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中央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新型舉國體制”是習近平多次強調的一個重要概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何謂新型舉國體制?為何要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怎樣構建新型舉國體制?認真學習和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論述,弄清新型舉國體制的本質、內涵和要求,對于堅定制度自信,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把握新型舉國體制需要有歷史的視野。弄清現有舉國體制的“來龍”,方能明確“新”的“去脈”。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并非要否定已有舉國體制,另起爐灶。舉國體制本質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優勢發揮的體制安排,其形成經過實踐的檢驗和證明,既凝聚了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又濃縮了中國共產黨的治國智慧,還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實踐要求。新型舉國體制承繼著歷史,首要之義就是在新時代繼續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在歷史的縱深中把握“新型舉國體制”,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型舉國體制與中華文明的傳承關系。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新型舉國體制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精髓,集中體現了一個文明的根與魂。中華文明有著長久的大一統歷史,不僅較早地形成了被馬克斯·韋伯視為現代國家主要標志之一的官僚制,積累了豐厚的大國治理經驗和智慧,尤其是“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想與實踐,而且這種長期的歷史實踐也熔鑄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如強烈的家國情懷,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文化傳承,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這些深深融于中國人民的血液基因之中,成為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形成的深厚根基,是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精神之源。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民族精神不斷革新發展,在新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北大荒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2020年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總體戰中,無數逆行者、無數義無反顧、無數慷慨解囊,莫不是民族精神的當代閃耀,最終擰成一股繩,匯成了戰“疫”的最強力量。民族精神可以說是支撐著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對此,習近平特別強調“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1]2。民族精神是形塑中國力量的內在源泉,是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強大精神力量,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就是要在新發展階段繼續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
在歷史的視野中審觀新型舉國體制,還必須正確認識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形成的舉國體制之間的歷史連續性與創新性。舉國體制的形成是中國這樣一個落后大國實現趕超發展,快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民族獨立復興目標的必然選擇,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智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根據實際情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集中力量搞經濟建設、軍事、外交工作以及應對公共災害事務的舉國體制,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下,在內部千瘡百孔、千頭萬緒的局面下,帶領全國人民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靠著舉國體制的優勢在工業領域和科技領域獲得了空前的突破性發展進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標志性的成果有以“156 項工程”為核心的“一五”計劃完成,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自我研制、自我建設制造的“兩彈一星”,抗瘧藥物的研制成功等。這些成就的取得不僅促使中國贏得了政治上的獨立、經濟上的獨立,還鑄就了國防安全的戰略基石和人民健康的有力堡壘。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順利應對變局、平定風波,而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南水北調”工程、三峽水利工程、高鐵飛馳、“神舟”飛天、“蛟龍”入海、被英國《衛報》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的北京(大興)新機場和港珠澳大橋等一大批標志性成就極大地增強了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七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有效地補齊了我國發展的短板;1998年抗洪水、2003年防非典、2008年抗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的應對,書寫了災害治理的“中國故事”,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回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征程,巨變的邏輯背后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凸顯。離開舉國體制,就沒有由當初的篳路藍縷到今天的中國震撼。可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余年的披荊斬棘、風雨兼程、春風化雨,充分證明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是有效的公共治理模式,尤其對應對重大難題、重大挑戰、重大危機有著巨大的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都將集中力量辦大事稱為我國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強調“千萬不能丟了!”[2]16習近平總書記對舉國體制的肯定,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肯定,同時也是對繼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再度強調。歷史告訴未來,在新時代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舉國體制,必須充分利用這一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創造的寶貴實踐經驗總結。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就是要站在已有舉國體制的基礎上,創造新時代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輝煌。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行動的科學指南,其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制勝的利器。習近平多次強調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性,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為世界社會主義指明了正確前進方向。”[3]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的形成不僅有著特殊的歷史起點,而且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邏輯,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的精髓,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于落后國家如何快速實現工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的智慧。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據,矛盾具有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的重要體現就是矛盾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要求矛盾的解決必須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作用,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著事物的矛盾的性質。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力量,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如果不懂得這種方法,將如墮煙海,不知所措。在《矛盾論》中,毛澤東指出,“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說不研究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4]326,327。舉國體制不是要辦一切的事,而是大事。何謂大事?哲學上講,大事是關乎全局的事,就是關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大事就意味著以點帶面、整體推進。這對于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完成奮勇直追甚為重要。在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只有運用矛盾論觀察和處理重大戰略問題,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才能匯聚各方力量重點突破,從而快速高效地解決矛盾,促進整體發展。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國家,資源分散與人均相對不足需要通過體制集中力量才能辦成、辦好大事。因此,舉國體制的形成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要求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找準重點、突破重點的理論之光,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對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內在規律的深諳。當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所展現的哲學意蘊,發揚舉國體制的優勢,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補齊短板,攻克弱項,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舉國體制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舉國體制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臨著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要求,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顯著優勢的發揮也必須與時俱進,形成相應的更加成熟完善的運行體制。如果說計劃經濟時代是舉國體制的1.0 版本,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形成的舉國體制是2.0 版本,那么新型舉國體制則是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3.0 版本。它是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下將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支撐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治理效能的體制安排,是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體現,必將具備新的內容、形式與特點。
舉國體制辦的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新時代大事的內容目標將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第一,大事從內容上根本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當前及未來較長時間中國所面臨的頭等大事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建新型舉國體制著眼與服務的就是這一根本大事,而完成這一大事的關鍵一環、重要一步就是建設科技強國。習近平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5]8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深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同時,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卡脖子”和瓶頸問題突出。縱觀習近平關于構建新型舉國體制的多次論述,再三強調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攻破核心關鍵技術,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只有集中力量解決好關鍵核心技術,才能逐步實現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進口替代,從而暢通國內大循環,跨越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實現科技強國,為新發展格局保駕護航。因此,新型舉國體制是適應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要求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顯著優勢發揮的體制創新安排,其聚焦的并非一般事情,主要聚焦于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關鍵核心技術,旨在保障和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它并不適用于一切領域和所有科技項目。
第二,大事從價值導向上更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從習近平多次對“新型舉國體制”的強調可以看出,目前新型舉國體制聚焦于國家戰略制高點。這不僅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而且也事關人民幸福。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5]12,“科技創新及其成果決不能僅僅落在經費上、填在表格里、發表在雜志上,而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推動力,轉化為人民福祉”[6]97。因此,新型舉國體制這一治理方式的落實將更加突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堅持科技發展始終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第三,大事從目標上更注重目標實現與效益并重的原則。通常而言,舉國體制所發揮作用的地方往往是市場經濟難以企及的領域,因此其追求的首要目標并非利潤的實現,而是任務的完成與使命的實現,有時甚至是不惜代價。追求國家安全與發展的特定目標的實現與效益的目標不是絕對對立的關系,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同時兼顧。新型舉國體制就是要探索大事目標實現效益的二重性,從以前單一注重目標實現轉變為目標與效益并重,既要完成舉國體制所肩負的崇高使命與任務,同時也兼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項目、工程完成后效益的轉化,將成本和利潤納入大事的目標體系。因此,在論述實現科技強國這一目標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既要考慮其公共利益目標的實現,也要考慮投入產出效益,實現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三者相結合。這是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新的時代條件對舉國體制大事目標的新要求。
從力量方面看,新型舉國體制“新”在力量來源更廣、形態更豐富、耦合更恰。
第一,力量來源更廣。舉國體制在應對重大事件中所具有的組織、動員、宣傳能力是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所積累的寶貴財富,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就是發揮舉國體制這一強大力量整合能力。新時代面臨更加嚴峻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只有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凝聚共識,使各種力量同向同行,才能匯聚起辦大事的最強力量。“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新型舉國體制所舉之力不再僅是舉政府和財政之力,而要賦予“舉國”更廣泛的外延,將市場和社會納入治理體系,舉市場之力,舉全民之力。因此,構建新型舉國體制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融合各種力量,擴大朋友圈,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
第二,力量形態更豐富。從內涵來看,新型舉國體制所舉的力量不僅應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這些傳統力量形態,而且應實現軟實力與硬實力齊發。中華民族具有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這種偉大精神曾經在舉國體制的1.0、2.0 版本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也與時俱進地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在新時代,面對新挑戰、新任務,舉國體制的力量方面應重視國家形象、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提升,充分挖掘和發揮理想信念精神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只有深入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深入到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世界,“把長期以來我們民族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繼承和弘揚起來”[7],才能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如此,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才更加有堅實的文化根基和不竭的精神源泉。
第三,力量耦合更恰。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意在尋求更高效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更高效的組織方式就要求各種力量不是簡單的加總,而是通過創新科技體制促進各種力量同心同向同行,構建功能互補、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完備高效的協同創新格局,發揮出耦合優勢。從主體來說,新型舉國體制的核心就是要發揮好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協同三者間的作用,使其思想上同心,目標上同向,行動上同行,各展所長,最大程度地激發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從形態來講,就是要讓人力財力物力與人文精神力量協同發力,最大程度地整合力量;從環節上講,就是要產學研用之間要實現有機互動;從范圍來講,就是要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最大程度地匯聚力量,從而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集中力量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在關系國家發展與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候能夠做到自我循環,從而奏響民族復興的最強音。
新型舉國體制最重要“新”在“舉國”的方式手段,也就是“集中”的手段方法有新發展。“集中”的實質就是解決誰來配置資源、如何配置資源的問題。在新型舉國體制下,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政府對資源的控制范圍、方式與作用都將與以往舉國體制有所不同。具體而言,新型舉國體制將從以行政配置資源為主轉到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推進治理的精細化,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
第一,在范圍上,政府將更多地聚焦于“市場失靈”的領域,以彌補市場配置資源的不足,從而實現對資源的有效配置。新型舉國體制是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方面要更充分地引入市場機制,克服以往舉國體制高度依賴政府大包大攬的情況,更好地配置資源;另一方面還要破除“市場決定一切”的神話,在市場失靈的領域,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因此,新型舉國體制是要更好地厘定政府發揮作用的范圍與廣度。
第二,在作用上,政府將更多地定位于頂層設計,通過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等方式發揮主要的引導協調作用。從宏觀層面看,國家保持對整個社會發展規劃的前瞻性和指導性沒有變,但具體到微觀層面,國家的作用將發生徹底變革。國家將大幅度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避免對企業過寬、過深、過細的干預,而是通過轉變職能,引導企業成為主體。也就是說,政府主導不主辦,政府引導不經辦,政府鼓勵不包辦,政府放手不撒手,既克服自由市場邏輯的不足,同時也克服試圖以國家力量去解決一切的傾向,從而推動我國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發生深刻轉變。
第三,在手段上,政府將更多地遵循法治化的要求,運用多元化實現治理,而非僅依賴行政命令的強制手段。舉國體制不等同于運動式治理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舉國體制依賴的是法律法規的保駕護航,而不是隨意地突破規則,以命令代替法律。在以往,舉國體制依賴行政手段集中國家一切力量,讓所有的資源、人力物力財力向最重要的領域、最關鍵的部門和項目集中,快速建立起我國的工業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與之相對,構建新型舉國體制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除行政手段外,政府將更加多元地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民主參與手段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如與企業等相關市場主體通過締結協議等方式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解決重大工程或項目的立項、決策、預算、利益分配等重要問題。
新型舉國體制是既有舉國體制的升級版,既要承繼既有舉國體制的優勢,更要根據新的時代特征和條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自身優勢。一是要更充分地發揮政治優勢,保證領導有力;二是要更鮮明地突出價值優勢,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要更堅定地強化戰略優勢,努力占據制高點;四是要更高效地加強協同優勢,形成強大合力;五是要更牢固地夯實競爭優勢,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實現舉國體制的升級換代。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最大優勢是其他顯著優勢的總綱和靈魂,指引著其他顯著優勢的發展方向,統領著其他顯著優勢的發揮。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內生和煥發出制度的其他優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全面領導制度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定海神針”。正是有了黨的堅強統一領導,我國才能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書寫了歷史的輝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因為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統一有效組織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8]奮進新時代,面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構建新型舉國體制要更充分地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新型舉國體制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只有堅持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全面提高黨觀大勢、把方向、謀大局的定力和能力,才能發揮舉國體制頂層設計、統籌協調的優勢,登高望遠,超越和克服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的紛爭,為國家利益、長遠利益謀篇布局、蓄積勢能;才能有效協調各方力量,堅持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實現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為集中力量辦大事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基礎;才能定政策、促改革,左右協同、上下聯動,形成新型舉國體制的強大合力,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險挑戰,抵御前進中的驚濤駭浪。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舉國體制優勢的發揮歸根到底在于根本上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堅持人民性,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色,是社會主義的底色,是舉國體制能夠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力量的根本所在。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始終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根本宗旨,切實落實好科技惠民,辦大事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真正保證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步調一致、行動統一、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攻堅克難,從而發揮舉國體制集中力量的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必須更鮮明地突出“以人為民為中心”這一價值優勢,通過辦好體現人民整體意志、符合人民根本要求、代表人民長遠利益的大事確保國家安全,推動國家發展,保障有序的社會秩序、基本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維護市場交易的合法與穩定,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舉國體制的優勢之一就是不“攤大餅”的發展思路,強調抓重點、抓根本、抓關鍵,集中各方面優勢力量,聚焦主要目標,持續性地攻堅克難、破解難題,這樣能夠快速高效地補齊短板、解決問題。這是構建新型舉國體制不能丟的戰略優勢,必須更堅定地加以強化。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瞄準槍口和主攻方向,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占據戰略制高點”[6]83。“瞄準槍口和主攻方向”實際上就是突出鮮明的目標導向,使舉國體制強大的組織動員和高效的創新協同特征能夠重點聚焦少數關鍵環節、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從而穩步推進科技創新步伐,切實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因此,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要更加彰顯戰略優勢,找準方向、把握重點、集中力量、協同攻關,使舉國的力量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
新型舉國體制意味著各方面要協同聯動,各力量要同向而行,各制度要統籌推進。舉國體制的新出發,關鍵就是要在新邏輯下,重構治理機制,更公平、更高效、更全面地整合市場和社會力量,促進各種力量同心同向同行,使既有舉國體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進一步優化為功能互補、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完備高效的協同優勢。因此,構建新型舉國體制要著力于協同優勢的提升,以加快推進政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來謀劃和推進協同優勢的發揮,充分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戰略規劃、政策供給和市場引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重視用戶的需求反饋,發揮用戶在明確創新方向上的作用,從而集智攻關,積力遠行,真正實現政產學研用之間的同頻共振、上中下游的有效銜接、大中小企業的協同共進,順利寫好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
舉國體制本質上是一種治理方式。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就是要對標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要求,實現既有舉國體制的創新升級,以建立適合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制度安排,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因此發展是新型舉國體制構建的根本邏輯,而改革是發展的直接動力。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就沒有競爭優勢。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才能實現更高效的治理,釋放更大的制度優勢,從而突顯競爭優勢。因此,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需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清除柵欄、打破圍墻,重構治理體制,破除制約政產學研用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創新制度,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激情和活力,解放生產力,從而構建起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實現舉國體制從2.0 版本升級到3.0 版本。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之間不是孤立的,只有這些政治優勢、價值優勢、戰略優勢、協同優勢綜合發揮,才能創造“1+1>2”的整體效應,因此必須以系統化思維推進舉國體制在新時代的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