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昉
(浙江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3)
教育部在2019年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次年6月,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達成廣泛共識。
作為人文通識課的希羅神話文化賞析課,在課程思政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無論是神話還是神話背后映射的文化,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但傳統教學框架里的同類課程,重視語言文化的傳授遠多于對學生品質的培養,尤其是希羅神話課,因其系統故事性強,很容易上成文學課——以神譜為主線梳理講解神話故事,闡述神話與文化之間的關聯,但對于神話本身蘊含的教育意義,卻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
事實上,對于神話的重要性和教育意義,古今中外均有各種評述,像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在他的《理想國》提醒人們閱讀神話時要有所取舍,“用神的故事來教化人們孝順父母,友愛朋友”。德國哲學家尼采則十分重視神話對于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品質的意義,認為神話顯示了“對生命的真正意義的內在信念”。而我國著名神話學家葉舒憲曾說過:“神話所內在的人類文化基因,決定了神話即便遠離人類神話時代依舊神力無限,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詩性智慧,也為人類提供了返歸自身的航向與能力”。
基于神話本身蘊含的巨大教育能量,希羅神話文化賞析的課程思政改革正可以以此為切入口,透過神話故事的表層,發掘神話內部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去看到和思考神話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認識生命的尊嚴和意義、正確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塑造健康的審美觀等等,使學生在體驗神話魅力的同時自己的品格也得以提升,建立起積極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目前在本校開設的希羅神話文化賞析課是針對全校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兼具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的通識選修課,與面向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希羅神話必修課不同,授課對象為來自全校各個學院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相對英語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對英語讀物接受程度較差,對西方文學文化了解不深,學習目的也不是為了學習語言,但優勢是思路開闊,對同一事物會提供不同的解讀角度,利于思想碰撞的討論。
其一,“神話”一詞容易帶給人古老過時之感,神話中的故事和人物,因其年代久遠,且和當下時代社會嚴重脫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如何挖掘神話中的現實意義,使其與當下結合,與時事結合,與國情結合,將是吸引學生的第一要點。
其二,希羅神話中人物眾多,關系錯綜復雜,名字冗長難記,學生接受性差,時有無法理解的篇目。倘若學生無法了解神話,又如何從中汲取教育力量?如何減少學生的畏難感,讓學生可以充分地沉浸其中并主動參與討論,將是思政實施的第二要點。
其三,希羅神話關聯的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所屬的東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基礎,對其中許多文化因素會產生匪夷所思的荒誕感。如何消除因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排斥感,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是課程改革的第三要點。
針對以上要點,希羅神話文化賞析課程的思政改革整體思路總結如下:以神話中反復出現的母題為核心,有意識地結合審美、生態觀、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將課程分成“生與死”“戰爭與和平”“愛與背叛”“人與自然”“美與丑”五大版塊來進行主題教學設計。針對每一板塊,緊扣主題挑選若干希臘羅馬經典神話故事,并注重與當下時事的結合,講解的同時介紹它們對西方國家語言、文學、藝術、文化等影響,使學生對希臘羅馬神話及其意義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西方文化的認知水平和鑒賞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嘗試性地比較希羅神話與中國神話的異同,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對異域文化形成一定的敏感度,并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在古今對照、中西對比中引導學生對神話所映射的生命和人生的方方面面(生死、家國、愛恨、美丑等)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從而建立起健全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既然該課程的教學重點從知識的傳授轉移到了教化育人,學生主體的參與性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育人無法落到實處。因此,以教師為主講的大課授課模式不再適用,而小班化的探討式教學更利于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就目前實施情況來看,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學可達到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上,不再沿用神話課程常用的按時代劃分或以人物為中心編排內容的方法,而是有機地結合了神話中反復出現的母題和思政元素,分成“生與死”“戰爭與和平”“愛與背叛”“人與自然”和“美與丑”五大版塊,每個版塊以解讀經典希羅神話為藍本,旨在引導學生思考神話蘊含的社會、文化、倫理等教育意義,并結合自身和當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五大板塊對應的核心思政元素舉例解析如下:
生命的意義:對應“生與死”板塊。生命教育的核心應該是關于生命意義的教育,而生命的最大意義莫過于對崇高生命價值的追求。希羅神話中的諸多英雄在這方面給了很好的范例。無論是為榮譽而戰的阿喀琉斯,還是敢于反抗權威為人類謀福祉的普羅米修斯,或是熱衷于正義與和平、以勇敢和智慧實現了生命意義的雅典娜,都顯現出強大的生命意志,踐行生命的崇高感和使命感。
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應“戰爭與和平”板塊。戰亂與紛爭是希臘神話的重要主題。古希臘的哲人與藝術家一方面歌頌以愛國主義和自由平等為宗旨的戰爭,另一方面也反思了戰爭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和苦痛,希冀在人世中實現永久和平。這與習近平主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不約而同,該構想是新時代引領世界人民反思戰爭、追求和平的偉大構想,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是當前世界發展的永恒目標。。
平等與自由:對應“愛與背叛”板塊。人人生而平等,平等既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又是社會所追求的價值、原則和道德理想。盡管在兩千多年前的希臘神話中尤其是愛情神話中,神與人處于完全不對等的地位,多數愛情只是武力之下的脅迫,但依然有勇敢追求平等的動人愛情。比如丘比特與普緒克的故事,普緒克為尋回真愛不畏艱辛終得圓滿。亦有為了自由拒絕求愛者的勇敢者,比如為了逃離阿波羅的追求主動要求變成月桂樹的達芙妮,體現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可貴精神。
生態意識:對應“人與自然”板塊。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共同發展,需要全體公民樹立起良好的生態意識,視環保為己任。希羅神話中有大量關于自然秩序和宇宙力量的原始詮釋,主要體現為萬物一體的認識、對理想生態的追慕等方面。比如阿多尼斯從沒藥樹中誕生,體現人類與動植物的親緣關系;波塞冬和雅典娜對雅典城的爭奪之戰,最終雅典人選擇了帶來橄欖樹的雅典娜,體現了親近自然的原始生態意識等等。
對美好的人/事物/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應“美與丑”板塊。古希臘神話中的諸神代表著世間萬物,神性的美光芒萬丈。古希臘人留下的審美傳統沿襲至今,人們對美的向往和追求從未改變。人對神的崇拜和向往,無疑象征著人對自然、和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美既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也是一種具體的感受。更值得關注的是,古希臘神話中崇尚的美不僅僅是外在美,更是與靈魂之美或曰內在美的和諧統一。但凡外貌動人的神或人,往往被賦予品德高尚的聯想。最有力的例子是美貌堪比阿弗洛狄忒的普敘刻,為了挽回所愛,她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因堅持不懈的美德感動了主神宙斯,被位列眾神之中。
課程教學主要采用任務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其中任務式指的是每位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選擇不同的版塊在課上做神話分享,每次課上均有2-4位學生完成分享任務,分享內容聚焦于1-2個自選的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先介紹故事,重點是解讀神話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分享結束后由教師和其他同學對其分享內容進行提問和討論。
合作式通常指學生需要在課堂回答教師的問題時,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并匯總小組成員討論結果進行匯報反饋。探究式一般在教師提出較難或較為深入的問題時,比如如何看待中希神話文化中對待死亡的異同,教師將難題拆分成若干個小問題,并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分層探討,或者將其布置為課外任務,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尋找相關案例,再回課堂進行分步解析和深入討論。
課程秉著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活動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真正以學生的需求為關注點,形成以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常態。
希羅神話文化賞析課自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授課,同步進行思政改革,已進行了兩年的教學改革實踐。課程思政模式的特色首先體現在內容編排設計上。與一般的神話課習慣按照神譜時間順序或圍繞核心人物展開的編排有所不同,該課程有機結合了神話中反復出現的母題和思政元素,通過調查問卷和師生座談等多種方式,最終選擇了和人生相關的五大命題版塊:“生與死”“戰爭與和平”“愛與背叛”“人與自然”和“美與丑”。一方面,這些命題在神話中提及率很高,有助于神話素材的搜羅和歸納,另一方面,這些命題既是每一個人面臨的重大人生命題,也是學生深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在討論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加入結合自身的思考,得到的裨益也將直接作用于自身。從幾次問卷反饋情況看,有將近60%的學生認為上了這門課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影響,主要體現為:開始思考一些原先沒有想過的問題(81%),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更深入了(69%),和思考問題時思路更開闊了(56%)。
其次,教學小班化、探究式的學習模式,打破了通識大課上老師滿堂灌學生昏沉沉的沉悶局面,重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無論是個人的神話分享環節,還是小組的討論反饋環節,教師可以給與學生更個人化的關注和針對性的輔導,優化班級管理和指導;每位同學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增多,學生彼此之間也增加了彼此分享互相合作的機會,有利于創建更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
再次,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不太熟悉的希臘羅馬神話與耳熟能詳的中國神話進行對比觀照,不再孤立地去討論個別神話的內容和意義,而是將神話討論放在世界文明的大框架里,既能帶動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原本和自身知識結構沒什么關聯的希羅神話,又能引導學生自發地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批判性思維,進一步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
當然,這樣的思政新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內容的編排上依然略顯籠統和單薄,五大板塊不足以囊括神話之博大精深,仍需要不斷挖掘更多更好的神話母題和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小班教學固然教學效果不錯,但缺點是受眾面太小,面對全校的通識課自然是希望澤及更多的學生,班級規模和教學質量之間能否有個更好的平衡;等等。
課程思政圍繞服務于學生的品格塑造,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之根本,其實是對教育初心的回歸,亦與神話的教育意義共鳴。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程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將希羅神話文化賞析這樣的通識人文選修課的課程思政,與同體系里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進行協同合作,甚至與外語人文以外的學院不同類型的課程思政有機地互補結合,形成更為綜合、系統、多樣的課程思政體系,將是一個更有意義也更值得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