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喻晗
摘??要:隨著我國羽毛球專業水平的提高,國內的業余羽毛球運動也開展的如火如荼,武漢市業余羽毛球運動也得到了蓬勃開展,尤其武漢市幾所高校近些年招收的高水平運動員,更是帶動了武漢市高校羽毛球整體水平的提高。而羽毛球運動中出現的傷病嚴重影響了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的訓練持續性和成長的節奏,甚至牽連了整個運動生涯。因此了解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的傷病現狀,分析導致傷病的原因,對提高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損傷
一、國內研究現狀
隨著近幾年國內羽毛球運動的蓬勃發展,羽毛球運動在成為了最受群眾歡迎的球類運動項目,參與者越來越多,運動損傷成為了一大問題。相關的研究也引起了更多學者的興趣,其中賀澤江的研究中顯示,肩關節損傷的比例高達?18.55%,其次是踝關節和膝關節。占16.94%和?15.32%,并根據損傷的類型和部位,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方法。李建萍調查了西安市的?317?名羽毛球愛好者,其中有?302?存在運動損傷,達到了95.27%的概率,損傷部位分布在膝關節、踝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分別占?21.85%、15.56%、13.25%、10.26%,并對損傷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防止損傷的方法。沈雁冰調查了南京市的羽毛球愛好者的運動損傷現狀,?102?人中有87?人存在不同成都的損傷,損傷概率為 85.3%,其中損傷的概率最高的三個部位分別為23%(腰部)、21%(膝關節)、18%(腕關節)。王波等調查和研究了蘭州市的羽毛球運動員的損傷現狀,292人中有286人存在損傷的情況,概率達到了?97.95%,肩關節損傷的占?34.26%,腕關節損傷的也高達30.41%,踝關節損傷的占?22.73%。對損傷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方法。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論文的調查對象是指各高校羽毛球校隊隊員。采用重點調查和隨機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11所運動水平較高的院校進行調查,每所學校隨機抽取20人發放網絡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220份,回收207份,其中有效問卷207份。以207名高水平運動員的損傷現狀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主要通過互聯網搜索引擎進行檢索相關文獻及調查數據,收集羽毛球運動損傷方面的資料,查閱運動訓練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等有關的書籍,做了充分的準備,得到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2.訪談法
根據本研究需要,設計訪談提綱,就羽毛球運動員損傷的原因、預防措施等訪談了運動人體科學、運動損傷研究等方面的專家和高校的教練員、高水平羽毛球運動員。
3.問卷調查法
在設計調查問卷之前,閱讀了大量的有關運動損傷、運動人體科學以及社會調查方面的書籍和文獻資料,根據相關問卷的設計要求,擬定了調查問卷。
三、結果與分析
(一)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基本情況
11所高校的207名羽毛球運動員中男生有128人,所占比例為61.76%。女生有79人,所占比例為38.24%。其中,未滿18歲2人,所占比例0.88%,18至22歲有177人,所占比例為85.59%,22歲以上28人,所占比例13.53%。說明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以本科生年齡階段的居多,研究生和博士生較少。
1.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個人經歷
11所高校的207名羽毛球運動員中曾經接受過專業訓練的125人,所占比例60.39%,未接受過專業訓練的82人,所占比例39.61%。說明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的運動水平普遍較高。
2.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在校訓練時間
被調查的207人中每周訓練次數為2-3次的有97人,所占比例高達46.86%。每周訓練4-6次的有76人,每周訓練1次的有20人,每周訓練7次以上只有14人。訓練時間以每周2-3次居多,說明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訓練時間較少。
(二)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情況
1.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發生頻次
被調查的207人中,在一年內發生過1-2次損傷的有110人,發生過3-4次損傷的有67人,發生過5次以上損傷的有12人,18人沒發生過損傷。結果表明一年內發生損傷次數以1-2次的居多。說明頻次不高,損傷2次以內屬于正?,F象。
2.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類型
運動損傷(sports?injury)指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的損傷。類型按損傷后的階段性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
急性損傷:直接或間接力量一次作用而致傷,傷后癥狀迅速出現,病程一般較短。
慢性損傷:按病因又可分為陳舊傷和過勞損傷兩類。陳舊傷是急性損傷后因處理不當而致反復發作的損傷。過勞損傷是由于局部運動負荷量安排不當,長期負擔過重,超出了組織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過勞致傷,癥狀出現緩慢,病程較長。
被調查的207人中絕大部分都有運動損傷,其中慢性損傷152人次,急性損傷110人次,發生慢性損傷和急性損傷的比例都比較大,說明對于高水平運動員,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加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在這之中損傷是很難避免的。
3.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損傷程度
按損傷程度分為輕度傷中度傷和重度傷。輕度傷是指受傷后仍能進行體育活動或訓練,中度傷是指受傷后需要進行門診治療,短時間內不能按體育教學要求從事體育活動或需停止患部練習或減少患部活動,重度傷是指受傷后需住院治療,完全不能從事體育活動或訓練[[]]。
表3是運動員受傷后的情況調查,傷后恢復時間在1周后左右的情況居多,所占比例42.51%。說明損傷并不輕不重,以中度傷為主。傷后的影響方面,大部分只影響到了正常訓練,另一部分影響到了正常生活,說明中度損傷居多,重度傷也占了一部分比例。傷后處理方面,大部分都會積極治療。從以上調查情況看出,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發生損傷的程度以中度損傷為主。
(三)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運動損傷部位
被調查的207人中,無損傷的運動員只有30人。受傷部位集中在下肢,而損傷頻率發生最高的是膝關節,207人中有106人次損傷。主要原因是運動中人的整個重心都放在了下肢,它承受了超負荷的重量,而且要不停地移動、蹬跳跨步和急轉急停,長期以往極易造成下肢的關節勞損。
武漢市羽毛球運動員屬于接近專業領域的人群,他們在運動中要利用膝關節來完成大幅度的跨步、蹬轉、起跳等動作,而且經常會出現反復的瞬間變向、側身、墊步、起跳和跨步,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膝關節的穩定性就會下降,動作不協調或用力過度也容易引發膝關節的急性損傷。還有發力后的緩沖動作不正確也會引起膝關節損傷。在膝關節處于半蹲位活動時,動作一旦用力過度或發力錯誤都會使髕骨軟骨面承受更大的摩擦力,這些力一旦超過了承受的負荷,就會造成局部組織的損壞,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機體變化。
下肢的另一高頻率受傷關節是踝關節,被調查207人中有74人次發生損傷,占35.75%。它的運動損傷以外側副韌帶損傷較為多見,主要是由于運動中的承受力分布不均和踝關節穩定性降低而造成的。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要不停地移動。在起跳殺球后落地的瞬間,身體重心不穩定,所以踝關節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在難以控制平衡時容易發生踝關節的扭傷,另一方面,在調查中發現雖然跟健斷裂的發生率不高,但跟健斷裂的發生對運動員會帶來諸多不便,并且治療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對于跟健斷裂的預防應引起人們的注意。
調查表明,腰部也是損傷頻率較高的部位,207人中有95人次發生損傷。比例高達45.89%。這是由于羽毛球運動技術特點的原因。腰部是人體的核心,在運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幾乎左右動作都會涉及到腰部的發力。殺球、跨步救球等技術都需要腰部的參與來完成,如果腰腹力量不足,或在擊打被動球時身體過度后仰或前傾都容易造成腰部的損傷。慢性損傷是由于不斷用力或反復屈伸摩擦造成。急性損傷是由于技術動作錯誤或動作過大造成。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由于年齡和訓練量的關系,腰部損傷的幾率未到被調查者的50%。職業羽毛球運動員中幾乎所有人都患有或輕或重的腰肌勞損。
腕關節的損傷占被調查者總人數比例的21.74%,45人次,這是由于羽毛球運動的技術要求所決定的。在技術動作正確并且高水平的運動員中(尤其是雙打運動員),它的受傷頻率是相對較高的。運動中,隨著來球不斷的變化,需要各種技術回擊,這就要求手腕不斷地快速地轉動、發力,因此手腕會不斷地旋轉、發力。長期以往容易造成損傷。
肩關節損傷的概率較低,只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3.67%。原因是高校運動員的訓練量較小,沒達到專業的高水準。然而受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術動作不規范,又想打出高質量的回球,造成技術動作變形或發力不均勻,導致肩關節損傷。另一個原因是在羽毛球運動中,正手、反手的后場技術,幾乎都需要肩關節的參與,這種動作要無數次的重復,因而使得肩袖關節過度摩擦碰撞,造成損傷。
根據調查可以看出,肘關節損傷所占比例并不多,207人中只有31人次發生損傷。這是由于被調查者這類人群有了一定的羽毛球運動基礎,動作相對正確。而一些初學者或者沒掌握正確動作的人群,經常會被一種叫做“肱骨外上髁炎”的傷病所困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網球肘”,引起損傷的原因是由于擊球時力量堆積到肘部無法釋放,造成肘部負荷過重,產生炎癥。
207人中有16人是其他部位損傷,幾乎都是一些少見的傷病,比如,手指、腳趾,腹股溝等位置,原因是由于意外情況和動作不規范或精力不集中造成。其中還有30人無損傷,這些隊員大多防范意識非常高,并且很注意細節,處處提防,并且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
結論
(1)武漢市高校羽毛球運動員中絕大多數受過專業的訓練,并且存在較高的運動損傷概率。其中,慢性損傷居多,損傷的程度以中度損傷較為多見。
(2)受傷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和腰部。
參考文獻:
[1]肖杰.學打羽毛球仁[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l0:9-11.
[2]馬玲.甘肅省業余羽毛球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及建議[D].西北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張誠(1993—??),男,漢族,河南西平縣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