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佳琦 劉旭(衢州學院建筑工程學院)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是民生工程,關系到高校學生切身利益,做好高校資助工作是堅持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具體體現。新時代高校資助工作面臨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需要加強資助育人實踐路徑的探索與革新,因此,新時代高校資助工作需要加強完善多元化資助體系[1],將扶困、扶智、扶志相結合,構建“扶困助學—育人成才—感恩回饋”“他助—助他—自助”的一體化資助育人體系;探索發展型資助育人新模式,著力開拓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
1.貧困生心理幫扶和經濟資助相脫節
高校在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過于重視對貧困生的經濟幫扶,容易忽視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干預,未能很好地做到心理幫扶和經濟資助雙向交融,同時對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能力培養、感恩回饋等環節也容易與資助工作脫軌,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高校資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發揮[1]。
2.心理健康檔案和貧困生檔案分離
研究顯示,高校貧困生因家庭經濟困難等諸多原因,往往會存在自卑、人際關系敏感、自我認同感不強等“心理貧困”問題,這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會造成一定影響[2],因此對于貧困生的幫扶工作需進一步聚焦于心理輔導和救助工作上,構建并完善貧困生心理健康檔案是對貧困生經濟檔案的必要補充,但高校資助工作中往往沒有很好地將心理檔案和貧困生檔案有機結合。
路徑探索
1.利用微時代的輕應用,構建“資助+心理援助”工作體系
持續拓展和搭建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陣地,通過借助“三微一端”、易班、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媒體平臺,借助新生始業教育、專題團課、團體輔導、主題黨團日活動、資助文化節、心理健康月等活動,將個體心理咨詢與團隊心理輔導、線上輔導與線下咨詢相結合,把一些具有“隱形”特征的心理幫扶和心理健康干預技巧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從而助力貧困生充當個人心理教育和咨詢的“主體”;同時依托“智慧校園”大數據技術構建“互聯網+”心理援助平臺,線上線下齊發力,共性與個性相兼顧,兩大網絡空間合力互助,以為貧困生提供更全面、更貼心的心理輔導服務為目標,共同做好“資助+心理育人”工作,有效保障貧困生實現心理脫貧[3]。
圖1 創新高效“資助+”工作模式圖
2.創建貧困生檔案管理系統,使貧困生檔案和貧困生心理檔案有機結合
依托高?!爸腔坌@”的大數據技術為基礎條件,以“常態化”“普遍化”心理普查體系為基本手段,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靜態心理檔案內容與動態心理檔案信息有效整合,根據貧困生心理檔案信息,掌握好時機,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有效的心理幫扶,從而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增強貧困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激發培育貧困生脫貧自助的內生動力,幫助貧困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合理規劃大學生活,避免心理危機的產生[4]。
3.構建多層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高校需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學校、二級學院、班級、寢室四級心理預警防控體系,牢牢抓住寢室這一最小網格;根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程度將危機干預分級,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流程;完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育體系,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引入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并啟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開發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網絡教學課程,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建設體系,對學生工作人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培訓,通過專業化、系統化培訓,以提升高校學生工作者心理危機干預技能[5];通過讓學生黨員與貧困生結幫對,黨員對接聯系貧困生,一對一開展幫扶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業幫扶、心理輔導、思想政治教育等,加強預防干預,根據具體問題進行精準指導,將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全、做細、做深、做實[6]。
高?;鶎狱h組織位于學生工作的最前沿,資助工作是在校大學生最關心、最相關、最現實的問題,資助工作和黨建工作都是以立德樹人為育人目標,因此在黨建引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資助精度、育人溫度和發展廣度這個三個維度的建設,要凸顯“黨建+資助育人”創建實效,注重“黨建+資助育人”融合銜接,積極探索黨建引領資助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不斷提高資助育人質量和水平[7]。
高校黨建工作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是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路徑,因此高?;鶎狱h組織要強化合力育人、全方位育人,積極推進高校黨組織育人和資助育人協同聯動[8]。
1.“建”好陣地,構建黨建引領資助育人新機制
新時代的資助育人工作要求高校積極探索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新模式,積極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將黨建引領網絡育人作為實現資助育人的重要途徑。通過借助AI黨建云、“三微一端”等平臺,搭建有特色的“資助+黨建育人”網絡構架、傳輸優質的資助育人內容,線上線下聯動開展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學校實際,構建“大宣傳”資助育人工作格局,利用“資助文化節”“寒暑期社會實踐”“感恩回饋教育”“畢業生國家助學貸款誠信還貸”主題教育、“資助對象自我提升團隊輔導”“貧困生資助宣講”等教育活動、源源不斷地創作高質量、學生喜聞樂見的資助育人教育內容,針對學生“碎片化”時間和網絡實時傳播、無縫銜接的特點,為黨建引領資助育人工作建好有時代高度、有育人溫度、有創新廣度、有思想深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2.“導”好方向,提高黨建引領資助育人實效
高校更應該要加強黨對資助工作的全面領導,筑牢貧困生思想防線,提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質量。黨建引領資助工作應該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并將對貧困生從單純的物質幫扶擴展延伸到對貧困生情感撫慰、心理輔導,依托黨建引領,助力貧困生育德、育智、育心,進而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9]。
黨建引領下的高校資助工作,不僅要做到生活上扶困、心理上扶貧、思想上扶志,同時也要做到學業上扶智,新時代的資助工作不僅關注貧困生對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有效掌握,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職業素養、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升,學生的學業不僅僅是課堂學習,還有學科競賽、科技文化活動、實習實訓、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科學研究等,需要根據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培養學生愛國愛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誠信感恩、奉獻社會的優良品質,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推動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落地見效[9,10]。
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1000萬,數據顯示高校畢業生就業群體數量逐年擴大,工作崗位供不應求,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就業市場的用人需求不確定性加大,以及高校校園招聘受限等因素,受經濟問題制約其就業和職業發展的高校貧困生就業壓力將日益增大,做好高校貧困生的就業工作,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因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高校資助工作須將就業創業工作引入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域,加強對貧困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11],以創業帶動就業,為貧困生就業開拓思路和路徑。
在勞動育人視域下,新時代的高校資助工作亟需在傳統資助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勞動育人力度,探索多元化思政教育資助育人實踐路徑,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資助育人和志愿服務有效融合,構建“資助+實踐育人”體系[12]。
積極創新志愿活動形式,不斷豐富志愿活動內涵,鼓勵貧困生主動參與志愿服務,通過自身力所能及的小事回饋社會,從而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感恩回饋社會的意識,實現受助群體的“自我幫扶、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升”[13]。
以志愿服務、勞動教育為抓手,以志愿服務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為契機,充分發揮貧困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優秀文化的育人價值,不斷錘煉學生實踐本領,進而促進貧困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校內外實踐育人陣地是高校資助育人的重要陣地,通過扎根校內實踐陣地,把勞務型、服務型志愿服務,與知識型、技能型、專業型、創新型實踐活動相結合;利用校友、校政企合作等資源,拓展校外實踐陣地,深入挖掘校外實踐平臺資源優勢,整合各類實踐資源,不斷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動員引導貧困生深入母校、農村、城鎮、社區、工地及企業,開展社會實踐認知國情和社情,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筑牢理想信念,強化價值認同,進而開闊眼界,實現自我發展[14,15]。
新時代給資助育人工作賦予了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同時也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探索搭建多元化資助體系,構建發展型資助育人新模式,以物質保障為切入點,以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為目標,以建立“精準資助”工作機制為抓手,關注貧困生內在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將“經濟扶困”“心理扶貧”和“能力扶智”“精神扶志”相結合;通過黨建引領資助工作,將黨建引領與資助育人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黨建育人、資助育人的理念;通過打造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加強貧困生思想引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提升“資助+勞動育人”成效;多措并舉、“靶向治療”,推進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落地見效;同時關注貧困生心理需求、以實現資助人文情懷、激發貧困生主體意識及可持續發展價值特征為目標,不斷創新新時代資助育人途徑和方式,努力開創貧困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見圖2)。
圖2 “他助-自助-助他”育人模式圖