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丹陽(長安匯通有限責任公司)
財務風險管理作為現代企業風險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是與戰略、內控、資金等管理等內容息息相關的。特別是在當前復雜多元市場環境下,企業更應強化對內部財務風險的科學管控,有效整合內部資源,以科學規避企業的財務風險,最大化保障企業經濟效益,為其實現長遠穩定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財務風險是企業財務活動中所面臨的影響其穩定運營的可能性因素的綜合,其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層面上,是以傳統財務風險為主,特指企業在貨幣償還期限內所面臨的來自債務方面的不確定因素,也稱為融資或籌資風險。廣義層面上,財務風險則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可能面臨著來自各方的不可控、不確定影響因素,容易造成企業預期經濟收益目標與實際出入較大的問題1。因此,廣義層面的財務風險是涵蓋籌資、投資、收益營運資金等多種管理內容的風險管理活動,而本文所研究的投資企業的財務風險也是指廣義層面的財務風險問題。
財務風險作為企業風險類型的其中一種,其除了具備普遍層面的風險特性外,還有著其自身的獨特屬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不可抗性。其是指財務風險的發生有著一定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因此一定程度上是無法完全規避的,只要存在經營管理相關的財務行為,就會有財務風險問題的發生。
(2)不穩定性。其是指財務風險的外延內容較為寬泛,最終形成的可能性難以準確把握,最終導致的結果也是不確定的,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3)可預測性。其是指一些財務風險因素是可以經過科學的管理活動進行具體規律的系統把握,根據研究結果進行有效預測,以幫助企業合理安排管理活動。
(4)復雜性。其是指企業在日常管理中,受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的影響,需要涉及資金籌措、合理分配、資源管控等多個環節,都會不可避免地面臨各類風險因素。
(5)兩面性。其是指財務風險雖然可能會給企業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風險與收益是并存的,風險越大,意味著其可能獲取的收益也會越高。
(6)相關性。財務風險的產生及其可能會引發的最終后果與企業的經營決策息息相關,管理者的基本能力、綜合素養、專業能力等都會影響財務風險管理活動的最終成果,對同一事件、同一風險的處理方式不同,最終形成的效果也會有所差異。
按照分類標準的不同,將財務風險進行相應類型的有效區分,以更好地指導企業采取有效策略,科學防范財務風險。一般來說,根據企業理財方式的具體應用,可以將財務風險分為籌資、投資、資金回籠與收益確定等風險類型;根據風險后果的嚴重水平可以將財務風險分為輕度、一般及嚴重財務風險類型;根據風險動因及具體范圍的不同,可以將財務風險分為內部及外部風險類型,即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與內部管理的綜合性都會造成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
企業各項經濟活動開展的根本目標是保障最終能夠成功盈利,因此在管理中需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當然投資企業也不能例外。只有在管理中,時刻維持好良好的財務風險管理環境,擁有穩定的經營條件,財務狀況良好,才能對財務風險因素進行有效管控,科學防范及規避各類風險問題,確保企業能夠按照既定方向穩步邁進,保障戰略目標的充分實現。
隨著國家對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問題的重視度不斷增強,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意義已經開始得到市場各企業的有效關注,許多企業開始紛紛響應國家號召,推動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科學構建。投資企業作為高風險行業,本身的企業屬性決定了其更要重視風險的科學管控,因此需要將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系統構建作為重要議事日程列入企業的管理規劃中,這也事關投資企業內部資產的保值增值。而財務風險管理作為其中的主要環節,更是不可缺少,需要系統部署,做好企業內部管理的全面把握。
投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工具與模式較為多樣,既要有定量分析,也有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存在較多的主觀影響因素,一般是依托從業人員的管理經驗或行業管理進行把握,最終對風險要素的把握及最終等級可能或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差。定量分析則可以以翔實的財務數據內容進行呈現,通過科學分配相關要素,對可能導致的損失問題進行比重賦值,以科學評估風險要素,形成準確的量化報告,更加形象、直觀地指導企業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
投資企業在財務風險管理中,既要對內部資產、債務、所有者權益及其他財務指標進行準確把握,更要對資產收益、周轉、投資收益等指標進行科學把握。其中凈資產收益率既具備鮮明的可比性,又存在較顯著的復雜性,需要對相關指標進行科學分解,系統計算財務杠桿系數,以確保能夠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政策信息,焦點則是對財務杠桿的科學分配。因此,需要通過財務風險管理活動的科學部署,有效把握財務杠桿風險系數,科學采取相應的防范對策進行具體問題的全面應對,以最大化減少財務風險對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提升整體的管理效能。
財務管理工作的科學開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管理目標是要保障股東財富的不斷增加,股東最初參與公司創建的初衷也是為了實現財富的不斷積累,因此如果公司不能保障企業經濟創造價值的不斷提升,就會影響股東后期的注資,喪失了權益資本,公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因此,投資企業需要通過科學、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活動,切實提升財務管理能力,強化企業市場競爭優勢,進一步挖掘企業的經濟創造潛能,為股東探索更多的收益可能。
2017年隨著財政部出臺《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相關文件的發布,明確企業要認真貫徹落實相關金融工具準則。但是,當前仍然有許多投資企業雖然在執行中能夠遵照新準則的相關規定進行,但是卻未結合準則需求及時構建與本企業相匹配的財務管理制度。由于投資企業本身高風險、高收益的性質,決定了其要善于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對內部財務活動進行規范,在財務制度缺失的情況下,就給投資企業的穩定運營埋下了隱患,成為財務風險存在的重要動因。
現階段,國內大多數投資企業在投資過程中,將投資項目的決策權交給特定管理者,基本執行的是一人拍板決定的管理模式,不能具體分析項目的基本情況,及時組織專人進行項目可行性、合理性的論證與評估,財務預測、評估等工作環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造成最終形成的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因此,迫切需要管理者重視對投資活動可行性的系統研究與科學預測,以優化決策管理,保障決策切實可行的同時,及時針對突發狀況做好防范應對,最大化降低風險損失。
當前,還有較多的投資企業缺乏對財務風險預警工作的高度重視,內部預警機制還十分欠缺。盡管投資企業在管理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許多財務風險,但是財務風險本身需要經過初期量變的不斷積累,才會質變為企業難以管控的狀態。因此,投資企業完全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在財務風險的潛伏狀態時就進行科學管控,規避風險因素,但是內部機制的欠缺,難以有效做出風險預警,就容易喪失風險管控的主動性,影響企業穩定發展,甚至會導致企業陷入破產的困局。
由于長期以來,許多投資企業過于強調企業經濟效益的把握,對于財務風險的防范缺乏正確認識,風險管理意識不足,難以科學把握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價值,只是片面將其歸于財務部門的職責范圍,其他部門不能積極配合,缺乏全員風險防范的良好氛圍。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內部全員風險意識的科學引導,激發其參與積極性,確保風險管理工作得以有序推進。
當前信息時代背景下,許多投資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還局限于傳統模式,會計核算雖然開始引入了財務系統,但只是局限于單一記賬憑證、報表統計等功能的應用,業務流程再造等還是沿用落后的人工操作模式,費時費力的同時,也容易出現失誤,導致企業錯失投資機會。同時,一些大型投資企業,實行的是總公司與子公司獨立運營管理的模式,會計核算工作互不隸屬,總公司難以對資金進行集中管理,缺乏對子公司的動態監管,增加了資金管理的風險。
現階段許多投資企業內部雖然設置了專門的內審機構或風險管理部門,但是整體上作用發揮有限,不能按期進行相關業務的專門審計。一些企業雖然也開展了一定的內部審計檢查工作,但也只是為了應付外部檢查而開展的工作,最終形成的審計報告只講成績避談問題,難以切實發揮其應有的監督與評價作用。
投資企業需要順應當前新會計準則的修訂完善需求,盡快根據相關內容對內部的財務管理制度進行完善,重點要針對會計核算、財務管理、信息公開、內部控制等新增內容進行優化,確保投資過程中相關業務的開展可以有章可循。同時,要在責任落實上下大功夫,強化配套獎懲激勵與責任追蹤等制度體系的構建,完善績效考評標準的科學把握,確保財務管理制度的剛性約束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首先,投資企業要在投資活動開展前,重點針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科學論證,強化實施效果的科學預測與決策制定,通過綜合應用情景分析、決策樹與敏感性分析等多種方法,強化對財務數據的科學分析,幫助管理者全面把握項目的基本情況,科學評估最終效益變動情況,最大化減少不利風險因素的影響。其次,在投資過程中,要強化對資金使用的嚴格管理,動態把握項目與產品的進展情況,及時洞悉潛在的風險隱患,以盡快采取合理措施進行風險的有效防范、轉移與管控,保障最終風險可以維持在企業的可控范圍內。最后,在投資完結后,還要對投資產品及項目進行回頭看,重點對資金的使用效益及相關財務指標變動情況進行系統分析,明確風險與收益關系,以更好地總結經驗。
投資企業需要立足本企業的發展實際,基于制度完善、閾值界定、人員分配等工作內容進行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科學構建,必須明確止盈、止損分界線的具體劃分,確保在實際操作中能夠根據警戒線進行相應預警措施的合理制定。可以重點從凈資產收益、現金流量、流動性比率等相關財務指標的設置著眼,組織專人對照不同階段行業的平均水平進行科學分析,確保在出現明顯不平衡發展問題時可以盡快采取措施進行化解。
投資企業需要對財務風險管理工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理念上進行不斷轉變,管理者作為企業發展的掌舵人,要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認真學習財務風險管理知識,提升管理能力。同時,要定期組織內部員工進行財務風險相關知識的具體培訓,充分引入典型管理案例進行宣講,也可邀請業內人士進行經驗分享,形成良好的財務風險管理學習環境,讓其能夠內化為員工的自覺行動,積極參與到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中來。
當前形勢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因此投資企業也要把握這種發展主流,盡快搭建內部的財務共享體系,推行財務管理工作的集成化管理,進一步整合操作嚴謹、流程規范、重復率高的核算業務,全面提升工作效率,節約企業運營管理成本的同時,也可以提升資金的集中管控,強化財務的剛性約束效應,科學規避財務風險的發生。
作為一項系統工作,財務風險的監督與評價是需要覆蓋投資企業財務管理全過程的,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原有的組織體系、人員配置、業務操作等可能會與企業的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因此需要成立專門的財務風險、審計等監管部門,針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設置、動因識別與評估、具體應對等工作做好全面監督,科學評價,以便于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應對。
總之,通過對財務風險相關理論的系統闡述,明確投資企業開展財務風險管理的必要性,針對當前投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問題進行系統分析,提出了優化其風險管理的相關對策,希望能夠幫助投資企業進一步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強化經濟創造價值的進一步挖掘,助力投資行業發展更加科學、規范。
相關鏈接
投資,指國家或企業以及個人,為了特定目的,與對方簽訂協議,促進社會發展,實現互惠互利,輸送資金的過程。又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等。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后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