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亞男(任丘市融媒體中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和發展,新媒體利用數字技術,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網絡新媒體、移動新媒體、數字新媒體得到快速發展,帶給播音主持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各種小視頻和直播平臺的出現,信息傳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成本更低,播音主持的平臺更多,形式更加多樣,也對播音主持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新媒體帶給播音主持行業的變化,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成為每一個播音主持人都需要關注的問題。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利用數字技術,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面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新媒體下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而對于新媒體的界定,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確,如數字雜志、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手機網絡等都是新媒體的研究對象,有些人也將博客、播客列為新媒體范疇,包括車載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等,也被劃歸為新媒體介質。由此也能看出新媒體的發展之快和變化之多,新媒體也被稱為相對報刊、戶外、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后的“第五媒體”。
新媒體具有與傳統媒體明顯區別的特征。一是數字性特征。信息生產和傳播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數據被壓縮到很小的空間,實現了文本內容和載體的分離,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二是互動性特征。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互動性表達,人們使用新媒體的主動性更強,從而表現出個性表達意愿和對社交的需求。三是強體驗特征。在網絡媒介下,用戶能夠獲得時空體驗、視聽體驗和沉浸體驗,具有全天候和全覆蓋的特點。四是虛擬化的特征。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體現于電子游戲中,這種虛擬化的體驗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此外還包括空間的虛擬化、環境的虛擬化、身份的虛擬化等。五是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征。新媒體的形式多樣,從理論上來講,只要滿足計算機條件,一個新媒體可以滿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儲需要,并且通過網絡可以實現實時共享。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的優勢特別是信息傳播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信息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傳統媒體模式下,信息主要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途徑傳播,而新媒體下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微博、微信、各種公眾號和短視頻軟件都成為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其二是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大大加強。這也是新媒體的最大優勢,新媒體突破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人們可以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獲得相關資訊,大大提升了新聞資訊的價值。其三是信息容量的拓展。傳統媒體受限于時間或者篇幅,人們獲得的資訊總是有限的。新媒體時代下,信息量呈現爆發式增長,人們可以在網絡中找到任何想要得到的信息,信息容量可以是無限的。
新媒體時代下播音主持工作有著與以往不同的典型特征。一是語言嚴肅性大大降低。在新媒體網絡平臺,播音主持人的語言更加隨意化和口語化,一改以往電視節目播音主持人語言規范、端莊認真的形象,節目更加接地氣。二是傳播受眾面更廣。傳統媒體節目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節目時間都是固定的,限制性較強。新媒體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觀眾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節目觀看,受眾面明顯更廣。三是主流媒體的地位逐漸弱化。新媒體的發展讓人們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發聲,人們既可以是觀眾,也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播音主持人的主流話語權逐漸弱化。
新媒體時代帶給各行各業的顛覆式改變,播音主持行業也深受影響。從播音主持的發展現狀來看,新媒體既帶給播音主持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以下將展開詳細論述。
1.播音主持的平臺機會大大增加
傳統媒體時代下,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要想出現在大眾面前,不僅需要經過長期訓練,還要通過層層篩選,有很多的條件限制。而在新媒體時代,播音主持人除了廣播、電視傳統平臺,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得更多的播音主持機會。比如騰訊視頻的《吐槽大會》、愛奇藝的《奇葩說》等節目,就是通過網絡平臺播出,為播音主持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如著名主持人張紹剛在離開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節目后,就是憑借《吐槽大會》達到了其主持人生涯的另一個高峰。除此之外,各種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也為更多熱愛播音主持的人提供了機會,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新媒體成為播音主持人,從而有利于播音主持行業的推廣和健康發展。
2.播音主持的內容更為豐富
在傳統媒體時代,播音主持節目大多是通過錄播傳遞給觀眾,即使有現場直播形式,也會受到設備、環境等諸多限制。新媒體時代下微博、微信等媒介平臺的出現,通過“互聯網+”的應用,播音主持可以對資訊信息進行快速收集,內容來源更加多樣化,并且在網絡中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及時發布,播音主持的形式更加多樣,內容也更為豐富,針對同一題材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形式進行播報,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體驗。
3.播音主持與觀眾的距離不斷拉進
各種新媒體的出現讓播音主持以更加平民化的方式展現給觀眾,改變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雙方之間的互動更加便捷,讓播音主持與觀眾的距離不斷拉進。比如很多網絡節目的播音主持人都非常接地氣,這種節目不像電視新聞節目一樣要求嚴格,播音主持人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風格,可以為觀眾呈現更為個性化的節目,從而吸引具有共同喜好的觀眾,并更容易形成有效互動。比如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彈幕文化”,觀眾自由發表對節目的整體看法和內心感受,讓節目的參與度大大提升,節目效果也會大大增強。
1.對播音主持的專業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統媒體下對播音主持人的專業素質要求主要為嚴密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現場應變能力,這也是新媒體時代對播音主持人的基本要求。但是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的渠道更豐富,新媒體平臺更具個性化和多樣化,也對播音主持人的專業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備編輯、寫作、播音主持、新媒體運用等多項技能,并且能夠根據需求調整自己的主持風格,創新節目增強互動,提高節目質量。而很多播音主持人并不具備這樣的專業素養和能力[2]。
2.播音主持人的風格固化單一
自20世紀80年代廣播電視在我國逐漸普及以來,人們對播音主持人的印象就是端莊嚴肅、字正腔圓。我們的播音主持人從大學專業學習開始,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素養的提升上。而在新媒體時代,我們的觀眾對播音主持的要求和品位逐漸提高,以往固化單一的主持風格已經不適應觀眾要求。
在語言表達上,很多播音主持人顯得比較保守,不能跟隨語言發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對觀眾的吸引力。并且由于新媒體平臺下,很多節目相對寬松,風格各異,而我們的播音主持人大多形象風格類似,說話也往往都是套話,缺乏自己的主持特點[3]。比如最近在網絡上關于張菲、費玉清主持的《龍兄虎弟》節目大火,就是因為兩位主持人有著獨特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愛。而我們內地的播音主持人大多都沒有形成自身獨特風格。
3.AI智能主播的出現對播音主持人造成一定沖擊
長期以來,人們都有對智能化代替人工的爭論,但更多的都是在生產企業流水線,而在播音主持行業關注較少。其實早在2000年,英國就出現了第一位智能虛擬主持人,但表情略顯僵硬。經過二十年來發展,人工智能主播通過大數據處理和深度學習,實現了從簡單傳聲筒到智能新聞工作者的轉變。AI智能主播雖然有著天然局限,但也具有播音主持人不可比擬的一些優勢,如效率高、零出錯、多語言互動、全天候在線等特點。2018年,在CCTV13節目中,虛擬主持人“康曉輝”就與現場記者進行了對話互動,表演繞口令。2019年的網絡春晚上,“小小撒”“朱小迅”“高小博”“龍小洋”等智能主持人首次亮相。2021年10月,北京廣播電視臺發布了中國首個廣播級智能交互——真人數字人“時間小妮”,以人工智能和情景對話的形式為用戶奉上貼心服務。AI智能主播的出現對播音主持的格局造成巨大影響,也會對播音主持人造成一定沖擊。
新媒體時代播音主持行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播音主持人積極轉型,尋找新的突破口,最根本就是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一是要提高思想素質。在各類新聞報道中,保持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政治覺悟是最基本的,而在新媒體時代,媒體人面對的是更為復雜的新聞環境和海量的新聞信息,就更需要提高思想素質,明確自身的定位,有正確的是非觀念,承擔正面報道的責任。二是提高職業技能素質。在新媒體時代下,播音主持人所面臨的播音主持環境更為復雜,直播節目增多,與觀眾互動的機會也大大增加,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不僅要加強播音主持基礎和技巧的學習訓練,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來從容應對各種主持場面。三是要提高對各類新聞的敏感度。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更強調時效性,面對真假難辨的海量信息,播音主持人要保持對各類新聞的敏感度,堅守職業操守,找出關鍵信息,獲得第一手資料,不做夸大和不合理的宣傳,從而保證播音主持效果。
雖然在新媒體時代人工智能主播備受追捧,但是真人播音主持仍不可替代,其真實的情感、個性魅力和互動的親和力是人工智能所沒有的。人工智能能夠代替我們說話,但不能代替我們的情感。播音主持的創新發展,必須注重人性化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動。交流和互動是雙方的,一方面,要注重觀眾的個性需求。傳統的電視播音主持模式下,節目內容受限較多,播音主持必須遵守相關規范和流程,娛樂性和創新性不強。而在新媒體時代,觀眾獲得新聞資訊方式已經實現隨時化,他們更喜歡時間段、密度高、趣味性強的新聞。針對觀眾的新聞訴求,在播音主持中必須進行更為個性化和人性化的創新和改革[4]。另一方面,要豐富自身的生活閱歷。對于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來說,光鮮的外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知識素養和內涵。新媒體時代下播音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明顯加強,而要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播音主持人就要豐富自身的生活閱歷,提高自身知識素養和內涵,在不斷積累中夯實生活基礎,讓節目內容密切聯系觀眾的生活,表達更具情感,從而拉近雙方的距離,形成共鳴。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人們可選擇的新聞獲取方式也更多,播音主持行業的競爭壓力也逐漸加大。一名優秀的播音主持人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除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外,也要順應形勢發展,做出必要的改變和調整,培養個性化的播音主持風格。而個性化播音主持風格是建立在深厚的綜合文化素養基礎上的,要通過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才能在不斷的經驗積累中形成獨特見解,從而形成自身獨有風格。值得注意的是,個性化的播音主持風格并不意味著所有節目的風格都是固定不變的。在新媒體時代,播音主持人參與的節目類型更多,要根據節目類型特點來調整自己的主持風格。
比如在抖音、快手、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節目中,播音主持就要更具親和力,風格要更幽默,更接地氣。而在央視新聞類節目中,播音主持工作就要體現舉止端莊、作風嚴謹的主持風格。比如主持人孟婧風格多變,不論是體育節目、教育節目,還是網絡節目,每次主持都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驚喜,讓觀眾津津樂道,都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5]。
新媒體時代播音主持的發展必然離不開新媒體的應用與融合。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發展,也產生了很多的新媒體播音設備,我們的播音主持人要善于應用這些設備來提高播音主持條件,擴展播音主持的內容。要嫻熟應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手段,創造更多的播音主持形式。
比如現在很多節目都有微信公眾號、抖音公眾號,很多播音主持人也建有個人賬號,通過在這些新媒體平臺上與公眾互動,不僅可以獲得流量,迅速積累人氣,還能獲得觀眾更真實的反饋,從而對節目和主持做出必要調整。通過新媒體的應用與融合,掌握更多的播音主持技能,從而完成從一名傳統廣播電視播音主持人向復合型播音主持人的轉變。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對播音主持行業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要想成為一名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優秀播音主持人,就要秉承與時俱進的理念,對新媒體的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研究,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播音主持工作的需要。
相關鏈接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
播音與主持藝術在我國是一個新興專業,隨著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播音主持人職業將成為未來就業領域的熱點和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