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昕怡 鄭希賢 譚海霞 李瑞光(云南民族大學管理[會計]學院)
1.研究背景
展望“十四五”省委、省政府,對德宏市的期冀是:力爭成為現代化城鄉振興示范區、沿邊對外開放示范區、民族文化統一提升的示范區。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立,可以實現國家和我國人民共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也緊緊圍繞了黨的十九大戰略目標,促進自身經濟實現了高質量的跨越式發展,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意義長遠的重要工程。由于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支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財稅政策,從而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本文通過各方面的調查與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到德宏州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方面的限制條件,并且針對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財稅政策進行梳理,從整體上形成宏觀認識,從微觀上結合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分析我國財稅政策對其的影響,從而更好完善與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相關的財稅政策。一方面,財稅政策具有宏觀調控的作用,可以促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更好地建設,另一方面,分析財稅政策對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產生的影響,更有助于后續及時調整財稅政策,有針對性地解決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出現的問題。
(2)現實意義
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有效手段,是實現對外開放的關鍵因素,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對我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完全依靠德宏州自身是不能合理配置資源的,政府需要適時介入并進行相關政策支持,這對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如果政府給予相應的財稅政策支持,會極大緩解德宏州的資金和成本壓力。財稅政策具有宏觀調控的作用,可以使得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過程中的供需得到平衡。
實施邊境小康村建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對落實云南省委、省政府德宏現場辦公精神,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沿邊開放示范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推進沿邊地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意義重大。為強化規劃引領,科學有序推動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1.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由于德宏位于祖國西南邊疆,城市發展不均衡、農業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十分明顯,且城鄉收入差異較大、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平衡、農村治理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等,已成為影響德宏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有助于很好地實現農村生一二三產經營深度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2.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有效手段
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德宏州有4個邊境縣(市)、23個抵邊鄉鎮(農村)、62個村大約有54萬群眾抵邊居住,但邊境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人口稀少等原因,大部分屬于欠發達地區。德宏州把抵邊村寨都建設成為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可以加快沿邊城鎮發展從而提高各民族生活質量水平,能更好地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從而傳承各民族長期親密融洽、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
3.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實基礎
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可以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德宏州少數民族人數約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七,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個縮影,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只有各民族一起和諧前進、一起振興發展,才能更加增強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可以不斷提高邊境民族區域管理實力的題中之意,就是了解并把握德宏少數民族地區在我國發展大局中的關鍵地位和影響,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邊疆民族地區內各民族歷史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講好為邊境民族地區奠定了中華民族思想與共同體思想基石的“德宏故事”。
4.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是實現對外開放的關鍵因素
建設好社會主義邊境小康村,就能夠進一步維護好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安定,進而提高地區的經濟社會水平,是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德宏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戰略地位凸顯,是“大循環、雙循環”的關鍵節點,是中國周邊對外的主要門戶,南、西和西北同緬甸聯邦相連,國境線長達503.8多公里,而身處邊界地區的德宏人也無時不面對著機會和挑戰,而當今世界疫情越來越嚴峻,而作為邊界地區的德宏也無時不面對著嚴峻考驗和挑戰。就這樣,德宏州就更能夠利用建設好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這一良好建設條件來提高自身水平,在盡力克服環境疫情因素的前提下,進一步全力打好開放經濟這張牌,積極打造高水平開放全球化格局,為該州甚至整個云南省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把德宏建設成政策最好、環境最佳、商品交易最暢的現代化沿邊開放前沿。
“十三五”以來,德宏州委、州政府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在農村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得德宏州在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過程中獲得了很不錯的成績,為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五十七個邊境行政村的水電路房和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速度全面加快。邊境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通硬化路,農村寬帶、4G網絡基本實現了全覆蓋。邊界區農村承包地的“三權”分設穩妥實施,在集體產權制度、集體森林資源配套建設等領域改革中取得了新進展。產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邊境行政村的農業生產經營出現了巨大轉變,農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甘蔗、蠶桑、堅果、咖啡、油茶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良好。全國五十七個邊境行政村建有村集體經濟黨組織(合作社)89個,2020年完成村級經濟集體總收入687.6億元。中緬邊界旅游、中國農村觀光旅游等農業新興產品的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農業發展新動能加速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盈江、隴川等省級生態文明縣創建扎實推進。57個邊境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開展村莊及道路綠化、公共環境整治、改廁、改圈、亮化等,邊境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66.67%,鄉村公共衛生廁所普及率100%,鄉村美化、綠化、亮化程度明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再上新臺階。在現行標準下,57個邊境行政村的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沿邊貧困縣全部摘帽,沿邊貧困戶全部出列,農村地區的總體脫貧困難得以基本緩解,實現了消除地區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2020年,57個邊境行政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5元。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站覆蓋面實現了85.96%。邊界的綜合監管能力有效提升。實施了第五級書記抓邊界、五級段寬守邊界,全方位建設了對邊界的立體式監管設施,并初步形成了社會治安較好、民主法制氛圍較強,村規民約健全、社會睦鄰友好以及民眾愛國守邊意識較強烈的良好態勢。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也在不斷加強。邊境村的基層組織和社會民主法治建設水平不斷提升,農村黨組織的正規化建設工作達標率95.7%,農村黨群干群人際關系也比較和諧,農村社區和睦、民族團結、邊境安定等形勢也不斷穩定,中國共產黨在邊境農村的執政基礎也更加鞏固。當前,德宏州邊防農村建設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為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邊防小康村建設工作形成了堅實基礎和優越條件。
我們通過實際調查可以發現德宏州當前邊境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性改變。主要表現在:邊境村基礎設施差異較大,缺乏統籌規劃;邊境村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總體薄弱,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仍然滯后;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為了進一步解決德宏州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其需要尋找措施來解決這一現實不足條件。因此政府也應該實施相應的財稅支撐措施來使得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設更上一個臺階。
“十四五”時期,德宏州加快邊境小康村現代化建設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從而有更加有力的政策進行支持,相繼出臺的政策使得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政策保障進一步強化,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迎來重大政策紅利。二是“雙循環”新格局加快構建,沿邊開放更加廣闊。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站上100萬億元臺階,內需潛力逐漸釋放,為德宏州邊境村綠色優質農產品和鄉村生態服務產品加快融入國內大循環提供廣闊市場。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有利于德宏邊境村發揮外向型農業優勢,拓展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農業合作新空間。三是國家戰略交匯疊加,帶動作用更加凸顯。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大開發戰略等重大戰略在德宏交匯疊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向縱深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集聚效應、協同效應不斷增強。
總體來看,德宏州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基礎堅實、潛力巨大,也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十四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推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再上新臺階。
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以及技術的投入,我國政府可以擴大財政補貼的范圍,重點加大對基礎建設方面的補貼。僅靠德宏州自身大量的投入難以維持下去,這時應充分發揮財政補貼政策的調節作用,根據“十四五”時期現代化小康村建設工作重點,落實完善項目滾動實施機制;建立完善項目跟蹤管理和協調服務機制,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強化重點項目聯系制度和項目會辦制度,推動項目實施,落實經費保障邊境縣(市)統籌各類資金和資源,優化經費支出結構、精準靶向發力,構建“保障”和“提升”雙軌并行的資金支持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現代化小康村建設渠道,引導和支持民間資金、力量參與小康村建設。確保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目標如期實現,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思考:(1)財政直接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河道治理,農業水利,技術研發和推廣示范,農業產業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自然災害的防御等。(2)通過轉移支付對私人資本不愿介入的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投資。(3)鼓勵農業綜合開發,對開發區新增的各種農副產品,全部實行市場調節,不增加合同定購任務,讓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和價值規律,決定種植業的結構。
黨中央及云南各級政府全力支持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地區小康村的建設,是實現德宏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有益嘗試,為德宏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及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以下將地方政府關于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有關財稅優惠政策加以匯總概括,主要內容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基礎工業,以及建設期比較漫長,“外部效應”較強的“市場失靈”的領域,可從如下四點進行考察:(1)農、林、牧、漁等為農民所生產的服務性產業,已基本列入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減免優惠政策范圍。同時利用地方稅收產業政策,降低對農村生產生活能源、交通、重點原材料加工等領域企業的稅負,以吸引金融資本和其他外來資本參與小康村建設工作。(2)對邊境小額商貿出口試點增值稅無票免征的優惠政策,并采取出口商品簡化申報措施。在政府有效監督的前提下,選取了部分條件較成熟的地方開展了有關試驗,在試點區域采取了出口貨物簡化申報辦法。(3)鼓勵農業綜合開發,對開發區新增的各種農副產品,全部實行市場調節,不增加合同定購任務,讓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和價值規律,決定種植業的結構。(4)在對出口商品應退稅款優惠政策方面,可采用直接的退稅政策直接減輕邊貿企業的負擔。
總之,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設是十分有意義的,建設的成功不僅需要各族人民一起同心協力,也更需要政府對其進行一定的支持,從而真正實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