯示,高齡產后出血群體在產前檢查中血漿FIB含量低于正常孕婦群體,且產后出血情況越嚴重者,其FIB水平越低,即說明產前檢測FIB有助于推測產后出血的風險概率[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FIB顯著低于對照組,嚴重產后出血產婦FIB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產后出血者,由此證實可通過測定FIB指標用于推斷產后出血及其嚴重程度。
D-D屬于酶類物質代謝產物的一種,僅由纖溶酶對交聯纖維蛋白進行水解后產生,具有較高的特異性,當人體血管中發生纖溶反應,或存在凝血障礙時,則其血漿D-D含量也會隨之升高。相關研究證明,當人體血液長時間處于高凝狀態后,會導致妊娠階段纖溶活性的代償效應,且D-D含量也會相應提升,此時提示該孕婦產后出血的風險隨之提升[11]。即妊娠階段女性體內的循環系統會產生自我調節機制,大量分泌凝血因子、纖維蛋白等,也就導致孕婦分娩前短時間內處于血液高凝狀態,而高凝狀態會進一步刺激人體釋放活血因子,以此控制血栓的形成,其中D-D為典型代表[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后出血產婦血漿D-D顯著高于對照組,嚴重產后出血產婦D-D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出血者,因此可以利用檢查D-D含量的方式評估孕婦產后出血的風險性。
Hb是血液當中含量最多的蛋白類物質,主要功能為搭載和運輸血液中包含的氧氣,而這種功能也和其特殊的四亞基結構有著密切關聯,Hb指標是評價人體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Hb測定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此證實Hb指標無法用于臨床預測產后出血。
PLT也是凝血功能中的重要指標,其自身也具有較高的結構穩定性,經活血因子或外傷等因素的刺激,PLT便會激活凝血功能,使其處于亢進狀態,從而更好地抑制出血。根據相關研究顯示,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血漿中PLT、Hb含量和未發生產后出血群體無明顯差異[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PLT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嚴重產后出血產婦PLT 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產后出血者,表明PLT可用于了解產婦產后出血的病情并指導治療,但應用價值有限,需要結合其他指標共同分析。
FIB、D-D和產后出血評估存在密切關聯。正常情況下產婦在分娩前階段循環系統會進入自主調整過程,為防止分娩時大量出血,循環系統會大量合成凝血因子,導致產婦分娩前均處于血液黏稠狀態。而當機體進入高凝血狀態后,就會激活相應細胞功能,從而釋放更多的組織因子,刺激活血因子的釋放。當D-D含量升高時,則說明出血發生概率也會隨之升高,因為纖溶功能處于亢進狀態,使得凝血因子無法發揮應有功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產前FIB水平與產后出血量呈負相關,產前D-D水平與產后出血量呈正相關,提示高齡產婦產前通過檢測血漿FIB、D-D指標水平可用于臨床預測產后出血。
綜上,高齡產婦可通過產前檢測FIB、D-D指標來預測產后出血,而Hb、PLT指標對預測產后出血尚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