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恒鑫 孫長海 宋春香 劉文文 張欣然 牟麗婷*
唐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以理解為教育包含三項主要內容,即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難問題。三者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其教育思想,在現代高等教育教學中,尤其是在專業教學中,仍具有極高的借鑒價值。如今的高校專業教師多專注于專業知識講授和疑難解答,忽視了做人道理的傳授,導致部分學生才高德低,出現了不符合甚至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針對這種現象,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除了思想政治課程之外,“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從此,“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扎根于中國高等教育專業教學課堂,為教育教學的“三駕馬車”——傳道、授業、解惑補齊了短板,指引了傳道的方向。
醫藥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醫藥行業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促進社會進步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藥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關乎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藥物分析》課程作為藥學專業和藥物分析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對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建立“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并舉的培養模式,將是藥學類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實現途徑,“課程思政”建設,必將成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的主渠道[3][4]。
《藥物分析》課程是高等院校藥學類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是實現藥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專業主干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藥品的鑒別、檢查、含量測定方法的建立、藥品質量標準制定以及藥品的質量控制。該門課程為學生奠定了藥品質量控制的相關理論知識基礎,達到了培養學生的藥品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
《藥物分析》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從事藥品質量檢驗和管理的專業技能[5][6]。該課程具有涉及學科門類多,綜合性強,知識點繁雜的特點[4]。傳統的課程體系設計模式,容易忽略以學生學習產出為導向的教學原則。采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課程教學改革,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完善其考核方式,增加互動實踐環節等方式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7][8]。通過課程學習,旨在使學生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能夠結合國家政策、社會發展潮流、人民健康需求,利用專業知識,開發和創新藥品質量檢測手段,保障藥品的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帶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專業知識傳授與課程實踐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感,以及在處理藥品質量問題時的道德與利益關系的理性態度,使大學生成為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藥物分析專業人才,符合社會時代發展的優秀新青年[9][10]。
基于《藥物分析》課程的培養特點,挖掘和厘定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誠信敬業的職業道德素養、為國為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自尊自愛的民族和文化自信心、勇于探索、不畏艱險的科學精神以及辯證思維的科研態度等。
通過中國制藥行業的發展歷史,藥品質量標準的發展延革,國內外藥品檢測技術發展對比,國內藥品安全事件的處理,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等教學內容,闡述黨和政府始終心系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指導思想,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保證社會安定、經濟快速發展、國力強盛,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科技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樹立學生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和以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為己任的價值取向。
通過藥品管理規范、藥物的基本檢測流程、藥品質量標準的法律屬性以及藥品質量控制的全面性的學習,明確藥品質量關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如:齊二藥藥品安全事件),培養學生誠信敬業、認真求實的職業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只有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堅定明確的法律意識,規范嚴謹的職業態度才能保障藥品的安全和有效,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做一名無愧于心、無愧于民、無愧于國的技術人才。
通過藥物的鑒別、檢查和含量測定方法的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確藥物質量控制的核心是保障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在強調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手段,開發新的分析方法是藥物分析學科重要特點的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藥物分析即要追求方法學的創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也要扎根于現實國情,在滿足藥品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采用簡便、經濟、可靠的檢測方法。
通過國內外藥品質量標準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的對比分析,讓學生深入理解我國分析檢測技術、藥品質量控制項目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明確技術創新、方法創新是打破國際競爭中的技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標準制定話語權的關鍵。通過對藥品標準中企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對比分析,尤其是外國藥典中對安全性控制項目的開放性和對有效性控制項目的保密性分析,讓學生明確核心技術的競爭價值以及加強核心技術保護的重要性。
通過屠呦呦教授青蒿素獲得諾獎,沈陽藥科大學羅旭教授片劑含量均勻度二次抽樣計量法優于國外的二次抽樣計數法的講解,以及中國與發達國家藥品檢測技術發展歷程的對比分析,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現代醫藥行業和藥品檢測技術,雖然起步晚,底子薄,仍能迎頭趕上,甚至彎道超車。只要我們不妄自菲薄,腳踏實地,勤勉奮進,勇于創新,必能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通過體內藥物分析概論、中藥分析概論、藥物的雜質檢查、藥物分析新方法與新技等章節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藥物分析學科在解決復雜體系中各物質定性和定量分析時,大背景下微量物質檢測時,物理化學性均相同的光學同分異構體分析時,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在建立藥物分析質量控制方法過程中需要用到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材料學等多種現代科學技術,需要學生掌握多種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甚至各學科的前沿知識和技術;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藥物分析方法的建立過程,提升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藥物分析學科創新不斷的特點,將“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科研態度深入“骨髓”。
藥物分析學科中充滿了辯證思維的科研思想,由于研究的目的差異、科學技術進步、研究對象的變化,互相矛盾的因素總在不停地轉換。例如:沙度利安事件(反應停事件),最初用于治療妊娠反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保證了藥品的有效性,但出生嬰兒出現了嚴重的海豹型畸形,忽視了藥品的安全性。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沙度利安是一對光學異構體,R構型對映體具鎮靜功效,可用來緩解孕婦的妊娠反應,而S構型對映體則是導致嬰兒畸形的禍根。再比如:甾體類藥物分析時,需要測定某一種甾體化合物,共存的其它甾體化合物作為干擾背景時,我們強調它們之間的差異性。而在進行甾體藥物相關物質檢查時,我們又希望利用甾體藥物與其它甾體雜質之間化學性質上的同一性。因此,藥物分析課程的學習過程,就是讓學生了解研究對象和共存物質的物理化學性,尋求它們之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根據研究的目的和條件,因時,因地、因事制宜,培養辯證思維的科研態度。
在《藥物分析》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的專業特點,通過教研室集體背課,充分討論,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傳道(課程思政)與授業(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有機融合。對課程各章節中的重點、難點內容,采取建立PPT微課和視頻課的方式;對藥物分析基本操作技能,采取建立PPT動畫、實驗操作視頻以及開放式實踐訓練等方式;對藥物分析專業術語、法律規范和專業寫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整理、媒體安全事件收集和專業論文寫作的方式實現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目的。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如:新聞媒體、國家精品課線上資源、微信群、釘釘群等),實現解惑的無縫對接,從而實現“思政素養”、“專業能力”與“知識探究”的三維一體的教學理念。例如在緒論一章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醫藥行業從無到有,從缺醫少藥到藥廠林立,從藥廠數量龐大到GMP認證的藥品質量優先,再到藥品一致性評價的藥品核心技術提升,展現中國醫藥事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以人民的利益需求為先,根據國情不斷開拓前行,發展壯大的事實,培養學生的愛黨、愛國的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專家對藥物分析概念的解讀,以及藥物分析在藥學領域的作用和地位,讓學生了解藥物分析學科的專業特點,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需要培養和提升的專業能力(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自學能力,專業讀寫能力等)。通過讓學生收集藥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并進行研討分析,明確黨和國家對藥品安全性的重視。結合藥物分析學在藥品全面質量控制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增強學生的專業意識,明確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從而實現“傳道”“授業”和“解惑”三維一體,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教學模式。
以傳道(“思政”教育),授業(專業教育)和解惑(知識探究)的“三維一體”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抓手,實現專業與“思政”的同向同行,不斷推進《藥物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適應新時代高等學校專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本研究系統深入地挖掘了《藥物分析》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了“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明確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教育教學目標,堅持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全面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與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