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華
(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 江蘇南京 210000)
聲樂藝術在陶冶情操和提高人們精神文化的交流氛圍與合作有著獨特的魅力,同時,作為人類藝術文化的一個非常特別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大眾的喜歡,也比以前更加受到大家的重視,尤其在藝術類考試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別,以及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不同,準確的把握該生適合那一類唱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區分這兩個唱法之間的差別和相同之處。然后具體的學生具體安排,同樣的,在其他任何時候,也要通過這種方法把適合什么樣唱法的歌曲,就用什么樣的唱法來歌唱。
首先要區分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差別和它們的相同之處,就要要對他們的定義有所了解。
民族唱法在很多人以為就是屬于各個民族的,根據民族的一種語言的說話方式或者是以民族語言為歌詞再由一名民族歌唱家唱出來的歌所使用的技巧和規律稱之為民族唱法。然而事實上,民族唱法并不是這樣理解的,民族唱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講,就是說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聲樂作品時運用的技術方法和規律,是民族民間唱法和中西結合唱法的總稱;廣義的講,民族唱法是指包括戲曲、曲藝民歌這三類風格創作的唱法。
民族唱法有其自身的突出特點,根據其字面意思我們不難得知民族唱法有很強的民族性,但是這并不是說只有通過民族歌唱家唱出來的歌曲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才稱之為民族唱法,而是說只要運用的是演唱歌曲時,運用了民族的技巧和規律,包括戲曲、曲藝、民族民歌,這些都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民族唱法在音色上講究真實,聲音明亮,發聲靠前,注重口腔共鳴和頭部的部分共鳴,人們常說的“氣沉丹田”就是這個意思,目的就是在唱歌的時候有源源不斷的氣息,以便歌唱家在歌唱高音的時候,使用自己的真實的聲音,這是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最大的不同,在后面的論述中,我們會加業區分,在這里就不加贅述。由于使用民族唱法在歌唱高音的時候,追求用自己真實的音色,也就是原音,因此在歌唱時,聲帶和喉部的肌肉顯得比較緊張[1]。
對于美聲唱法的概念,我國沒有明確的一個定義,在我國人們所理解的美聲唱法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他主要是以意大利歌唱發音基礎的傳統歌唱的方式,然后其中又融合其他各個不同國家的語言特點,再加上各個不同國家的審美觀宣傳的歌唱方法,無論是歌劇、清唱劇、音樂會的整個唱法,都是使用美聲唱法的技巧,但是美聲唱法有一個最為基礎的要求,就是他們的發聲要求是一致的,然后在次經常加上自己不同的理解,從而就形成了人們所理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美聲唱法。
與民族唱法一樣,美聲唱法也有其專有的特點,美聲唱法要求歌唱的發聲自然,聲音洪亮,音色美妙,歌唱時有適當的共鳴和圓潤的連貫音,美聲唱法主要著重的是技巧,在整個歌唱的音樂范圍內,能夠將聲音保持均衡和統一,通過嚴格的訓練之后,達到一定的技術就可以把音樂作品毫不費力地唱出來。與民族唱法不同,民族唱法講求聲情并茂,而美聲唱法更注重技巧的使用,在歌唱中高音部分通常是用假音,這是美聲唱法,以民族唱法最為不同的一點。美聲唱法聲音具有穿透力,歌唱有明顯節奏強弱。
兩種唱法語言上的相同之處。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語言上有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在這里我們首先討論這兩種唱法的相同點,語言上的相同點我們從咬字和吐字兩個方面了談,前面我們提到美聲唱法是在意大利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加上歌唱者不同的審美形成的,他們的發音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咬字和吐字上有相同之處,意大利語與中文和英語相比較,發音比較簡單,發英單純,意大利語的原音只有五個,方便在歌唱時聲音的延長和連續,意大利語唱法的咬字是在口腔后面牙關的位置,上嘴唇和下嘴唇起了很大的作用,民族唱法咬字的方法和美聲唱法的咬字方法沒有特別大的區別,他們基本是一致的[2]。在吐字方法,由于語言與文字的不一致的,吐字不能業某一個字單獨比較,但是我們可以大概的概括,大部分沒有特殊的要求的字音吐字都是要求清新,要讓觀眾聽見歌詞,這樣觀眾才可以理解作詞家想要表達的意思,才能夠在感情上發生共鳴。
兩種唱法語言上的差別。而語言上的異主要是由其語言文字決定的,美聲唱法主要是在意大利歌唱發音基礎之上形成的傳統歌唱的方式,再加上演唱者對歌詞的理解和不同感受,唱出來的歌,風格各異,但所使用的技巧都是一樣的,并且美聲唱法主要多有連續和延長的音,這是由于美聲唱法中語言文字獨有的特點形成的[3]。民族唱法是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聲樂作品時應用的技巧方法和規律,民族唱法在歌唱時要求把歌詞一字一句地唱出來,演唱者在歌唱時通常不會有連音,也就是說民族唱法要求歌唱者吐字清晰,而美聲唱法不追求把歌詞唱得清楚,只要把歌唱的完整就可以。在這里主要是比較具有強烈民族風格并且是用民族唱法唱出來的歌曲《九兒》《珊瑚頌》《母親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歌和西方歌劇《歌劇魅影》中的歌曲作比較,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上述的問題。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民族唱法在語言上表達比較含蓄,其作品是演唱者自然而然的真情實感的流露,而美聲唱法表現比較大膽,感情奔放,多數為直接表達,而很少宛轉的表達。
同樣的,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從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這兩種唱法在發音上的相同的之處說起,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都要求集中精神以及力量的集中,要求聲帶和氣息以及共鳴這三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氣息上,要求是一樣的,中國有“氣沉丹田”的說法。也就是說我們要把氣息沉在小腹,只有這樣,唱歌的時候才有源源不斷的氣息輸送,唱歌不是拿嗓子在哪里喊,而是通過氣息的平穩運行,把歌詞帶有感情的,有節奏的演唱出來,美聲唱法在氣息的使用上,要求胸部腹部聯合呼吸,這樣人在無聲抽泣時,小腹會自然的往外擴張,唱歌者就需要運用這種方法。氣息是可以被練習的,練習氣息的時候教師通常用聞花或者打哈欠時某一個提神的瞬間,讓學生把握氣息膨脹向外擴張的感覺,有時候也會讓學生通過模仿抬東西然后感受腹部用力的感覺。所以,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對于氣息的要求基本上是相似的,都要求在演唱中低音時用自己說話的聲音、氣息,而高音的釋放是從內部積累的氣息爆發出來的。除此之外,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這兩種唱法在聲音效果上要求是一致的,他們都要求聲音結實、干凈、明亮,因為只有干凈、明亮的聲音才可以給人美的享受,讓聽眾置身其中,感受曼妙的音樂[4]。
但是,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發聲上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民族唱法由于聲帶只會縮短,而不會變波,因此喉部音比較少,而美聲唱法剛剛好與之相反,美聲唱法在聲音上要體現出“豎”,意思就是說把聲音立起來,這就要求美聲唱法在喉部的用音要強于民族唱法,中國因為漢字講究咬文嚼字的原因,民族唱法的發音部位多要求集中在唇、舌、牙齒等口腔部分比較靠前的部位,而民族唱法則不同,他對于發音準確的要求沒有像民族唱法要求嚴格,對于咬字也沒有像民族唱法那么講究,他對于“字正腔圓”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發音氣勢上也不盡相同,民族唱法是由遠及近,聲音清脆有力,整個的氣勢都是比較蓬勃,顯的自然。而美聲唱法的聲音是一點一點的凝聚而成,最后擰成一股繩子沖出來,美聲唱法注重發聲的技巧,聲音具有穿透力。美聲唱法多采用鼻腔共鳴,一般情況下,把喉頭的位置放的比較低,咽喉部位的開口則放的比較大,聲音通常放在舌的下部分位置,力求把聲音的延長最大化,引起共鳴,而這樣的技巧和方法會使得聲音洪亮,美聲唱法要求聲音連續,不能出現斷層,聲音也不能忽然強忽然又變弱,整體上要要求平穩,要像離鉉的劍筆直的出去。使用這種方法的歌唱方法才是真正的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因為演唱的歌曲大部分是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的歌曲,不同民族因為民族風俗,民族習慣,民族語言,民族發音方法,民族性格、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音樂特點的不一樣,每一個民族有每一個獨特的唱法,每一個民族有每一個民族演唱的習慣,比如社會在大草原的民族蒙古族在演唱蒙古歌曲的時候是高亢而遼闊的,這是由于草原這個特殊的生長環境決定的,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歌大部分為小調,但是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甚至是同一個民族不同支系都可能存在不同,因此我們在演唱時就不能把美聲唱法的這種技巧運用到民族歌曲中,如果千篇一律的使用美聲唱法,那么就不能有豐富多彩的歌曲,就沒有“百花爭艷,百鳥爭鳴”。
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作為三種歌唱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歌唱方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刻意的去區分某一首歌就必須用美聲唱法或者必須用民族唱法,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雖然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語言和發音上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但是他們也有很多的相同之處,我們要在相同的規律之中找出不同,并且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創新改造,把民族唱法融入美聲唱法,把美聲唱法的一些技巧也同樣的運用到民族唱法之中,我們可以科學的去改造他,掌握其中規律,然后靈活的運用,這樣在演唱時,我們的民族音樂不僅僅有民族特色,而且歌唱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技巧,把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有機的結合起來,也有利于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