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 于佳志 蔡 暢 李洪濱 李雙佳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中包括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要求我們教育教學單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成為教師隊伍的必要工作。在過去的兩年中,受疫情的影響全國各地的小、中、大學都相繼開展了線上教學活動以解決不能正常開學期間居家學習的問題。一時間“停課不停學”成了全國各地教育教學機構的口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各單位都集中力量為學生們提供線上學習師資及技術支持。釘釘、學習通、騰訊會議等等一些APP成為了各個家庭電子設備中必不可少的軟件。大形勢下,教師開始學習開直播教學、學生開始學習用手機提交作業、甚至是家長也要學習這些新技術來監管孩子學習。
盡管線上教學在保障學生安全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存在的弊端也不可忽視。首先,線上教學最大的不足就是師生缺少互動。因為不是面對面的上課,所以學生和老師,對于課堂效果很難得到即時的反饋。其次學生與教師之間交流、溝通不如線下教學方便。一些高難度的知識可能很難一次學會,視頻無法理解,內容無法當面向教師請教,教師也難以把控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老師對學生的監管不能到位。因為學生比較分散,學習的環境各異,老師對學生也不容易監管,和學生的互動不能很好進行,很難把握教學的效果等等,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團隊提出了Seminar與線上教學結合的方法,盡量改善目前單純線上教學存在的弊端。在此談一談網絡環境下Seminar教學法在大學生線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Seminar中文釋義為“討論課”“研討課”,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研討教學法最早是由德國學者Gesner發明的,1737年在哥廷根大學的哲學教學中提出[2]。主要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討論和學習特定的問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提高臨床研究思維能力。目前,研討式教學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教學方式。在當今中國,醫學教育工作者也采用了這一種流行的教學方法[3]。與傳統的學生教學相比,研討式教學將單向的知識傳輸轉化為師生之間的雙向或多向互動,實現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4]。姚立鵬等[5]研究發現,見習結束后,在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人文素質、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臨床溝通能力、提高老年護理就業意向、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方面,Seminar組的滿意人數多于傳統教學組。學生于“Seminar教學法”的教學模式適應性很強,學生認為該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還能夠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和同學之間的關系,而且教學的重點、難點突出,能夠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及對于知識的吸收程度,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的主動而不是被動[6]。
第一,學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知識,相同的內容不同的獲取途徑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實驗研究表明,學生只是單單聽教室傳授知識,僅能記住10%~20%;學生看到教師教授的內容之后,大概能記住70%;但是如果學生動手操作且和同學和老師交流溝通,則能記住90%的內容,這個數據是很可觀的。
第二,培養了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一直以來中國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應試性教育,中規中矩。這種教育下,學生可以系統的學習知識,在解決問題方面有不錯的效果。但是學生往往缺乏創造性,動手能力差,久而久之形成了傾向于接收而不是自己去創新。而Seminar學習模式就很好的突破了這一點。
第三,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即互動存在于師師之間、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這種溝通方式可以很好地促進三者之間的交流溝通,以便于知識的吸收。同時在互動式可以形成發散性、創造性的思維,舉一隅,以三隅反,讓知識像裂變一樣爆發式的噴涌而出。同時這種互動形成一種相互學習的良性循環,《論語》中“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就是這個道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代表著權威,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單向的傳授知識的方式,學生就像是一個口小肚大的壺,只能接受“水”,卻不能倒出。而互動形式,卻形成的雙向的關系即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反饋給教師,教師由此又收到啟發,兩者在互動中共同提高。
第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成績的過度重視。成績的高低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占很大的比重。不夸張地說有時學習成績甚至可以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形成了成績優異的學生各方面都好的慣性思維,很明顯這是有缺陷的。而且考試后的成績排名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雖然它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對于一些本來就自卑或者敏感甚至抗壓能力差的學生,這無疑會對他們形成陰影,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得不償失。
總之,Seminar教學模式還有很多優點,這只是冰山一角。而更多的優點仍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實踐中去探索。
課程設計包括五個步驟分別是:主持人介紹主題、主題報告宣講、點評人評論、參與成員提問與辯論和主持人總結,下面具體分析。
1.主持人介紹主題:首先由主持人(可以是課任老師,也可以是導師)宣布此次課討論的主題核心,并且簡明扼要的介紹該課程所涉主題的基本內容。但是要注意的是,主持人應該持有客觀的態度,不能帶走感情色彩,給報告人完成干擾。
2.主題報告宣講:由報告人做專題的報告發言。報告人可以選擇本科生、研究生還可以選擇與主題相關的專業人員。當然,選擇專業人員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他們不但有豐富的知識還有實踐經驗,還能給學生帶來啟發和更多的實踐知識。
3.點評人評論:由老師和專業人員對報告人的報告內容進行評論。在這個環節,點評人通過分析批評等形式的評論,使學生可以對報告內容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徹。
4.小組成員的提問和辯論:這應該是五個步驟中最具特色的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成員們根據報告人的報告內容以及評價人的評價內容進行辯論甚至可以提出問題,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也是對報告內容的一種補充和完善。當然報告人和點評人也可以對此做出回復,這便是一個雙向的過程。
5.主持人總結:主持人根據報告人、評論人、小組成員的發言和討論內容做出概述即全面總結,對本次課程的內容形成框架,同時在做總結時要突出討論過程中的重點內容。
此處給大家展示的課程設計是“無托槽隱形矯治器”課程授課過程中結合Seminar教學法的案例。主要展示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以及騰訊會議的模式,實現小組研討課在線授課的教學設計。課程的總體設計包括四個環節:課前分析、整體設計、效果評價、改進措施,通過“課前分析”了解本課程網絡授課的優勢,“整體設計”主要用于規劃課程的模塊和線上線下學時劃分,“效果評價”是對本次課程總體教學效果的總結,“改進措施”以達到課程教學效果的大幅度提高。
1.課前分析: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更好地完成這一步驟:依據研究方向進行學生分組;提前分享一些相關文獻尤其是專業術語;提前讓學生們熟悉課本;讓學生精讀文獻的要點;囑咐學生要在一定背景下與科研相結合,進行核心問題分析。總之課前分析是基礎環節,強調學生們準備一定做充足。
2.整體設計:整個過程中包括老師的引導以及學生們的發言與探討。學生們發言并進行小組討論后老師根據發言情況做出指導與總結。
3.課程進展:本課程主要在騰訊會議平臺完成,提前預定會議室,開始時間最好提前上課時間半小時,并將平臺生成的編號分享到微信群,要求同學提前進入會議。過程中適當延長學生們討論部分,目的是希望學生不僅站在答辯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以質詢者的角度來進行欣賞和評價,通過換位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進行更為客觀的理解和評價。
4.改進措施:之前的課程設計雖然完善了教學平臺的課程建設工作,但是線上線下的界限并不明確,個人體會和建議是必須有一位助教,與老師共同完成課程設計,并能夠督促同學線上提交材料、進行會議室預訂以及主持會議等工作;Seminar課程進行優秀學生評選,每組1~2位,具有對同學的激勵作用,以及作為以后教學的案例;邀請相關專家線上參與,最好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團隊,并不需要全程參與,只要對某一研究方向重點點評即可。
第一,一定要課前閱讀。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只有有充裕的輸入,才可以實現輸出。打個比方,我們在寫論文時,一定是事先進行了大量的中外文獻的閱讀,參考、借鑒他們的舉例、文獻內容甚至是寫作的模式、框架,理解、吸收后形成自己風格再進行創作。而且提前閱讀時,學生可能會對一些內容存有疑惑。隨后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和老師及同學們交流,這樣不但能解決問題還可以更好的理解。同時只有提前閱讀,才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討論之中,體會到討論的快樂。第二,要學會深入理解所看資料。比如,面對文章中的一句話,我們不能只看其表面意思,應該剖開現象看本質,分析它所要表達的真正的意義。因此,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這些文獻是怎么被創作出來的?創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論點論據?我們可以借鑒哪些內容?存在什么問題?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幫助我們理解透徹文獻的小技巧。第三,記筆記。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前面的閱讀和思考已經打好了基礎,接下來我們就應該將他們記錄下來。做筆記有兩個主要內容。一方面是還原課堂內容,有時甚至是抄書。這就像小學或中學時期經常說的摘抄好詞好句。在討論時,有些精彩的句子或者是同學們的思路以及老師的總結等對我們很有啟發,通過記筆記記錄下來;另一方面則是把自己的收獲記錄下來,其實就是我們對這節課的總結。在課程以及討論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聽就可以了,還要聽出所以然來,哪里好、哪里有問題要有自己評價,并進行反饋與辯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在這節課程中有所提高。第四,培養自己提問和討論的能力。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在Seminar教學模式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互動。而提問和討論恰恰是互動的一種形式。上課不能只是簡單的聽完就可以了,還要在思考之后提出問題,當然也可以和同學、老師進行討論。在討論之中解決問題,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第五,如果可以的話,請求專家進行點評。教師的點評可以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學習的過程中,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還是有限的,因此有一些問題我們無法的考慮進而常常會遺漏一些問題,此時教師的點評便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補充、校正,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這個道理。
構建培育社會主義新型人才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是國家在新時代對教育教學單位提出的新型戰略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模式面向未來轉型發展的新使命。國家層面提出的一系列綱領性政策文件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均將“構建和完善終身教育和學習體系”的新發展作為重中之重[7],醫學教育唯有在原來的發展基礎上發展先進教學方法、改良教育模式,才能培養更優秀的醫學人才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
目前,Seminar教學法在很多高校中都有所應用,也有很好的效果。它不光是教學方式、課程模式、學習方式的創新,也是教育理念的創新。近年來,研討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這一模式在我國醫學教育工作者中得到了不斷的嘗試。在研究某一問題時,老師把學生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與老師討論時,老師以指導為主,學生以參與為主研究課題的討論,最終實現多角度、多層次的學習互動,從而加深對一個話題的理解,達到知識積累。在當前疫情環境下,線上教學成為熱點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的問題,怎樣解決這些線上教學的弊端是目前教育教學單位共同面對的難題。我們多多鼓勵學校、師生更多地采用這種Seminar教學法與傳統線上教學相結合的理念,實現從傳統教育模式向Seminar教學法的轉變。相信長此以往,師生會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實現共同進步,為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