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心理教育也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進行有效結合,如此方能凝聚家校雙方的力量,提高心理教育的效率。文章針對小學心理教育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從構建班級共同體、家校共同體的角度進行探討,分析如何基于構建班級和家校共同體提高小學心理教育的效率,意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小學;心理教育;班級;家校;共同體
作者簡介:夏萍(1989—),女,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寶楠學校。
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和認知正處于發展階段,但是其自身的情感已經非常豐富,并且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學生階段的生活主要分為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兩個方面,但要想讓學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就必須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讓學生獲得充分、全面的發展。因此,學校與家庭要通力合作,構建共同體提高學生心理教育的效率,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一、小學心理教育的內容
(一)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較為缺乏獨立意識,學校與家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而不能放任不管。
首先,在家庭心理教育中家長要引導學生正確意識到自身的家庭地位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并且家長要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待人接物。
其次,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小學生的身份,并了解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目的、如何與同學相處以及如何被他人了解等內容。
最后,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對自己有著特別的好奇心,但是在傳統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家長和教師都沒能關注學生的心理教育,沒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家長和教師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讓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還要教學生從他人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特點;另一方面,要在培養學生獨立意識的基礎上,尊重學生個人獨特的內心世界,使學生不斷改進自己,變得更好。
(二)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
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家長和教師過多采用理論灌輸式的知識傳遞,不僅不會讓學生產生興趣,甚至還會讓學生產生抵觸的情緒。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揭示了生活和教育之間的密切聯系。家長在家庭心理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在參與家務勞動中鍛煉思維,再將抽象化的思維轉化為具體的行動[1]。如此,學生不僅能夠學會生活的技能,還能夠提高認知能力,塑造健康的心理。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無法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身邊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讓學生的注意力發生轉移。而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認知能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心理發展不成熟。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力
當前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成員所有的愛都集中在其身,但與此同時也造成學生的情緒不穩定,有時還會伴有消極情緒或抵觸情緒的爆發。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力。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要更多地帶領學生接觸社會、親近自然,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身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學會自主調節自身的情緒,提高情緒控制力。
在學校教育方面,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校心理環境。教師要尊重、支持以及公平地對待學生,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對營造良好的學校心理環境有積極作用。而良好的學校心理環境,有利于促進學生快樂地交往和快樂地學習。如此,有利于穩定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的情緒控制力。
(四)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每一個學生由于生長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性格。在實際的生活中,教師會發現有的學生比較靦腆,而有的學生則較為活潑。不同性格的學生的人際關系不同,而健康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教育強調因材施教,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安全感、幸福感以及價值感,從而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對待他人,讓學生懂得如何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以及關愛他人,從而為學生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該明確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教師要通過游戲或者其他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等積極情感,讓學生逐漸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生積極與同學、教師以及父母溝通,有利于讓自己的心理更加陽光、樂觀[2]。
二、小學心理教育構建班級和家校共同體的策略
(一)構建班級共同體以引導學生自主管理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往往會以較為威嚴的姿態出現,其目的是要在學生中樹立威信,以便于更好地管理班級。高壓狀態下的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聽話”,但是這種片面追求紀律與秩序的教育方式,往往讓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學生之間互相溝通,也不利于增強班級凝聚力,更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構建班級共同體就是讓教師與學生處于同一地位進行平等對話。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發揮各自的特點,共同為班級的進步做出努力。構建班級共同體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互相幫助,而是讓學生以民主選舉的方式爭取班級內部的管理職位,并對學生的職責進行明確分工,讓學生感受到自身被重視,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強化班級共同體的自主管理時,教師要注重和家長的溝通交流,通過探索家校合作的模式,在班級管理理念和模式上達成共識,更好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為做好學生的心理教育保駕護航。
(二)進一步明確心理教育目標
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同,成長方式也有較大差異,教師在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明確教育目標,不能采用統一化的教學方式,而是要針對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教育目標的差異化構建。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心理教育目標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興趣點為基礎,設計操作性較強的教育目標,這樣可以使得心理教育事半功倍。
首先,教師要了解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制訂分層心理教育目標。
其次,教師注意不要給學生太多的學習壓力,鼓勵學生多參與體驗式的團體心理活動,從中了解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態,提高制訂心理教育目標的科學性。
再次,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學生的心智會逐漸成熟,此時,教師會發現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隱私意識,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隱私,在心理輔導上運用引導方式而非高壓方式[3],給學生更多的健康成長空間。
最后,教師和家長交流溝通,達成一致的心理教育目標,有助于提高家校共育的綜合效能,同心同力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通過家校共育活動匯聚心理教育合力
作為教師要積極探索科學的家校共育活動模式,與家長一同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則可能造成學生的認知混亂。
不同家庭之間的實際情況存在差異,如不同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如果能夠讓家長彼此了解,則可以開發出更多的心理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定期舉辦親子活動,讓家長互相交流不同的心理教育經驗,這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諸多益處。
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家校共育活動正確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幫助家長改變以往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做法,進一步提升心理教育的效能。
(四)探索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方式
構建家校共同體需要學校、家庭、學生的共同參與,教師要不斷地探索和創造各種教育機會,同時也要創新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方式,發揮有效溝通的作用。
首先,家訪是較為傳統的溝通方式,需要教師在課后時間走入學生家庭與家長進行溝通,同時這種溝通方式也更加直接,能讓雙方在面對面的談話中互相了解。由于班級學生眾多,教師要制訂更為細致的家訪計劃,也要綜合學生家長的態度、學生的家庭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為學生制訂科學的心理教育方案。
其次,當前網絡發達,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與家長進行溝通,這不僅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同時也能發揮網絡即時性的優勢。教師可以建立班級家長群,讓家長互相交流心理教育經驗,并針對學生心理共性問題進行探討。
再次,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家長為人處事的方法具有差異性,這要求教師尋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點,對不同家長采用差異化的溝通方式,并有針對性地為家長提出科學的教育意見。召開家長會和開設家長課堂是兩種較好的模式,家長不僅可以針對自家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探討,而且不同家長提出的建議也提供了不同的心理教育視角。
最后,教師在尋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點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和家長的差異性。例如部分家長由于平日工作較忙,對學生的陪伴較少,這部分學生可能較為靦腆膽小。如此,教師應該與家長進行溝通,建議家長給學生更多的陪伴,讓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又如,部分家長對學生過于溺愛,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此時教師需要對家長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家長擺正教育心態,并更多地借鑒其他家長的教育經驗。教師與家長溝通時需要注意溝通技巧,不能傷害到家長的自尊心,同時也要從多角度提出建議,贏得家長的信任和配合[4]。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學校、家長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然而小學心理教育的系統并不是封閉的,而是需要學校、家庭等多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構建班級和家校共同體,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國芳.構建班級家校共同體促進小學低年級心理教育實踐[J].情感讀本,2021(09):12,14.
[2]劉夢諶.對“家校共同體”在小學生品德發展地位的理性分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03):32,35.
[3]王豐林.重構智育與德育平衡,打造班級共同體[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14):116-118.
[4]張婧.淺談小學家校教育共同體構建的策略探索[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1(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