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影,韓喜平
(1.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吉林大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2)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開篇就明確指出:“不忘初心使命,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盵1]4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程中,這個初心使命自始至終從未改變,猶如一盞明燈指引共產黨人前行的方向。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至上”是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進行的多維度詮釋,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與時俱進、自我革新、自我鞭策的自覺性。在貫徹“人民至上”理念的過程中,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并堅守和傳承下去,使它在奮斗的道路上永遠成為一種政治警醒和一種政治情懷。
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思想起點即其理論之源。探索其思想起點,找到其理論基礎,才能知曉它厚重的根基,從根本上加深對初心使命的認識與詮釋。
馬克思主義理論當年漂洋過海傳到中國,這一學說被中國有識之士接觸到的時候,猶如饑渴的人遇到了清泉,成為一群先進中國人創造開天辟地偉業的思想起點。在眾多的救國方案中,早期的共產黨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是中國先進分子做出的歷史性抉擇,這一學說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也最終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正如毛澤東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2]1516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之后,最深刻的影響莫過于讓一些人經過反復比較、求證,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并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而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它是“中國共產黨獲得執政地位的歷史邏輯和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相統一的必然選擇”[3]98。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從最初的確立到百年后今天的堅持,從未改變,它是一個科學先進的思想體系,所包含的唯物史觀、經濟學說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批判吸收人類以往文明成果基礎上,經過與實踐的科學結合而產生的,是在豐富理論土壤加之革命斗爭實踐中孕育而出的,它第一次把唯物主義與社會科學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劃時代意義的唯物史觀,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法,找到了剩余價值的秘密,給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方向。它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其科學性、革命性、真理性賦予自身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這樣的理論為指導,所以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一開始就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高遠站位中,并得以從這個堅實的理論出發。
馬克思主義是一把好劍、利劍,但只有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實踐相結合,用它解決中國問題,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成為為我所用的利劍,用毛澤東的話說,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革命之“的”,才能讓馬克思主義真正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從而解決中國問題。正是源于此,先進的共產黨人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適時地與中國不同時期的歷史主題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產生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給予了我們新的時代定位,中華民族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時期。這一思想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歷史趨勢、現實條件的深刻認識與把握,將指導我們建設偉大工程、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而其中的“人民至上”傳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民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強調了人民的作用,認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其實,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造這一切”[4]295??隙ㄈ嗣袷俏镔|和精神資料的創造者,人民通過勞動實踐創造了人們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也通過實踐活動創造出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而在人類的進步發展中,人民群眾還是社會發展變革的推動者和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角。因而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的中心地位,他們認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5]411。中國共產黨在實際工作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6]397的群眾路線,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的延展,這條群眾路線無疑成為共產黨與人民群眾密切關系的保證,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傳承了這一思想,堅守這一立場,提出了“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7]21。無論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還是黨的執政理念、施政綱要,都彰顯著人民情懷,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傳承與延續。
“人民至上”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當今時代,無論是世情、國情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國際秩序面臨深刻調整,全球的發展和治理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多種矛盾疊加,這里有對抗亦有合作,世界在多種聲音、各種力量不斷抗衡、比較中艱難前行。而國內也在發生深刻變革,處在新時代潮頭的中國,如何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求,明確發展方向與動力,如何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如何完成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與解決。“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人為適應復雜的國際局勢,破解中國今天發展遇到的難題與困惑,對今天中國發展的目的、價值以及發展的檢驗標準進行的理性分析與思考。新時代的發展就是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就是要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增進人民福祉,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8]28。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番話中指出了執政的目標——人民,黨的工作衡量標準——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程度,以及區別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依然是看是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時還提出了一系列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措施,特別是在加強民生建設,保障人民群眾普惠性、基礎性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此“人民”是定位器、定向標、加油站,是社會發展的衡量標尺,是黨工作好壞的試金石,這些都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理論認知。
可見,“人民至上”堅守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傳承了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把握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指導思想向度詮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思想起點。共產黨人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起點出發,堅持其在黨內的指導地位,傳承發展,并能在以其為指導思想的同時,辯證靈活地運用,使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雖然產生了不同的理論成果形式,但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根基卻從未改變,實現了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叭嗣裰辽稀笔菍允毓伯a黨人初心使命思想起點的深刻演繹,強化了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更加堅定而又厚重,使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始終能從馬克思主義中領悟深刻的精神實質,做到與現實相結合,進而融會貫通,永葆馬克思主義智慧之光。
價值取向就是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傾向性。探索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就是要弄清楚共產黨人為誰服務,初心使命背后的動力之源是什么。這是支撐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活水源頭,決定著共產黨人的行為方向,引導其價值追求。
人民立場是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價值核心。縱觀共產黨人從革命、建設到改革的歷史,之所以從苦難走向輝煌,是因為“人民”一詞永遠高懸頭頂,無論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歲月里,還是在建設、改革的和平發展年代,人民立場賦予共產黨人以無窮的戰斗力和無限生機,創造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共產黨人始終用行動詮釋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如毛澤東所強調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9]1095。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立場讓我們得到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有力推進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立場,完成三大改造,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體系,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模式;在啟動改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依然堅守人民立場,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標準,其中的“人民生活水平”標準依然彰顯著人民立場?!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仍是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出發點。胡錦濤所強調的“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10],要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同樣是堅持人民立場的體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實現程度,是檢驗一個黨執政水平的重要內容,也是執政黨執政合法性的試金石”[11]254,共產黨人堅守這一根本立場,既關注百姓的物質需求,也著眼于人民的精神文化,因此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黨的力量、根基都體現在“人民”二字上,人民立場是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它指引共產黨人為誰服務,為何出發。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執政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8]101,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賦予人民立場以嶄新的時代特色,提出了“人民至上”,要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勾畫了一幅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新藍圖,其中的規劃路徑、部署安排本質上就是對“人民至上”的貫徹落實。今天,“人民至上”不僅貫穿于共產黨執政的理念中,還在實踐中深入百姓的生活里,讓人民切身體會到這一價值取向所帶來的實際效果。
“人民至上”體現在施政戰略上。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地位、人民利益貫穿于治國理政中,使執政的目標更加明確,價值準則更為明晰,衡量標準更加科學。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比作新的長征路,并指出:“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12]52正是本著這樣的宗旨,黨中央一直以來堅持傾聽人民呼聲,回應百姓期待,在施政綱領和治國戰略安排上,始終把“人民至上”作為根本立場,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關心百姓民生問題,在社會發展中保障人民群眾利益。不僅如此,“人民至上”還強調“發展依靠人民”,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12]314,只有把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更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叭嗣瘛笔俏覀儷@得力量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8]27“人民至上”的立場指向也包括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也正是社會主義較之資本主義優越性的顯著區別,讓人民公平公正、合理地共享發展的權利、機會和成果。由此可見,“人民至上”具化出執政理念的利民性,它真實地折射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績效,體現出社會發展的追求方向。
“人民至上”不僅在執政施政戰略上有著明確指向,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具體落實。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為貧困群眾擺脫貧困親力親為決策部署?!霸谟瓉碇袊伯a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13],無論在扶貧力度、廣度和精準度上都創造了世界脫貧史上的奇跡,我們克服地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現實問題,在扶貧的方法、策略機制上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貧困縣脫帽,上千萬人口的易地搬遷,發揚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拿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氣魄,撰寫出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新篇章,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人民至上”的真諦核心。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我們堅定“人民至上”理念,國家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創造出十幾天拔地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等奇跡,調集數萬醫護人員奔赴疫情嚴重地區,寧可承受一段時間的經濟下滑,也要盡力挽救每一個生命,真正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叭嗣裰辽稀斌w現在對生命的尊重上,也體現在滿足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上。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皶r刻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業業,夙夜在公”[14]43,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城市到鄉村,從平原到山區,規劃綠色生態環境、保護濕地、湖泊,治理空氣污染,向霧霾開戰,就是為了實現百姓心中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優美環境,成就綠色發展。黨中央加大環保約束力度,提出綠色革命評價標準,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化、法治化,真正奔向“美麗中國”目標。這一系列親民、愛民、為民著想的行動昭示著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執行力,從教育、就業、收入到社保、醫療、養老、環境等各個方面,人民群眾見證著共產黨人正在將“人民至上”付諸實際行動中。
春秋時管仲就曾講過:“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站在這個初心使命原點,共產黨就是要與民同利?!叭嗣裰辽稀本褪菑膬r值取向維度詮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責任擔當,并不遺余力地踐行發展,讓“人民”兩字高高寫在黨旗上,深深鐫刻在心頭,用行動不斷描繪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鮮亮底色。
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目標歸宿就是指共產黨人最高理想目標。為了實現它,共產黨人依據不同歷史階段的主題任務接續制定了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其目的都是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努力,它是共產黨人最終的行為落腳點。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就把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在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明確寫道:“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共有”[15]3。這已表明黨的奮斗目標。此后“共產主義”一詞多次出現在黨的文件中,1945年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提出:“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的。”[9]1059因此,七大后修改的《黨章》中開篇就指出:“在現階段為實現中國的新民主主義制度而奮斗。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制度。”后來黨的文件也多次提到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們現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朝著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大目標前進的。”[16]115可見,黨自始至終以共產主義作為遠大理想,作為自己奮斗的歸宿。正是由于謀的是千秋偉業,這個遠大理想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懈努力,成為其精神支柱,使共產黨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革命的同時也不斷開展自我革命,加強自身建設,把共產主義內化為自身的信仰,從而跳出了歷史周期律的魔咒,為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找到歸宿與落腳點。
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通往共產主義的道路上,我們設定了若干個具體理想目標,每一階段理想目標的實現,都離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更近了一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當前的共同理想,并從這一理想出發構建“人民至上”貫徹落實的框架。綱舉才能目張,根據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期待的需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放眼未來,綜合施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布局謀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是為了適應我國發展面臨的深刻變化,解決發展中的方向、動力、平衡、公平等問題,每一個理念都彰顯著從人民長遠利益出發的初衷?!拔逦灰惑w”的總體布局不僅把“人民至上”貫徹到經濟領域,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建設的每個環節都始終體現“人民”情懷。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則展現了今后一段時間國家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是黨和國家全局事業的戰略支撐點?!叭娼ǔ尚】瞪鐣睘槿嗣褚巹澓驮O計了未來美好生活的畫卷,這一戰略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全面”,它讓小康社會的含金量提高了?!叭嫘】凳侨w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17],這是最為重要和更難做到的?!叭嫔罨母铩笔墙鉀Q中國現實問題的根本途徑,并賦予了改革新時代獨特的內涵,使改革的廣度拓展,深度加大,系統性增強,對未來改革的重點、順序、方向、時間表、路線圖等進行了合理的布局,讓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與彰顯。“全面依法治國”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執行,加快國家的民主化與法治化進程,讓人民在一個更加健康有序的環境中享受法治中國帶來的公平與正義。“全面從嚴治黨”是適應新時代要求,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重大戰略安排,它對黨員、黨組織進行從嚴治理,使黨的建設這個新的偉大工程為中國夢的實現匯聚強大的核心力量。總而言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18],中國夢正在引領中國人努力奮斗,它以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堅強姿態創造了中國奇跡,贏得了世界的認可和尊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推進就是實現當前共同理想目標,它是“一個理想,是一個全民族的理想,是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階段的投影”[19]6。
以“人民至上”架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徑是具體的、可行的,它既是國家夢,也是每個人的夢。我們既在實現目標藍圖上體現“人民至上”,也在實現主體上突出這一理念,讓人民參與其中,使偉大目標始終同人民交融在一起。中國夢指向人民,人民也在追夢、逐夢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實現自身的理想,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8]40。國家尊重人才,重視創新,讓個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施展才華,發揮個性,實現自我,體現對個人價值的尊重,讓人民在奮斗中有成就感,實現全面的發展。可見“人民至上”既體現在中國夢的宏偉藍圖中,也照耀在為中國夢奮斗的每個主體身上。
“人民至上”從目標歸宿向度印證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最高理想。正是因為共產黨人心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才能不斷創造輝煌業績,把中華民族從百年沉淪中喚醒、解救,奔向未來的民族復興。共產黨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階段性目標任務,從而不斷邁向共產主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穿起了中國的歷史與未來。
縱觀思想起點的緣起,價值取向的指引,理想目標的回歸,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永遠不變,新時代“人民至上”更是從這三個向度著眼,執著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使其思想起點更加深厚科學,價值取向更加明確清晰,目標理想更加莊重赤誠,讓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不斷得到校準,不斷反思追問:我們從哪里來,將要到哪里去。解析“人民至上”是明確共產黨人初心使命本質的一種闡釋,也讓我們對百年來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堅守與傳承有了更加透徹的領悟,有助于在未來的道路上將其轉化為強大動力,使中國共產黨始終得到人民擁護,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